分享

【佳文速递】阐释“旅行的意义”--现象学的视角

 觉夫 2016-12-20




编者按

你看过了许多美景

你看过了许多美女

你迷失在地图上每一道短暂的光阴

你品尝了夜的巴黎

你踏过下雪的北京

你熟记书本里每一句你最爱的真理

却说不出你爱我的原因

却说不出你欣赏我哪一种表情

却说不出在什么场合我曾让你动心

说不出离开的原因

.......

勉强说出你为我寄出的每一封信

都是你离开的原因

你离开我

就是旅行的意义

.......


张骁鸣博士吃着火锅唱着歌,把旅游现象学研究演绎得充满了哲学深度的浪漫。《阐释“旅行的意义”——现象学的视角》从《旅行的意义》这首流行歌曲切入,教科书式地示范了现象学研究从“浅释”到“再释”的剥洋葱刀法。张博士自问自答,以与内心的对话的形式毫无保留地分享研究心得,肆无忌惮地发布告白。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好文章的背后总有好故事。



作者简介

张骁鸣


张骁鸣(1979.5.3-),博士,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获得学士(2001)、博士(2006)学位。2006年7月至今任教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目前开设有旅游概论、节庆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发展与乡村变迁、节庆理论与节庆旅游,近年来致力于将现象学方法、符号学、社会建构论等引入人的时空体验研究领域。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中山大学校内课题2项,并入选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育项目计划;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山大学校内课题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承担《旅游学刊》、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


论文心得


1、这篇阐释“意义”之作,本身有什么“意义”?

在这个问题的表述中,第一个“意义”比较复杂,它既包含了我在文章之中谈到的目的、含义、语境之间的共同关联所构成的那个“意义”,也就是在日常语言中容易被理解的、基本上围绕着语言来展开的“意义”,也包含了在这种语言发生之前且贯穿于我们生活体验之中的“感知意义”或“生存-实践意义”;第二个“意义”,显然是指这篇文章的“目的”或“价值”,我在对上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已经有所交代:指出一种理解“旅行的意义”的现象学方法/视角,而不是给出“某种具体的旅行行为具有何种意义”的确切结论。准确地说,这篇文章实际上还想指出:“旅行的意义”这种构词形式本身可能就有问题,因为按照现象学对于意义源初发生的理解,“旅行-意义”是先行的,是更值得研究的,而“旅行的意义”往往会暗示着从语言逻辑上对“旅行”和“意义”的后天组合。这种后天组合当然也很值得研究,但它错失了从源头处不断尝试重新理解我们的旅行体验的更多可能性。


“意义”这个词在中文里的多义性确实是本文写作中遇到的一个极大困难,如果采用现象学的“母语”即德语来表述,情况也许会好很多。国内的现象学家靳希平先生在翻译道恩·威尔顿阐释胡塞尔思想的《另类胡塞尔》一书时,为了区分,将拥有生活体验内涵的前语言层面的Sinn翻译为“意谊”,而将语言意指层面的Bedeutung翻译为“含义”,或者会比较有利于中文读者的理解。



2、那么到底如何去阐释“旅行的意义”?

文章指出了如下几种阐释路径:


(1)从语义视角看人们是如何使用“意义”这个词的。文章指出了人们常用的语境、含义、目的与价值这三个方面;


(2)从语型视角来看“旅行的意义”。“旅行的意义”是一个偏正短语,在这个结构中,“旅行”与“意义”被理解为两个不同的、可被分割的、各自独立存在的成分,它们之间有两种基本的组合方式,即要么意义“附加于”旅行之上,要么意义“内在于”旅行之中(即为“旅行”的一部分)。这两种组合方式都未能穷尽或不能很好地阐释“旅行的意义”,文章由此提出应该还有第三种“组合”;


(3)从现象学视角去阐释“旅行的意义”,这就是(2)中所谓的“第三种‘组合’”。文章指出:恰恰是在语言学视角无法完全阐释清楚“旅行的意义”的地方,现象学发挥了它的作用,因为它首先挑战了上述(2)中所指出的两种常见的先行假定,即第一,旅行与意义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元素,第二,旅行与意义之间有偏正关系。从现象学的视角,最恰当的讨论“旅行”与“意义”的方式是:在紧密关联语境、含义、价值的前提下,综合地理解“旅行-意义”是如何从人的整个日常生活或生命体验之中“浮现”出来的。作为一种无可否认的独特体验,“旅行-意义”与人的整个生命体验有必然联系,而以往的语言学方法也好,或者在旅游研究中更惯常使用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好,都把“旅行-意义”与人的生命体验割裂开来,简化为“旅行‘的’意义”,这就错失了大量暂时无法或暂时来不及用语言文字来表述的体验内容;



(4)更进一步,讨论的焦点从阐释“旅行的意义”变成了去阐释“旅行-意义”,这里用到的还是现象学的视角。如果说上面的(3)是从反面来说明当前有关“旅行的意义”的研究需要被改造,那么这里就是从正面来指出在改造工作中的两个基本出发点。第一,要认识到“意义”本身源自前语言的实践体验,从而有必要开发出一些方法去探究人们的前语言体验。近年来在认知科学、心理科学等领域,甚至也包括语言学领域,研究者们已经在如何呈现前语言体验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例如眼动研究、实时生理指标监测、多媒态方法等等。作为研究者,不能因为整体的体验、源初的意义很难被语言文字所完整表达,就掩耳盗铃地认为它们不存在、不需要被关心,转而只关心那些已被表达的、派生的意义——即含义。第二,要认识到研究者的学术“语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区分:前者是派生的,后者是源初的,因此,要想透彻地理解“旅行-意义”,确实需要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甚至是进入到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历程当中去。要达到这个目标,显然需要大胆地改造我们有关何为“学术”的观念,要大胆地改造我们的研究方法,要大胆地关心个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生命历程体验。


上述(4)之中的两种改造,涉及到更为宏大的有关学术观念、研究观念的问题,而如宋子千等探讨过的现象学与实证主义之争等论题,但已有的争论也只是涉及了这个问题的一个侧面,因此在文章中没有办法完全展开。然而需要始终强调的一个基本立场是:现象学视角的“旅行-意义”研究并不是要取代目前以实证方法为主的相关研究,而是要设法探求一种新的研究可能性,让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人、对于个体自身——而不单单是被孤立起来的“旅行”或“旅游”——的理解更为丰富。以这个判断为基础,旅行研究或者旅游研究才是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研究。



3、从歌词开篇……这会不会太取巧了?

研究一首歌的歌词?类似的歌词,是不是太多了?是不是可以对戴佩妮的《一个人的行李》、许巍的《旅行》、姜育恒的《旅》甚至鲍勃·迪伦的《Gotta travel on》这些充满“旅行”意味的歌词都做些研究?都各自写一篇文章?——必须承认,在2014年冬季的某一天,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要从这首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来展开一番现象学探索的时候,自己内心还顾不上考虑太多。我很清楚自己当时想做的是什么:我的目的并不在于将歌词当作内容丰富的语言素材,或者从案例角度关心歌词中的情节与人物,我的目的不过是要以这首歌为引子,由它来引出从现象学考察“旅行的意义”问题的独特视角。我只能说自己运气很好,有那么一位台湾歌手,恰恰写出了这样一首歌,而且偏偏用了这样的歌名,歌词内容又刚好隐含着现象学所指出的几个“意义”层面。我还愿意分享:这首歌的确太特殊、太珍贵,因为它是我女朋友自相识以来向我推荐过的第一首歌,将这样很有“意义”的一首歌带入自己的研究中,成为苦研现象学几年之后的第一篇习作之机缘,颇让我感觉到学术与个人生活体验之间相互交融的有趣与幸运。因此,允许我不揣冒昧,借此感谢我所爱的人。


4、感谢!

感谢学刊编辑特别是吴巧红老师和刘鲁老师的细致与耐心!

感谢三轮审稿过程中所有同行专家的审慎与率真、宽容与鼓励!


摘要


流行文化中有关“旅行的意义”的说法并不少见,但如何对“旅行的意义”进行阐释却很少有人研究。该研究从“意义”的3种常见用法——价值与目的、含义与语义、语境与范畴——入手,主要借鉴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如下主要观点:①存在两种阐释“旅行的意义”的可能方式,即可以将其理解为旅行行为本身在语境、含义、价值之间的一种整体性关联,也可理解为嵌套于人们的整个生命时空或生活世界之中的一种基于“旅行-意义”的关联,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需要从旅行这个相对封闭的小世界跨入日常生活这个开放的大世界;②人们是先行在前语言的层面上获得了原初的“旅行-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用语言来获得派生的“旅行的意义”;③对“旅行的意义”这个命题来说,更合理的提问方式应该不是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问旅行的意义“如何(发生)”。






编后语

作者首先把“意义”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具体用法作为阐释的起点,将“旅行的意义”理解为旅行行为在语境、含义、价值之间的整体关联。紧接着,就对“由语境、含义、价值共同构成的整体关联”的解读提出了质疑,从探讨旅行“的”意义继续深入到旅行 “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意义究竟是蕴含在旅行之中,即作为旅行的一个可被独立观察的部分?还是附加在旅行之上,即与旅行存在一种外部相关性?又或者,二者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关系类型?由一首情歌展开思考,该文用螺旋式追问环环相扣,将读者带入层层深入的“意义”之思考。如作者所说,该文的主要贡献不是给出了“旅行的意义”的答案,而在于给出了理解“旅行的意义”的现象学方法和视角。对 “旅行的意义”这个命题来说,我不应该是问旅行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问旅行的意义“如何(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