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论

 天赐宝地 2011-09-27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 - 紫叶文竹 - 紫叶文竹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指导性理论。其词简意奥、蕴蓄不尽。历世传抄辗转,异文时见,亟须校勘,并详加注释。兹汇诸家注释,不敢言集其大成。盖取精粹,去不当,问附己见,容或有得,其功皆在前贤,若存舛误,其咎则在愚也。原文按《太极拳体用全书》,并以诸本校订。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校勘:一、杨氏家藏旧抄本,“周”作“迥”。陈微明《太极拳术》并同。

    二、杨氏家藏旧抄本,“尤”作“犹”。吴图南《太极拳》,郝少如《武氏太极拳》并同。   

    集注:开宗明义,提出轻灵要求,作为太极拳门径。杨健侯宗师说“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吴鉴泉大师说“轻是轻虚,灵是灵敏。由轻灵而松沉,而沾粘连随,而后能灵敏,能不丢不顶。盘架时动作要求轻灵和缓,往复自如,自生松活之劲,沾粘之劲,故轻是太极下手处”。陈微明说:“不用后天之拙力,则周身自然轻灵”。轻灵是太极拳主要特点之一,轻而不飘,灵而不乱,全身放松,心神稳定,四肢百骸圆活、自然、灵通、放松,周身气血通畅,内劲自生。太极拳以意识支配动作,故以心意为主。如举手,虽微微一动,便作“一举”,如没有意识继续指示,即不再进,这才算得真轻。如手由低处举高,处处作无数“一举”来设想,时时有随意变化之妙,想改变到哪个方向就改变到哪个方向,这才算得真灵。轻灵尤其在于步法,杨振铎老师说“举步要轻,动步要稳,落步要准,方轻灵沉稳,兼而有之”,这是轻灵的具体做法,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础上进行的。

    贯串是时时处处式式联络,绵绵不断,环而无间,周而复始。贯串则气血畅通全身脉络,不贯串则式断劲断,断则有隙可乘,为太极所最忌。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集注:气之鼓荡,为自然之深呼吸,不可间断。气之行走,一呼而沉丹田,一吸而贴脊背。开合鼓荡,活泼变化,身动气随,载沉载浮,忽隐忽现。心神专一,不可散乱;神聚则内敛,而不外起。心神散乱,气必散乱,而不可收拾矣。凝神敛志则心神能专一,是为沉得稳的表现。

    开卷至此,可总结为:“体松,气固,神凝”,此即杨班侯所示于后学者也。

    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校勘:陈微明《太极拳术》无第一分句。吴志青《太极正宗》同。

    集注:外与内,即动作姿势与心意,皆不可有缺陷处,凸凹处,更不可有断续时。太极本意为浑圆,功架与推手均须中正圆满。太极拳以圆为体,以阴阳为用。太极各劲,非圆不灵,能圆则活,圆遍全身则用亦遍全身。化劲尤须圆,化之不尽,发之不远。

    心不平,式不平。圆而不满则凹,满而不圆则凸。有凸凹处,其病在过与不及,过与不及易为人制。有断则有续,旧劲已断,新劲未生,易为人乘。缺陷、凹凸、断续,都是病,不能绵绵不断,一气啊成。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校勘:杨氏家藏旧抄本“在脚”作“在于脚”。吴图南本作“总要完整一气”。

    集注:全身放松,始能完整一气。全身一股完整劲,通过脚而作用于地,反作用致于全身,故其根在脚。此非指局部之谓,《庄子》有“至人之息以踵”。太极拳术呼吸深长,蓄吸发呼,发劲则须始于脚,即以足为根。起于脚,由脚而发于腿,由腿而腰以主宰操纵,蓄之于背,

敛之入骨,至于臂腕,形于手指。

    所以能形于手指,总以周身浑然完整,全是一气呵成也。故太极其劲整,其势猛,其根深。“形于手指”,谓全身是否完整一气,由此一斑可窥全豹。杨振铎老师指导练拳,见手指则可知全身放松,特别是上身放松情况,及全身刚柔情况。只沉肩、坠肘、坐腕,而不舒指,欲求全身完整,固不可得也。

    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校勘:一、杨氏家藏本“乃(能)得机得势”,无“能”字。陈微明本,郝少如本,体委运动司武术科《太极拳运动》并同。吴志青本作“有不得机势处”,郝少如本并同。吴图南本作“有不得机势之处”。

    二、郝少如本“身便散乱”后,多“必至偏倚”四字。

    三、杨氏家藏本作“必在于腰腿求之”。

    集注:总如一气之完整,遇敌时,任凭前进后退,无不得心应手,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自然得机得势。机即时间,势即空间也。所谓得机得势,有二人接触之机,相交之势;有个人内外相合之机,前后转动之势。得则顺,不得则背。

    杨澄甫大师说,“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有一不动,身便散乱,必宜上下相随也。”上下不相随,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便是不得机不得势。如腰腿不动,手愈有力而身愈散乱,故有偏倚。身法散乱之病,必留心于腰腿,盖虚实变化之主,皆由腰之转动也。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则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

    校勘:一、陈微明本“前后左右”倒置,“有上则有下……”三个“则”均作“即”。《太极拳运动》等均同。    二、吴图南本“皆是意”作“皆在意”。

    集注:前句上下左右前后,系形于外者为势,后句上下左右前后寓于内为意。以上所说,皆是心与意,而非皮与骨。心专意一,上下前后左右,乃得随机应变之妙。得机得势须求腰腿,若无意,虽动腰腿,亦为乱动。

    “有上即有下……”三个分句,诸家释均未安。太极辩证之意蕴无所不在,上下、前后、左右,六合之间,相反相成也。诸先以中国书法例之,亦“意在笔先”, “欲右先左”,颜柳之运笔法均如此。《老子》有“有无相生”,“高下相倾”,“前后相随”。杨式太极拳海底针势,由搂膝拗步而来,欲沉先提,即此。其他动作虽不如此明显,但均为化方为圆,寓圆于内。太极拳理论家唐豪、顾留馨以“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去之中,必有后撑”为解,释之颇精,要之为“上下左右,相吸相系”。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校勘:一、杨氏家藏本作“挫之之意”。吴图南本、徐致一《吴氏太极拳》、《太极拳运动》并同。陈微明本作“措之之力”。

    二、姜容樵本作“譬之将植物揪起”,“损坏之速乃无疑”。郝少如本作“若物将揪起”。

    集注:此句诸家或略而不释,或释有未安。愚意以为,此即破坏对方“其根在脚”之谓。引之向上,然后挫之,彼无根则易跌也。提得人起,放得人出,则亦是此意。掀时已有掀上之意,而挫下之意已在其中,方有挫下之力。既有已动之意,亦有预动之意,气与意相连不断,则变化无端,方可克敌制胜。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校勘:一、杨氏家藏本作“一处自有一处虚实”。陈微明本、姜容樵本、吴图南本、郝少如本并同。

    二、姜容樵本作“要分清楚”。

    三、杨氏家藏本作“变化处处总有一虚实”,原红笔断句在此。或可读为“一处有一处虚实变化,处处总有一虚实。”

    集注:“分虚实”为杨澄甫亲订之“十要”之一。他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第一义。”出手能分阴阳虚实,则收发均可奏效。.全身坐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亦然。手法、步法分虚实,全身处处分虚实,即阴阳,即相对于全身重心之远近也,故“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全身重心由腰之虚实而定,或在右或在左,故“总此一虚实”,“一”即腰也,即第一之主宰也。虚实分清,方能转换轻灵,动作洒脱而不费力,否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必制于人。然虚非全空,实非站煞。虚中有实,实中也有虚,全视来者之意而定。知虚实而善用,虽虚为实,虽实犹虚,隐现无常,此虚实变换也。

    “节节贯串”由全身放松所致。陈微明说:“运用之时,又能节节贯串,非不相顾。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首尾俱应,夫然后可渭之轻灵矣。譬如以千斤之铁棍,非不重也,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而起,以百斤之铁链,虽分为若干节,而仍是贯串,练太极拳亦犹此意耳。”此与太极拳创造过程仿生学传说有关,所谓玄武之象,圆——方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