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功效与作用 / 性寒;味辛苦;归肺、膀胱经。 功效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 禁忌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忌服。 葶苈子又名大适、丁历,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或播娘蒿的种子。每年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打下种子,筛净杂质即可入药。其性寒,味辛苦,入肺、膀胱经,具有下气行水的功效,用于治疗肺壅喘急、痰饮咳嗽、水肿胀满等症,“专泻肺气,肺如水源,故能泻肺即能泻水。临床用名有葶苈子、炒葶苈子。
葶苈子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南葶苈子)和独行菜(北葶苈子)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习称“北葶苈子”,后者习称“南葶苈子”。均系野生。北葶苈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等地,南葶苈子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四川、甘肃等地。 原植物生于山坡、田野和路旁。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以土壤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坡地最宜生长。 【采制】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 【性状】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具纵沟2条,其中1条较明显。一端钝圆、另端尖而微凹,类白色,种脐位于凹入端。味微辛辣,粘性较强。 【化学成分】含芥子甙(sinigrin)、脂肪油、蛋白质、糖类。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榆皮为之使。得酒良。恶僵蚕、石龙芮。”配大枣:泻肺行水,定喘消水。配大黄:肺肠同治;配杏仁:利水消饮;配防已:清热降湿、利水消肿。 (一)功能主治 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
(二)葶苈子的药理作用
与白芥子相似,能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炎性渗出,使浆膜、滑膜、肺泡壁血管之炎性渗出减少并使渗出液重吸收。葶苈子尚有镇咳作用。
含强心苷成分。虽然含量很少,需大量使用才具有强心作用,能使猫心收缩加强,心率减慢,并能使衰竭之心脏增加输出量,降低静脉压。
葶苈子苄基芥子油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本品对宫颈癌细胞株和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利尿作用:葶苈子有利尿作用。
有研究认为,葶苈子炒制(温度不宜太高)后,芥子甙溶出量增高,止咳作用增强,且刺激性芥子油减少。止咳平喘可考虑采用炒制法。 【临床应用】
(三)葶苈子的性味归经 【性味】 辛苦,寒。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苦,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酸,有小毒。" 【归经】 入肺、膀胱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肺、心、脾、膀胱四经。" ②《本草经疏》:"为手太阴经正药,亦入手阳明,足太阳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兼入胃。" 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临床应用】
葶苈子是古代治疗肺痈和悬饮的主药。肺痈有黄脓痰,相当于肺部的细菌化脓性感染;悬饮相当于胸膜炎胸腔积液。白芥子辛温,治疗寒痰、泡沫痰;葶苈子苦寒,治疗热痰、黄痰。现临床上肺脓疡的病例城市里已经非常少见了,对细菌感染所致肺支气管炎症之黄痰,一般都是用抗生素的。 对于慢性肺间质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扩等慢性感染黄痰白痰都有的病人,抗生素已经耐药者,就应发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益气润肺的同时,葶苈子、桑白皮是常用的清肺化痰药。 对于泡沫状痰,以白芥子、桂枝最好。葶苈子与之同用能增效。
本品是治疗积液的常用药,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滑囊积液、眼底积液、内耳积液等都能使用。能抑制渗出,并使积液重吸收,其机制与白芥子相同,是含硫苷的作用。临床上二药是同用的。由于积液产生的机制比较复杂,这仅是对症治疗,对原发疾病还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
对于积液中医辨证是寒饮还是热饮,古代中医理论是有争论的。《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记载,所以许多医家都认为这是治疗痰饮病的总纲,痰饮是寒邪,使用温药治疗痰饮病是经典的。可是在《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14个主方,7个是温法,7个是清法,基本上是温清并重的。在清初喻嘉言《医门法律》中就提出痰饮是热性的,是由于火邪将水邪温化了,所以痰饮病需用以清法为主治疗。 临床上辨证,痰饮寒性、热性者均有。肺水肿,泡沫痰是寒性的,宜用温法治疗。炎症性的积液应是热性的,使用清法的效果较温法更好,或者是温清并用。如葶苈子、桑白皮与白芥子、桂枝同用。 临床上对积液的寒性与火热性并不是分辨得很清楚的,常常是将这些化饮药一起用上去的。辨证是分辨体质和全身症状,以决定整个处方用温法、清法还是温清并用,例如用石膏、知母,还是用党参、黄芪,还是一起全用。
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以右心衰为主,西医是不主张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苷药物的。因洋地黄类强心苷容易引起蓄积中毒。但临床也有非常谨慎地小剂量使用地高辛的。 肺心病病情比较复杂,是需要综合治疗的。葶苈子含有非常小量的葶苈强心苷,短期里服用效果一般不明显,也没有副作用。长期服用能缓慢地强心,协助纠正心衰。虽然比较慢,但不会引起蓄积中毒,是比较安全的强心药。 对于冠心病、风心病之慢性左心衰和全心衰,葶苈子也能起强心作用,但药力较弱,还需与其他的强心药,如附子、玉竹、鬼箭羽等同用。 【葶苈子治呼吸四病有效】 葶苈子苦辛寒,为泻肺平喘要药,北宋《开宝本草》述该药“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而呼吸四病,即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痛,均以咳、痰、喘或兼水肿为主症,故葶苈子当为首选之药。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等方,为葶苈子治疗痰饮、水气之名方。药理研究证实,葶苈子具有显著的止咳平喘、强心利尿、抗感染作用。笔者以葶苈子为主药,加味治疗呼吸四病,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另外,葶苈子还可用于治疗淋巴结核、胃炎、闭经等。历代医学家多有发挥,但该药苦寒力峻,只宜于实证,对肺虚喘促,脾虚肿满等症,则非所宜。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药性论》:有小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大剂量(309以下)水煎服也没有明显副作用。大剂量30—60g水煎服可引起滑肠,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因此,对原有脾虚泄泻者不宜使用。 本品虽然含有强心苷成分,因其含量很低,在治疗肺心病右心衰时,大剂量(30g左右)未观察到有强心苷中毒情况。如剂量达60g以上,使用时长了,也有可能发牛强心苷蓄积中毒。 【不良反应机制】 葶苈子中含有强心苷类物质,过量应用可引起强心苷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 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头晕、腹泻、小便增多、乏力、心慌、出汗、皮肤瘙痒、烦躁不安,颈、胸、腹部布满皮疹,继而面色、口、唇苍白,冷汗自出,呼吸困难、心音低钝、血压下降。严重时出现过敏性休克。 【治疗与解救】 主要进行抗过敏、抗休克治疗,口服或注射苯海拉明、强的松,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其他对症治疗。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甩: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注意】
(《本草经百种录》)”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芝麻菜干燥的种子冒充葶苈子,使用时注意鉴别。 真品葶苈子 形如瓜子而扁,外表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用放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水浸后黏滑性较强;闻之无任何气味,口尝味苦略带辛味。 伪品芝麻菜的种子 呈卵圆形,长、宽均比正品小,表面棕色或棕褐色,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光滑,只有一端扁平稍尖而微凹入,色较浅,种子一侧有一隆起的种脊;水浸后无黏滑性的特征;闻之亦气微,但口尝无苦味,只是有微微的辛辣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葶苈子的醇提取物有较好的强心作用,对衰竭的心脏可增加血氧的输出量,降低静脉压。临床报道,用葶苈子研末,口服6克,分3次食后服,并配合一般对症处理和服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治疗慢性肺原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效果良好,而伪品芝麻菜虽与真品为同科植物,但不具备这些功效,故不可代替葶苈子使用。 桑白皮与葶苈子功效异同: 共同点: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同治咳嗽喘满、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不同点:桑白皮味甘性寒,清肺消痰而降气平喘,肺热咳喘多用之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葶苈子苦辛大寒,善泻肺中水饮,且泻肺气之闭塞以利尿消肿,药力颇强,善治咳逆痰多、喘息不得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