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延续至今 工笔何以当代

 百了无恨 2016-12-22

  2016年12月23日,每三年一届的中国工笔画作品展将于中国美术馆迎来第十届的盛会。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历史回顾、学术提名以及全国征集,以此来保证展览的完整性、学术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其中,全国评选作品部分,则呈现自九届大展以来,在求新求变的社会思潮下,工笔画领域涌现的一些新的力量。


  孙博达 《角度》 155×193

  该部分自2016年4月向全国发出征稿通知以来,累计共收到1911名作者的投稿,作品的总数量为4476件,其中排除517件,有3959件作品参与了评选,最终选出参展作品240件,其中前58件获奖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予以展出,入围的182件将亮相81美术馆。

  从此部分的参展作品来看,工笔画的题材范围变得更宽了,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不乏一些有生活温度,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


  王玉晓 《天台》 170×60cm

  本次展览将延续上届被社会普遍认同的“工·在当代”这一主题,意在继续深入探讨工笔画艺术及其代表的内在精神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存在,关注其在创作语言、文化传承上的具体演进和面对的挑战。


  陈礼 《与Carlo Crivelli的对话》 190×120


  范迪安

  著名艺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他对“工”提出了三个理解的维度:首先,其作为工笔画的形式语言特征,同时也是在当代比较匮乏的工匠精神。这是一种具有时间性,需要沉浸巨大劳动的绘画形式,除了艺术家的表达主题和表现方式之外,精神投入和研究性的投入,均需要被关注。这种蕴含在工笔画之中的艺术精神,似乎是更有价值的。


  陈建平 《陇原春雪》 140×240

  其次,在社会接受层面,工笔画提示我们,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工笔画独有的意境和丰富的形式语言细节,能使观众获得更多的体味和文化艺术的涵养。他们在欣赏工笔画不同形貌的同时,能够获得一种“工”的美学维度,在“工”的精神层面获得更多感知,从而更好地实现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


  王晓梦 《那些事---梦景》 175×93

  再次,“工”要落在“当代”。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工笔画也面临着“传统的当代性改造”的难题。但工笔画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它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其表达了不同时代的生活景象、社会关切,乃至于美学追求。工笔画艺术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有着不竭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种艺术家表达思想情感,同时亦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横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可能性。


  冯书荣 《课后》 200×130

  参与全国评选的部分评委,也发表了对展览主题的看法:


  冯大中

  冯大中:二十九年前,在以潘絜兹先生为代表的老艺术家们的号召下,一批与我们今天称之为70后、80后甚或90后的同龄人为了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建立,满怀朝气地从东西南北汇聚在山东烟台。他们豪情满怀:工笔画的创新,纵向要对传统中那些有生命力的、闪光的东西做更深层地开掘。横向要面向现代,目光四射,摄取一切外来艺术的营养,化为我用。当年的他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放眼世界。今天当我们谈起“工笔的当代革新”,不也是如此么?


  谢振瓯

  谢振瓯:新工笔如何创"新"的问题,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思考,因为艺术产生于表达人的存在、人的精神。所以各种求新思考的存在也就理所当然了。但是要清醒,须知如何时时与其传统文脉的链接。因为,文化包含综合了地域、人种、历史环境的诸多因素。而时下,普遍热门的是对于技法、媒材、图式等方面的锐意创新,那只能是"日新"变化中的具体适用而己。必要的是时时牢记,传统中国工笔画的蕰含深厚及无比包容外延的文化特质,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一起继续努力,精益求"工"。"工"在当代,于"日日新"中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实现我们必须的文化自豪。


  蒋颖一 《朝暮》 85×180


  何家英

  何家英:简单来说,“工笔”是相对“写意”派生而出,但它本身又不等于没有写意。因为总的来说,中国画是讲究写意,表意图的。工谨、制作精良是工笔画的显著特征,这是一种匠人精神,更是对艺术的虔诚。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工笔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艺术形式,它蕴含着各种可能性,表达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有那么多的工笔画家在踏踏实实、虔诚地画画,是非常了不起的。


  王云喻 《时光》 180×146


  陈孟昕

  陈孟昕:在我看来,“工”并不是要去写真写实,这只是对它表面上的一种肤浅理解。“工”是一种创作的态度,是一种文化的深度凝聚。中国绘画是一个很大的文化载体,它的包容性很强,能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进程、审美的需求,从而继续发展下去。工笔的创新,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要有个度,我们的民族特质一定要保存。同时,在新工笔创作中,要警惕新的程式化,或者过多的制作因素,因为绘画毕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东西。


  张丁丛 《海晏河清》 180×9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