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学习小结

 清茶清清 2016-12-23
六经病纲领:
⒈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⒉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⒊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⒌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⒍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主脉:
⒈太阳之为病,脉浮.
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⒋太阴为病,脉弱。
⒌少阴之为病,脉微细.
⒍厥阴缺
治法、代表方剂:
太阳病:解肌发汗,用麻黄或桂枝汤;
阳明病:清热泻下,用白虎汤或承气汤;
少阳病: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
太阴病:温中散寒,用理中丸;
少阴病:回阳救逆,用四逆汤;
厥阴病:清上温下,用乌梅丸。
欲解时:
太阳: 9—15,阳气旺。
阳明:15—21,阳气降。
少阳:21—3 ,阳气生。
太阴: 3—9 ,阳气升。
少阴:23—5 ,阳气生升。
厥阴: 1—7 ,阳气生升。
表里: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
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传变规律:一般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太阳病不愈,或传阳明,或传少阳;如病邪较重,正气不足,更可进一步传入太阴、少阴,以至厥阴,称循经传。
何为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因此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八纲辨证奠定了基础。
外感发病:一般,太阳病。
本经自病: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阳明。
传变:传是指病情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是指病情在某些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发生性质的改变。
直中:体弱受邪,病证不经三阳阶段,直接出现三阴症候者。
循经传:指伤寒病顺着六经的次序传变。
越经传:病证越过一经或两经相传。
并病:指一经症候未罢,而另一经症候又起,有先后次第分者。
合病:指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