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书法,赵之谦作品苍辣雄厚

 清茶清清 2016-12-22
赵之谦(公元1829-1884年),原名铁三,后改名益甫,中年后定名为之谦,字撝叔,别号有憨寮、支自、梅庵、冷君、悲庵、无闷,斋室名二金蝶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等多个,浙江绍兴人。他在晚清艺坛上,是一位“诗、书、画、印”堪称四绝的多面手,一位极具革新精神的闯将。他的书画艺术被人尊为“前海派”,以别吴昌硕开创的“后海派”。
赵之谦出身于富有家庭,但到他这一代时,家境己趋破落。赵之谦少年时刻苦学习,于诗文、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31岁中举人,曾做过绍兴府知府缪梓的幕客。1861年,太平天国军队进入绍兴,他离开故里,流寓温州、黄岩、福州一带,做过私塾教师。他的妻子死于途中,故后号“悲庵”。后到北京,以卖画为生。
37岁起他曾在北京三次参加会试,都不中,但这个时候他却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渐获声誉,被一些京朝官僚等看中,44岁被推荐江西,先在南昌主持篆修《江西通志》,后历任鄱阳、奉新和南城县的知县。这个时候,他的继配陈氏又因为旅途颠簸而病逝。赵之谦在任职南城县时病逝,身后萧条,由故旧凑款才得以归葬杭州丁象山。
赵之谦在书法方面初学颜真卿,后改习北碑,并用“钩捺抵送、万毫齐力”之法作书。此法即中锋运笔,将笔毫平铺纸上,顺着下笔,起、收也露锋、显得草率,自然,独树一帜。他不拘泥于传统章法,把握了艺术发展方向,融会古今,走在了当时艺术发展的前沿。
赵之谦的书法体现了清代碑学兴盛的局面,他的行楷被称为有“颜底魏面”风貌,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隶诸体,无不掺以北魂体势,自成一格。整体上被称为“北魏书”。
《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他的行楷沉雄方厚,血肉丰美;隶书用笔流畅,结体匀称,生动活泼,神采巧丽;篆书运锋藏露相兼,字体方圆合度;行草书既有北碑的方峻,又流美自然。他的画与篆刻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在篆刻上曾有“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的抱负。
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的艺术风格和创新实践,影响和启迪了后来的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法影响极大。
赵之谦固然是书、画,印才华绝世的大师,但他的一生也充满了矛盾。他是一个天才,但却对艺术深度的探索缺乏耐心;中年时女儿、妻子相继去世,对他打击很大;后又长时间热心于官场,影响了艺术水平的充分提高。所以后人魏锡评价他“但开风气不为师”,总结了他做人从艺上的得与失。
赵之谦曾说“做官之术,不出‘卑鄙无耻’四字,断非我辈所能”,但他又热衷于结交达官显贵,以求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在得到了达官显贵的赏识,有了为官的机会后,他竟然也“画不多见”、“誓不操刀”了。
当然后人解释他这样做,是为了想在任上有些实实在在的政绩,他的所作所为也似乎体现了这一点。在他到鄱阳做知县的第19天,就逢大水冲田,他“殚力赈抚,不遗余力”。在奉新的时候,他也“葺文庙,修桥筑城,甚得民心”。他曾为了一件宗族的讼案,一直考证至《宋史》,消理宗谱,然后作判闻达万言,使讼者“钳口结舌,数载悬案,顷刻大白”。
在任南城知县时,正逢法兵犯台湾,进而侵福建沿海,朝廷向法国宣战,援闽的各路军队不断经过南城,赵之谦“张罗供应,资捍卫国土,劳顿过度,以至旧病加重,卒于南城官舍”。
和赵之谦同是绍兴人的鲁迅曾写了《中国文坛的悲观》一文,痛惜中国文人自古相轻的陋习。文中写道:“其实是作文‘藏之名山’的时代一去,而有一个‘坛’,便不免有斗争,甚而至于谩骂,诬陷的。明末太远,不必提了;清朝的章实斋和袁子才,李莼客和赵伪叔,就如水火之不可调和;再近些,则有《民报》和《新民丛报》之争……”这里说的李莼客和赵伪叔,便是指赵之谦和另一个也来自绍兴的文人李莼客,名慈铭。
李慈铭是鲁迅先生祖父介孚公的同时人,和赵之谦曾同时在京。李、赵二人互相低毁,成见极深。同治十年,张之洞因为喜欢赵之谦、李慈铭的作品,曾约当时诸多名士雅集北京龙树寺前。他致函亦是当时名流的潘祖荫,称赵之谦与李慈铭若不到场作画,“此局无色矣”,想调解他们二人的矛盾,但没起作用。
李慈铭在所著《越缦堂日记》中常称赵之谦为“妄人”,攻击赵之谦“亡赖险诈,素不知书”,“是鬼蜮之面而狗彘之心”。李慈铭还曾说:“北有讲宋学之李如松,南有讲汉学之赵之谦,可谓双绝。”这个“双绝”,是讽刺二人是同样的伪君子。无论其实如何,赵之谦身后的名声似乎为此深受影响。
赵之谦一生都穷困。曾做诗说“众人乞巧年复年,我乞仍在巧借钱”,十分辛酸。他生前在杭州卖画,生意并不好,“一扇一画只一金”。现在,赵之谦的作品非常受收藏家的欢迎,尤其是日本和港台、东南亚地区的收藏家。
他的作品传世不多,又不易临仿,买家感到放心,因而价格高而稳定。在香港市场,赵之谦的作品价格起点就比较高,1987年仅一幅扇面就达到4万港元。1989年仅出售过两幅作品,一幅是《隶书》四屏,达到20万港元;另一幅是《岁朝清福》,达到21万港元。
1990年也仅见到两幅作品出售,一幅是《牡丹书法》扇面,3.85万港元,另一件是《花卉》四屏,一举达到352万港元。购买者竞争十分激烈,使其作品创下了清代画家作品的最高售价记录。后人就此事感慨说:“外国有凡·高,身后得大名,赵之谦中国之凡·高乎!”
赵之谦的传世代表作之一《行书四屏条》,章法尤有新意,大小穿插、相互交错,行距甚小,饶有汉碑之意。正体现了他的行草的“魏七颜三”特色,形质虽为魏碑,然神采却可窥其深通颜书之端倪。这种巧妙的糅合、酿造,正是他追求的匠心之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