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811期:一气呵成演太极

 tjboyue 2016-12-21
2016-12-20 

作者/王荣泽、金建平 ⊙ 编辑/张宏婉

导读练太极拳套路,从僵硬、断续到无有断续一气呵成,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做到动作准确、规范、熟练,式式之间连接圆活后,一气呵成就要提到练习日程上来了。


一气呵成演太极

生活中一气呵成的事例比比皆是:书法家写一个字是一气呵成,画家构思一幅画图是一气呵成,音乐家弹奏一支乐曲是一气呵成,激烈的百米冲刺是一气呵成,投掷标枪、铁饼是一气呵成,等等。一气呵成有意念上的故意,更有条件上的支持。一般的人做上述之事,因条件不具备,一气呵成是想不来做不到的。条件具备,自然会有一气呵成的行为或冲动。太极拳套路练习中的一气呵成,与书法家写字、画家画画、音乐家弹奏相似,与百米冲刺、投掷标枪铁饼却有很多不同。前者的一气呵成是连绵不断,思维专注在所做的事上,一点都不会分心。倘若中间分心,分几次心就是断几次气,就不再有一气呵成的感觉。后者是迅速不间断地完成,连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进行呼吸都忽略不知了,这不仅是一气呵成,还是一鼓作气。

拳术的情况是,如果前式是身肢伸展放大,后式就是身肢回收缩小,如果前式是身肢回收缩小,后式就是身肢伸展放大,太极拳也不例外。从开展转为缩小,或者从缩小化为开展,太极拳是用走弧线来转换的。初学时,这条弧线走得不光滑,常走成折线,生硬,易停顿。当练得柔软了,就要尝试着通过一气呵成把转换过程做得“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每一式都有始点和终点,在始点和终点之间有中间过程,始点、终点、中间三处处理有别。当前式完成约十之六七时,后式之意已经萌生,当前式完成约十之八九时,后式已经启动,已提前介入,前式全部完成与后式开始是同时、同一个内容,后式顺着前式的惯性光滑地连接,一气呵成,整套架子演练起来是无始无端。式式之间的衔接是太极拳演练最要紧之处,是折叠操作之处,最有味道之处,是高潮之处。在这个地方,可以顺着前式的惯性顺滑自然地连接,不停顿,一气呵成,也可以意动而形微动或不动,身肢整合气势凝聚一下。形微动或不动都产生内动,内动不止,就会一直维持一气呵成的状态。一气呵成到相当程度时,操作会发生变化,每式的始点、终点、中间过程的界限会越来越不明显,剩下的就是空松圆活,不再有一气呵成的意想指导了。

生硬、不顺,必然断气,断气就无有一气呵成,呼吸必然不顺畅。呼吸不顺畅,少在呼吸本身上找,多在“练熟身法上”找。与人搭手站不稳,少在腿部力量

上找,多在手上有无听力上找。要下病上治。不能松、不能软,少在方法上找,多在时间上找,拳打千遍其理自现,以时间换松软。很多情况不是什么地方有问

题就在什么地方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医治疼痛的部位,而是要追究病根,从全局考其根本。练熟身法,劲顺、气顺,呼吸安能不顺?!就呼吸求呼吸,本末倒置。应在练熟身法上下功夫,而不是在所谓的开呼合吸或与其相反的开吸合呼上下功夫。随着一伸一缩的节奏,开呼合吸或开吸合呼这两种相反的呼吸形式都会出现。这是因为太极拳套路的编排不是以呼吸为准绳的,每伸每缩其长短是不均匀化一的,这样势必做不到伸时定是呼,缩时定是吸,或伸时定是吸,缩时定是呼。再者,如果是慢练,一个伸用一个呼就不够用,加一个吸也不够用,所谓的开呼合吸就毫无意义。再再者,前式将完未完、后式未接已接之际,算开还是算合?该呼还是该吸?所以要“口呼鼻吸,纯任自然”。当呼或吸极深或极短促或极慢到似憋气没有呼吸时,你才会察觉到自己呼吸的存在,察觉到呼吸是如此特别,如此舒畅,如此淋漓尽致。这是自然呼吸,是忘息,是无息,是最高级的呼吸。这个时候要注意,由于呼吸的极深引起胸腹大幅度的伸扩,走架的注意力可能被其分散而无意间予以注意,一注意就极有可能打乱呼吸最佳的自然状态。

在武禹襄太极拳论中有这样一段话:“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中的“气宜鼓荡”应作何解呢?把腹式呼吸、把腹鸣如鼓、把腹部运动称之为“气宜鼓荡”,这是对武禹襄太极拳论的曲解。如果一定要把它说成是局部鼓荡,比如,说腹部要气宜鼓荡,双肢的运动要气宜鼓荡,连手掌、手指头的运动变化都要气宜鼓荡,当然也没有错,至少理论上没有错,但这不是武禹襄的原意,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气宜鼓荡主要是指身体的整体运动,是指一气呵成。意在一气呵成才可能做到“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一气呵成地练习,较多地关心整体,关心式式之间的圆活连接顺遂,它的负面作用是容易疏忽局部、细节,比如,动作变得不准确不规范,掌指松懈无力等。在练习一气呵成的同时,不要忘记对局部、细节的关注。

竞赛套路比赛者,练一遍拳有时间限制,其走架速度属快,走架出现呆像的机会不多,要表现一气呵成不难。慢练太极拳没有时间限制,要防止出现呆像,出现呆像,一气呵成就没有了。快而不散,慢而不僵,才有可能一气呵成。

[本文来自《少林与太极》2016年11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