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敲胆经为什么有利于消化吸收蛋白??若一

 gentlemoonamy 2016-12-21
2015-09-04 14:05循经指压疗法的首创者陈玉琴老师说,敲胆经是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蛋白,蛋白是人体造血的材料。对此不少人心存疑惑,实行起来劲头不足。我查阅了《黄帝内经》、《生理学》等一些书籍,发现证据充分,现介绍如下,想就教于各位朋友,也供参考。
一 促进神经和体液调节
先从人体生理说起,消化系统,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就消化蛋白质而言,在诸多调节形式中,存在这样一个神经和体液相协调的调节路径。首先从下丘脑说起,它同小肠都分泌一种神经递质叫缩胆囊素(CCK),是一类脑肠肽,是大脑中最丰富的神经递质之一,也广泛存在于胃肠和神经系统,种类很多,以8肽缩胆囊素(CCK-8)分子最小活性最强,是主要由脑细胞分泌的。缩胆囊素功能也很多,单就对蛋白质的消化来说,在胃肠两个阶段都有重要作用,胰腺和胆囊是主要靶器官。蛋白经胃,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第一步消化成为各种水解蛋白和少量多肽,随食糜一起进入小肠进行第二步消化,再在胰蛋白酶和肠肽酶的作用下,降解为氨基酸和单核苷酸,由小肠吸收进入肝脏。
在胃中,(线索Ⅰ)缩胆囊素借助促胃液素的受体,刺激胃酸分泌,为了阅读的方便,所以用数字将思考敲胆经的线索标了出来。胃液强酸性(pH0.9~1.5),成人日分泌量为1.5~2.5升,而胃酸在消化蛋白上有4种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具有活性,并刺激胃蛋白酶原的分泌。②提供胃蛋白酶存在的酸性(pH<5)环境。③使胃中的蛋白食物变性得易消化。④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含胰蛋白酶)和胆汁的分泌。
在小肠,全部食物的消化、吸收基本完成,其消化作用除小肠本身外,还有两个脏器的参与,即胰和胆。先说小肠中消化蛋白的过程,胃中的水解蛋白随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小肠前段),(线索Ⅱ)刺激其黏膜分泌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两者又互相强化,共同刺激胰液的分泌。十二指肠还分泌含粘液的碱性液体,与胰液、胆汁共同中和进入的胃酸,为酶提供适宜的存在环境,并保护自身的黏膜。小肠还分泌肠激酶来激活胰蛋白酶原,继续水解胆白。在上皮细胞表面还有肽酶(也有脂肪酶、各种糖酶)分解小肽,然后进入上皮细胞内再进一步消化吸收。
再说胰腺,胰腺被称为第二大腺体(仅次于肝),每日分泌碱性(pH约8)胰液约1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5升,直接排入十二指肠,含有各种消化酶,包括多种蛋白水解酶。这是最主要的蛋白消化酶,一旦胰液缺乏,即使其他消化液都分泌正常,食物中的蛋白质也不能被消化。重点要指出的是,(线索Ⅲ)缩胆囊素对胰液分泌的调节,在各种调节中意义重大,它是通过血液到达胰腺的腺泡细胞,使其分泌含酶(包括胰蛋白酶)更多的胰液。
最后说胆囊和胆汁,胃中的蛋白消化物及食糜进入小肠,刺激其粘膜释放缩胆囊素,(线索Ⅳ)缩胆囊素经血液作用于胆囊和胆囊管的奥狄氏(Oddi)括约肌,使胆囊收缩、奥狄氏括约肌舒张,使胆汁排出。肝脏每日分泌碱性(pH7.8~8.6)胆汁0.6~1.2升,在消化间期贮存到胆囊浓缩成弱碱性。胆汁的成分,主要有胆盐、磷脂及肝脏代谢、解毒所产生的内源、外源性物质。胆盐、磷脂具有双嗜性(亲脂亲水),对消化脂肪起决定作用,所以脂肪也激发缩胆囊素的释放。胆汁虽然对消化蛋白,只起协同作用,但胆囊排胆汁的反馈,是缩胆囊素释放的重要激发信号,也就促进了胰蛋白酶的分泌。
沿着所选择的消化蛋白路径看下来,不论在胃、小肠,还是胰、胆,都有缩胆囊素的显著身影,它更象是些国际警察,时刻在监督和帮助胰蛋白酶的分泌,从而保证蛋白质的消化。那么,这和敲胆经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涉及到缩胆囊素的另一项功能,(线索Ⅴ)即在痛觉传导中起重要整合作用,与镇痛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疼痛是使脑、肠释放缩胆囊素的激发信号,敲胆经就产生酸麻胀痛的经络传感感,发此信号。好了,找到了敲胆经可以调节脑、肠释放缩胆囊素的线索,那么指压、拔罐、针刺胆经的穴位,也必然都可以产生释放缩胆囊素的作用,而缩胆囊素在蛋白的整个消化过程中,都可以经不同路径促使胰腺多分泌胰蛋白酶原,所以敲胆经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蛋白是可信的。同时由此原理来看,敲胆经的时间最好选在饭后的几小时,因为胃排空需4~6小时,在食物全部排入小肠以前敲可能更有利,又因为缩胆囊素的半衰期仅为5~7分钟,实时分泌是必要的。这当然只是一种推理,还有待朋友们细心验证。
二 增强肝脏及人的整体功能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敲是为了产生痛觉,那不是敲那条经甚至敲哪里都行吗,为什么单要敲胆经?答案是肯定的,(线索Ⅵ)这要从消化系统的层次跳到人体的整体层次来分析。胆汁是肝脏分泌的,是肝功能的延续,体内的各种老化物质、激素、维生素、摄入的毒物、重金属乃至药物等都要在肝脏代谢,随胆汁排出,若不及时排出就要污染血液,乃至全身。还有胆固醇,是脂肪的代谢物,血液中含量过多就是害,而占胆汁固体成分50%的胆盐,就是肝细胞利用胆固醇生成的,这就消耗了大量胆固醇,这都是肝脏对血液的清洗保健作用。所以陈玉琴老师说,血生多了会首先进肝脏进行清洗。请注意,胆盐不但消化脂肪不可或缺,而且95%进入肠肝循环被重新吸收,刺激胆汁的再分泌,胆盐是重要的利胆剂。这样看来,敲胆经促胆汁排出,不但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也有利于增强肝脏功能,因而不但有生血的作用还有健血的功效。接下来自然又会想到,胆汁多了就要多排出,于是又找到了调节消化能力的另一条路径:敲胆经强肝胆,胆旺胆汁多,反馈排胆汁信号强——缩胆囊素分泌就多——胃酸分泌就多——在胃消化物和缩胆囊素的双重刺激下胰酶(包括胰蛋白酶)分泌就多,食物(包括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就得到了提高。
以上是从现代生理学找到的根据,下面回到中医。中医认为胆经的地位是很高的,《素问》讲“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就是说胆经管着五脏六腑。为什么胆经有这么大的功能?因为胆和肝紧密相连,这在生理上已是很清楚了,胆的作用是肝的延续,而肝为人体的最大腺体,不仅参与消化,而且有更多重要功能,如代谢、贮存、解毒、噬菌、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胚胎期造血),任务十分烦重。心脏供血的1/4在肝,每分钟1000毫升~1200毫升,所进行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被称为体内化工厂,是所有脏器工作的保障。对此,《素问》的表述是“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再恰当不过了。在功能上胆经和肝经是表里关系,胆经为表为阳,肝经为里为阴。胆经(阳)是肝经(阴)的特使 。《素问》还讲“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像是大法官,肝也要服从它,讲得生动形象。《素问》又讲“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李今庸教授考证“七”为“十”之讹,第十胸椎棘突旁是“胆俞”,“小心”即“胆”(《古医书研究》)。可见胆有近于心的功能,这从“心藏神”“肝藏魂”的论述中,也可以得到验证,神、魂都是人体系统的最高功能。
再从胆经本身来看,自足至头有穴位44名,仅次于膀胱经,与胃经并列第二。在头部就有20名,绝无仅有,直接通脑。所以胆经穴位多是和治疗心脑血管、神经疾患有关。更有作用广泛的募穴、八会穴,在十二正经中唯胆经有募穴两名八会穴三名,这都表明了它的重要性。还有,从临床经验来看,郑幅中先生的结论是:“消除疾病,立竿见影。”(《求医不如求己》3)这不正是“决断出焉”的最好注解吗?
三 缩胆囊素的重要作用
再有,对缩胆囊素的研究发现:①有延缓胃排空和抑制进食的作用,被称为饱感因子 ,有利于维护脾(胰腺属脾)、胃、肠健康;②可促进血管内皮受损细胞再生,对维护心、肺的健康有积极作用,对肾脏也必然有利;③对疼痛、对整个神经系统,都有调节整合的积极作用;④还发现它有增加神经生长蛋白,促进和保护神经突触生长,抗神经缺氧,抵抗化学致衰(消除自由基)延缓神经衰老的广泛作用;⑤近来临床研究发现,在肝胆发生病变胆汁排出受阻的情况下,提示缩胆囊素可诱发焦虑、抑郁、神经分裂症等情绪性疾病。这是缩胆囊素的分泌,受胆囊的反馈调节的另一种结果。
这里不妨作一点联想,胆囊的过度反馈 激发缩胆囊素过量产生,数量大种类又多,病态的肝脏无力灭活解毒,于是便发生了下面的事情:控制情绪的脑神经元具有的受体正好接受了一种缩胆囊素的刺激,起初只是某种情绪的过度反应,经过积累,便成了焦虑、抑郁、神经分裂症等疾患,这个过程《內经》叫“精气并”。同样的事情也可以先由情绪而激发,有研究发现,发怒时呼出的汽冷凝后,水中有紫色沉淀物,而情绪正常时是清澈透明的,将此沉淀物注射到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就死亡。已确认这是发怒激发肾上腺超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结果,这种情况如果经常出现,必然导致器质性病变,因而又有长期发怒的哺乳母亲,毒乳致死婴儿的事例。良好的情绪是维护健康的的必要条件,这是一个重要启示。所以陈玉琴老师说,有了血你要想长寿还是不行,还有个情绪问题必须解决,她开出的处方是“放下,你必须学会放下再放下。”放下什么?说到底就是“欲”,老子言“无欲以静,天下(在此指人体)将自正”,看来修德才是健身的根本大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缩胆囊素对人体的五脏六腑,乃至神经系统、整体生命都有调节作用,但要想结果是积极的,必须要有健康的肝胆来保证。这是从生理学上找到的“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论据。在思考敲胆经的这六条(Ⅰ~Ⅵ)线索中,第Ⅵ条即对人体整体性的调节是最重要的,敲胆经不仅有利于消化吸收蛋白,而且打通胆经对保障人体整体的健康意义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