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火锅英雄》之前,你应当先了解重庆这座城池

 逸者行之_A 2016-12-22

作为一个重庆人,我在看《火锅英雄》之前,先吃了顿火锅。


电影结束后,我往前心心念念的那些重庆标签忽而淡漠了,相反,我觉得它所表达的主题是属于所有青年人的,只不过把它放在重庆这样一个山城的背景中去演绎,增强了热血青春那份“魔幻现实主义”的感染力而已。


我想起之前的《老炮儿》,可能“老”还是离我们远了些;而《火锅英雄》的代表实际上是三个老大不小了、却还留着中二思想的重庆“小板凳”,他们仨离我们很近。




电影前半部分节奏较慢,稍显冗长,部分看点倘若对重庆没有一定了解的话,或许不太能明白;但后面的剧情越发精彩,戏剧性强,明显能感觉到导演在向盖里奇电影学习的用心。再说电影中的一个亮点,年少时的“沙坪坝草蜢”在模仿着草蜢又唱又跳时,我看到了有三分之二成员来自重庆的TFboys组合的身影


主演陈坤是地道的重庆人,导演杨庆亦是重庆土著,他的镜头十分克制地表现了重庆城区的风景——从广为人知的长江索道,到不被人知却遍布全城的防空洞,都毫不做作地镶嵌在了电影情节中。我一直等到电影最后一刻,以为他会给这座他深爱的城市拍一个壮美的全景,但他没有,甚至很多标志性的景致都是一闪而过,我想他这是怕电影被大家误会为重庆的城市宣传片而做的故意保留。


《火锅英雄》展示了重庆人性格特征,而这种性格特征其实就根植在导演所隐去的这些城市风物中。一次火锅不见得能让你看清,下面我的这篇文章希望能带你认识这部电影,带你走进这一座城池。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2:53 草蜢-《失恋阵线联盟》 来自造字黑作坊

 

山城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侧,主城建筑于两江丘陵河谷地带,其得名于宋,望于民国,极盛于今。下游溯洄而上的客轮,停在朝天门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两江夜游是悦赏都市美景的一大选择:汽轮游弋,穿梭在两江,三区,高楼叠嶂里。




更多人爬上南山,在一棵树下闲庭信步、俯瞰全景;漫步南滨,于海棠烟雨中倚景江城、慵懒对茗。我喜欢去洪崖洞十层的嫩绿茶廊坐坐,从沧白路下,只需一级电梯。


洪崖洞仿古时的吊脚楼,依着渝中半岛的北侧地势而建,顶上平行是大厦林立的中央商务区;底层走出,是嘉陵江边优哉游哉的滨江路。洪崖洞在夜里本身便有千与千寻的美感,橙黄色的布灯,错落的建筑格局,靠着拔高的地势,临着斑斓的江水,在对岸的江北嘴,或是就在一层外的滨江路上,随意一个角度,便是美醉。




千厮门大桥从江北嘴穿来,夜里,满桥的钢架打着暖红色的光,桥上的拉锁又是柔和的白。粉边儿的轻轨六号线过江而来,车厢里也荧着白光,在钢架交织的桥中仿佛正在闪烁。


而在山城众多的滨江路中,我尤其偏爱南滨路,这里是重庆的“外滩”,伫立着开埠时候的好些老建筑,现在它们有的是博物馆,有的是餐厅,有的掩映在满壁的爬山虎下,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开化史。




在某个角度而言,山是重庆人的公园,而那些真正的公园往往有另外的意义。大礼堂是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倒不是戴着红领巾去开会,而是父亲很喜欢带我去那儿的广场上喂鸽子。





雾都


蜀犬吠日,山城一年中的三分之一是少见阳光的。若是遇上个万里晴空,又是周末,那一定是倾城出动。




每在夜色中,氤氲着绿韵的嘉陵江上静静淌着满载游客的汽船;坐在洪崖洞茶馆的玻璃窗内,只能听见偶尔的汽笛声,丝毫看不见船尾的隐没于黑夜里的涟漪。船似飘在空中的汽笛一般,缓缓地前进,优雅的掉头,默默地消失在你的眼界里。这便是雾都的盛名。




行在每一座桥上的小汽车都照不见远方,也都别离了后路,轻车熟路的司机们仍旧笃定的开在白茫茫一片的雾气里。就拿眼前这座千厮门大桥来说,不论是桥中的六号线还是桥上的小汽车,都像是天兵天将化出来的,霎时间出现在你的眼前,又不经意便钻进你余光无法扫到的隧道,消失得悄无声息,一如它的轻轻到来,丝毫没有扰乱属于任一丝浓雾的清净。



防空洞    


《火锅英雄》里面,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重庆特有的洞子火锅吧,这些防空洞皆是在民国陪都重庆惨受日军连番轰炸时而建。如今洞里开的基本都是洗车店和卖建筑配件的,做餐饮业的已经不太多了。


每逢夏季,政府会开放一些战时修筑的防空洞给市民们纳凉,除了免费提供的饮用水外,精明的摊贩们也会在洞子里兜售冰镇的绿豆沙。许多退休的老年人一碗绿豆沙、一桌麻将,就可以在那乐呵呵地度过一整个下午。




洞子之外是另一番天地,小什字的罗汉寺可不是《疯狂的石头》里办展览的俗地,摩崖造像,金身罗汉样样俱全。更珍贵的是它所处的区位,高楼林立间突兀一座古庙,早课晚课,经堂诵念;两柱高香,幽幽燃烧。





玩乐


我们大都不会只安于出世的静谧,潮流的喧繁,创意的集锦,往往更贴近年轻人和这座开化都市的个性——而它们极致喷发于每个激动人心的跨年夜。


在我年少时还不似今日大伙看到的这样温存,那时候无论是跨年夜还是平安夜,各个商圈的大街上都会出现好多卖充气狼牙棒和喷雪的商贩,三五成群的年轻人们不一会儿就会将他们全都买下来,聚集在张灯结彩的步行街各块空地上,追逐玩闹,以解放碑为甚。钟声响起,本来相互不认识的青年人们拿着喷雪与充气道具,在广场上彼此放肆敲打,像极了英格兰特拉法加广场上的枕头大战。




几年后阵势越来越大,政府出于安全考虑禁止了这一行为,派出大量警力,颁布限车限人限行的规章,防止年轻人们的过激庆祝活动——但卖狼牙棒的商人们并没有因此失业,而是机智的全改卖了氢气球。


还是那天夜里,在钟声和万众的倒数声、欢呼声中,数万只氢气球没有给天空留下一丝空隙,就像地面黑压压的人群一样,拥挤着、簇拥着,一个劲的升上高天,迎接着新年。





吃喝


人群不是鸟兽,说散就散,更别说解放碑可是个夜宵美食聚集地,大伙儿吵闹了一夜,当然要找个地儿坐下吃点儿喝点儿。早上卖酸辣粉、小汤圆、油醪糟的街巷里,晚上迅速摆满了各式的烧烤、火爆。




重庆的烧烤不似外地一串一串的,不够过瘾;也不似北方,尽是肉,反而大多数都是各类素食。年糕、苕皮、豆干……连最普通的青菜经过烧烤摊主一双巧手,都会变得格外好吃。他们一般会把你点的串儿们,在炭火上按正常步骤放料先烤好了,再把他们荤的素的全都从木签上剪下来,放进特制的大勺里统一再加料拌味儿,十几调料,五六种辅料,齐活了再倒入大铁盘子里,端上桌来,香气逼人,垂涎欲滴。再配几瓶山城啤酒,唯怡豆奶或是那些装在热水瓶里散卖的热腾腾的绿豆沙,格外惬意。




重庆美食的味道是公认的一绝,绝不是老被误解的简单的辣,而是真正的色香味俱备。火锅,若你嫌琵琶山的晓宇排队太久,那上山吧,南山山坳里的枇杷园、巴倒烫经久不衰;小面,满街都是,你看到的那家就已经很好吃了;至于炒菜,种类之多,用料之繁,不胜枚举;还有是麻香四溢的花椒鸡;是酸甜可口的糖蒜排骨;是劲辣爽人的剁椒鱼头;是开遍全国的万州烤鱼等等等等。民以食为天,在重庆体现得特别明显。大伙儿对好吃的在意,使这座城市的街角巷尾漫布着千百家苍蝇馆子,正是他们滋养了重庆人的味蕾,庇护了重庆人的性格。



故乡


山地起伏,客观上又使得重庆人虽然吃得美妙但身形苗条;漫长的雾天,让这里的女孩大都肤白而质好——不得不说,这是上天馈赠给巴蜀的福利。不过,大方热情的子民们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负天公的期望,正是他们秉持着这份像做菜一样的坚韧、豪迈、蕴气、持重,才在这片远别于平原的山地丘陵上,建起了这座令许多沿海地方都倾羡的美丽城市。




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重庆当然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以前的古城门,如今徒留一堆空空如也的名字;旧城改造规模巨大,民俗文化保护却还有待加强;城市环境不够整洁,城市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三废处理等各种大都市的通病它也都有。可是家乡毕竟是家乡,这种感情就像在国外的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一样,复杂而浓烈,明白而充满希望。




如今我能回去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对广州、上海比对重庆还熟。我在广州常抽时间用脚去丈量这座城市,一方面是运动,另一方面也是阅读它深处的文化。以往在家,懒得走路,习惯了在不同的出租车上观察它,观察它的桥,观察桥下的儿时放风筝的江心小洲,偶尔还能看见些长者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小船,渡过去,在洲坝子上钓一下午鱼。一座桥过了是一个隧道,刚过完隧道,又上了一座桥。




这些在出租车上过迷离的岁月,其实是当年对熟悉的不在意,也是今天所有因为不熟而遗憾的缘由。另一方面又完全相反:一泼辣子,一声“楞个”,一眼十五的回眸,是离久了它,方才觉得对它如此稔熟;是远离了身躯,却终究远离不了乡音与胃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