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我在故宫修文物》成了爆款网红,我却只想说说冷门的故宫“八大作”

 yinamu 2016-12-22


加入手艺连盟,一起留住手艺


作为文博界的超级大IP,近年来故宫动作不断,不时推出惊艳大众的好物。展览、文创、纪录片、电影、话剧……难怪网友惊呼,世界上还有哪家博物馆能做到这般!


参观的游客早不是故宫显摆的点,作为北京最热景点,故宫曾经做过测算,每天参观游客3万人左右,是最佳游览状态,上限就是8万人。


从萌萌哒朝珠耳机到高大上的国礼,故宫文创不仅赚得好评一片,更是创造了近10亿元的销售额。


近日爆出的“19999元手机”又引起社会一番热议。


2016年初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掀起收视狂潮,把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展现到公众眼前,霎时成为网红,豆瓣评分高达9.4。


其实在纪录片推出前,为迎接故宫博物院成立九十周年院庆,由故宫博物院员工自编自演的话剧《海棠依旧》也是受到业内外肯定。话剧以1933年至1948年间故宫博物院古物南迁、西迁、迁台过程中故宫人守护国宝的真实故事为主线,表现了故宫人对于国宝典守珍护的情怀。


2016年底,故宫乘胜追击,推出了《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大电影。在排片率只有1.85%的条件下,上映一周斩获票房500多万。在有商业大片强势排片的基础上,情怀影片表现如此足矣。当然国产大电影也从没有口碑胜过原作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亦是如此,豆瓣评分只有7.6。


与日常生活相对接近的文物修复相比,故宫建筑修复可算是更为寂寞的事业。关于故宫古建筑的营造技艺,网络上检索到的文字也是有限。

说到故宫古建修复不得不提一位一辈子都在修故宫的人李永革。李永革有“故宫大木匠”之称,曾任故宫古建修缮中心主任,1975年进入故宫学习木匠活,直至2015年退休,一辈子都在修缮故宫。关于故宫古建筑营造技艺八大作的记录寥寥,以下介绍取自李永革多年前发表的文章《最后的工匠:故宫里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2008年北京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上,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工种。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古代建筑从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代表最高等级的紫禁城无疑是这一整套营造技艺的登峰造极之作。


木作

木作是建筑营造中最重要的一个种类, 它成就了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的地位。木工更有“百艺之首” 的称誉。精巧的斗棋, 深远的出檐, 绝妙的榫卯, 无不诉说着木作技艺的精妙。规矩和口诀是木作的精髓。只要确定斗口宽,就可以根据口诀推算出各个构件甚至房屋的尺寸。可以说,木作技术不仅在匠人手上, 更在他们心里。


瓦作

瓦作工艺主要体现在古建筑的地面、墙面、屋顶这三个部分。大体内容分为砌砖基础, 砌砖墙,屋顶苫背,??瓦,墁砖地面,墙垣抹饰,刷浆以及调制灰泥浆, 砍磨细砖, 雕砖和工前的抄平放线等。其中最令人称道和迷惑的是金砖铺地。金砖并非由黄金制成, 属于钦工物料, 民间不得使用, 明清时主要产自苏州, 通常铺墁在等级较高的殿宇内。由于其质地坚硬, 敲击有金属之声, 并且制作程序复杂,要经过选土, 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经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晾干;经人足踩踏, 使其成泥;再用托板、木框、石轮等工具使其成形,再置于阴凉处阴干;,每日搅动, 8个月后始得其泥;还要经过长途运输, 其价值去贵堪比黄金, 听以史称金砖。
而不起眼的要数“灰”的使用。瓦作中, 处处用灰、处处下同。虽然主要材料都是石灰, 却在瓦作的口诀中总结出“九浆十八灰”, 细细区别了各种灰、浆的配制和适用范围, 足以道明用灰技艺的复杂。


搭彩作

搭彩作主要包含架木搭设、扎彩、棚匠的工作内容。目前传统的搭彩作中扎彩棚工艺已经基本在建筑业消失。架术搭设也从传统的杉槁、竹槁、连绳、标棍换铁管、铁扣件;绑搭脚手架、人吊装被大型起重机械替代,提高了工效, 很大程度上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致使传统工艺减少使用, 濒临失传。 


石作

石作工艺是古代土本建筑营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西汉中期以后石作逐步从采石、石料的分割、石料的平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序,与近世所见基本接近。现存故宫保和殿后的御路上,名日“云龙阶石” 的白玉石雕是明清石作官式工艺的重要代表人,形象生动, 雕饰精美, 距今已已有近600年。目前石作工艺已经受到机械械自动化的严重冲击, 技艺正在逐渐衰落。


土作

传统土作内容包括夯、碢(本夯、铁锇)、耒(土功夯筑、打地丁、打桩等), 现代解释就是地基,其工艺就是地基处理的工艺。古建筑基灰土技术的推广、普及时期是在明代,成熟完善是在清代。故宫的基础是土作技术的优秀代表。但随着机械化进程,土作逐步衰落, 目前土作工艺已濒临失传。

据资料,碢古同“砣”,碢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的一种创造,为最早的旋转工具,其质地上古时为石、骨、木等制作,三代用铜,战国末汉代后用铁。


油漆作

宋《营造法式》中油漆与彩画司为油彩作, 清《程做法》始将其分成油漆与彩画两作。油漆作主要内容分为地仗和油皮两项。传统的地丈做法有一麻五灰, 用发制的血料、熬制的桐油、灰料等材料,配以线麻或苎布经过十三道工序而成,对木结构进行修饰与保护。油皮则在地杖上搓制而成, 通常为红色樟丹, 颜色光亮均匀。此次大修基本采用该项传统工艺。


彩画作

彩画通常包裹在木结构表面,按位置不同分为外檐和内檐。彩的种类大体分为三种, 和玺彩画(等级最高)、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但无沦哪种彩画, 其工序基本相似, 有起谱子、落墨、扎孔、纹饰、沥粉、贴金、刷色、细部等。在相似的工序下展现不同风貌的彩画, 其关键就在工匠手上。目前传统清代彩画的制作工艺被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并且运用到故宫大修中, 如太和殿重做的外檐金龙和玺彩画。


裱糊作 

裱糊作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分为两方面, 一是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二是是扎糊各种冥器 (也称纸扎)。室内顶棚、墙面的裱糊工艺属于古建筑营造技艺范畴。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社会需求少, 裱糊行业萎缩, 工艺濒临失传。本世纪初, 在故宫大修背景下,故宫特别注重挖掘整理了裱糊的部分材料及工艺,并成功实施在工程中, 如倦勤斋保护工程的室内裱糊。

裱糊工艺采用顶棚木骨格, 通用木方格蓖子, 称为顶屉即自堂蓖子。在木蓖上糊纸,共分四道工序。裱糊时,按顶屉分格糊纸, 四格、 六格或八格一糊, 将纸糊到屉上,四边翻卷到格眼以内为止。糊完后,在木格十字处钉小铁钉,钉完再用小块油杉纸糊上,称为“梅花盘布”。


八大作工艺是北京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基本工艺,其内涵仁富, 程序严谨,技法精细,是中国传统手工业集大成者。但在历史上,建筑营造技艺并不受重视,由于掌握技艺的匠人文化程度很低,著书立说者寥寥。工匠们大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将技艺流传下来。


明代工匠被严格的匠籍制度约束,匠户不得脱籍,被要求匠户世代为匠,以保证工匠的数量及技艺的传承,技艺家传成为明代的主流。清顺治二年,匠籍制度废除。除隶属清政府各局不多的工匠外,大多数采用雇佣的方式,挑选全国的工匠为其工作。为满足宫廷需求,传承技艺,主要有家传、政府培养、师徒制等方式培育工匠,其中家传和师徒传承相生互补成为主流。家传的杰出代表就是被誉为“样式雷”的雷氏家族。清朝灭亡后,新中国成立前,故宫人去楼空,官式建筑营造技艺随着将人们散落民间。新中国成立后,故宫作为博物馆有了自己的建筑队,后改称古建修缮中心,把故宫官式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了下来。


工匠精神,不只文物修复需要,任何职业不付诸专注都是枉然。永恒时空中,人如沧海一粟。无论你在时光的哪里,不如“择一事,终一生”。


手艺连盟

聊一聊手艺相关的人和事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