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购大潮中屹立不倒 最后1家国营粮店再开分店

 七月撒丫子 2016-12-22

网购大潮中屹立不倒 最后1家国营粮店再开分店

每天傍晚,位于北新桥的国营老字号粮店同日升都会迎来不少采购米面、调料的顾客,其中大多是周边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本报记者孙戉摄

实习记者 马婧

在雍和宫大街北新桥三条胡同口,坐落着一家国营老粮店,从早上开门到晚上打烊,“奥世凯同日升 北新桥粮行”的金色招牌下,顾客络绎不绝。明年春节后,这家国营老粮店的第8家分店将在东城区民旺胡同开张。

随着市场化大潮的兴起,大批国营粮店早已关张了,而“同日升”作为京城最后一家国营粮店,自2007年重张以来,经受住了网购大潮的冲击,成为个性化实体店发展的成功样本。

千余种商品搭起“小粮仓”

屋顶挂着红灯笼,货架上方装饰着高粱穗、小麦穗、玉米棒和长葫芦,北新桥同日升粮店跟满街现代化的便利店大不一样,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暖黄色的灯光下,200多种粮食躺在一个个小“隔间”里,远远望去五颜六色。墙脚的几个大桶里,纯芝麻酱、二八麻酱和小磨香油的香味儿弥漫在空气里。在这个面积只有80平方米的小店里,各类商品加起来有1300多种。走进里屋,还有主食厨房和小菜店。

黑麦面、白薯面、豌豆面、莜麦面……光是面粉就有二三十种,用店长王和平的话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粮食”。不仅种类全,这里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品种,比如黑小米、黑花生米、富硒黑绿豆……

上周末,家住北新桥的刘女士像往常一样,到店里打了两瓶芝麻酱。“超市里卖的很多芝麻酱底下都凝着了,上面都是油,这儿的芝麻酱不管放多久,都好好的!”刘女士说,“我儿子去西安上大学后还惦记这儿的芝麻酱,让我寄给他。”

这里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小粮仓”,顾客和店员就像老邻居,挑选东西时总习惯性地唠上几句。虽然在很多电商平台中,只需手机下单,想要的粮食就会送货上门,但依旧有不少家在顺义、房山等地的市民定期前来买粮。

五谷杂粮助老店“重生”

这家特色粮店的墙上,有块老粮票、老粮本的展板。叁市斤、伍市斤、伍拾克、壹佰克……不同面值的粮票记载着粮店的历史。在那个凭“票”吃饭的年代,街道上、胡同里都有大大小小的粮店,1956年公私合营后,北京的国营粮店一度达到上千家。

“粮柜前有铁皮大漏斗,手撑着口袋套在漏斗下面,卖粮食的用白铁皮簸箕撮面粉,放在磅秤上称重,最后往漏斗里一倒,面粉就哗啦啦流到口袋里了。”东城居民张大妈回想起当年买粮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1993年5月10日,是北京开放粮油价格的第一天,伴随居民近40年的粮票在北京正式“退役”。很快,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社区菜店、早市等农产品购买渠道遍地开花,国营副食店相继关闭。2005年,北新桥粮店也黯然关张。

然而,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国营粮店获得了“重生”的机会。王和平发现,老百姓越来越注重健康养生,吃五谷杂粮的人越来越多,但大超市里杂粮种类很少,恢复北新桥粮店或许能迎来转机。

2007年8月26日,天空下着小雨,北新桥粮行重新开张了。店里卖的不再只是“两白一黄”(白米、白面、玉米面),粮食种类达80多种,此后又增加到200多种,对粮店有浓厚感情的老街坊们又陆续回来了。

老粮店期待“触网”

“转眼重张近十年,老粮店不但没有衰落,反而人气越来越旺。”王和平说,同日升还在美术馆后街和安德路开设了两家直营店,并在东城区5个超市开设了店中店。明年春节后,同日升的第8家分店——位于东城区民旺胡同的新店将开业,180平方米的店面,不仅卖同日升的粮食,还将有一半面积经营生鲜、熟食。

不过,市场环境的变化天翻地覆,汹涌的网购大潮中,老粮店能玩多久?这让同日升倍感压力。

2011年,同日升请人打造的网站“同粮网”上线,但由于大部分员工都是退休返聘回来的老粮店人,缺少互联网专业技能,网站一直闲置。考虑到年轻人的购物需求,店里已经新增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功能,但年轻顾客群体的比例还是偏低。

在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看来,同日升粮行已经不同于传统的国营粮店,更像是一个深挖粮食产品和服务的社区服务店,形成了独家特色。“但要想长远发展,在现有经营方向不变的基础上,还需要引进新技术、新人才,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实现进一步扩张。”

(北京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