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吴正宪专栏④互动中发掘教师学生的研修价值简介

 阡陌躬耕 2016-12-22
名师·吴正宪专栏④

互动中发掘教师学生的研修价值简


■吴正宪

1994年初秋,我告别了25年的小学教师生活,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专业尝试——教研员。如何有效地开展教研,如何帮助教师理解先进的理念并转化为教学实践,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促进者?如何使教研的设计者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成长?这些问题在我的脑海中并不是一开始就了然于心的,我开始在实践中努力地寻找答案。

2003年秋,崇文区培新小学的一次现场教研活动触动了我对教师培训的再认识。?

清晰地记得那天下午,我带着三年级同学完成了一个以“平均数”为主题的教学任务,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观摩课。按程序随后是专家点评与学术报告,没想到应邀到会的张铁道博士拿起话筒径直走向学生:“同学们,你们说说这堂课中印象最深、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意犹未尽的同学们倾诉愿望被激发出来,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吴老师亲切、耐心、会启发、幽默、温柔、有魅力,吴老师能懂我……张铁道博士转身向大家意味深长地说:“这堂课中同学们显然学会了平均数。但是吴老师的教学带给孩子们的为什么却是难忘的情感体验呢?”?

现场的老师开始议论起来,不少人在交头接耳,大家有些按捺不住了。一位老师抢过话筒有感而发:“孩子们喜欢吴老师的真诚友善,我做到了吗?孩子们需要的数学学习,我创造了吗?”……在相关的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的讨论中,一个鲜明的主题凸显出来:那就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素养与人文关怀能力同样重要!?

由此引发了全场教师的再思考,教研活动结束了,老师们却久久没有离去,还沉浸在热烈的讨论之中……?

“课后学生的现场访谈”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石头,引起了阵阵涟漪,久久没能散去,深深地触动了教师对数学教育价值的再反思、再思考。这也促使我思考,什么样的教研方式和内容,教师才更有收获?怎样构建有效的教研?我意识到,学生用自己亲身的体验感受着我们课堂的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切身感受学生的需要,有助于促使教师客观评价自己的课堂实践。同时,让学生体验介入教学研究,教师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评价反馈,而且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引导,从而形成一种关注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个鲜明的教研思路开始酝酿,我利用教学现场的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师研修的重要资源,来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课后学生访谈从此就成为我们教师研修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实践使我认识到,首先,教研员要有资源意识,要把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研修资源,坚信每个教师都具有教学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资源价值。因此,我们倡导同伴研修,主张建立人人平等、民主和谐、资源互补、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的研修文化,鼓励教师以同伴研修的方式进行资源建构,这使个体的教学经验有可能升华为群体的专业资源,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专业能力。其次,要满足教师的需求,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尊重教师真实情景中的体验。最后要进行行为干预,开展连续性、跟进性的研修。只有通过有后劲、连续性的行为干预,才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才是有力量的,才能打动人心,从而才能真正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作者系北京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儿童数学研究所所长)



2015年8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7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