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为后天之本,会吃才能身强体健

 浮云一片 2016-12-23




脾胃为后天之本,会吃才能身强体健

(转自健康新知)

文∕谭洪福

                       

中医有个流派叫“脾胃派”,却没有“心派”、“肝派”、“肺派”、“肾派”……,为什么脾胃如此重要,能自成一派呢?


话说在金元时期,有一位医家叫李杲,字东垣,在毕生的从医生涯中,认识到脾胃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撰著了《脾胃论》《兰室秘藏》等书,开创了“脾胃派”,并因此跻身于“金元四大家”之一。

             

众所周知,“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也就是说肾主管先天体质强弱,主要遗传于父母。而脾胃主管后天体质,在后天生活中,身体强弱主要取决于脾胃功能。


对于先天,我们无法决定,但对于后天我们还是能有所改善的。比如先天不足的孩子,如果脾胃功能好,身体会逐渐强壮起来,有的即使先天条件好,但如果脾胃功能差,身体也会日渐衰弱。


明·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云:‘安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也就是说,脾胃负责将饮食转化为气血,是人体生存的根本。

                    

中医认为,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也就担当起滋养全身的作用。脾胃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都必须依靠脾胃化生气血。


饮食进入人体之后,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转化为供人体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主要过程如下图:

        

在这个过程中,脾胃协调同步,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任务,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脾胃,脾胃功能正常则身体强健。要做到:


(一)膳食平衡


膳食平衡,即保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多样平衡,不可偏食、偏嗜,以满足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段话既体现了中国传统平衡膳食的原则,即以谷物等粮食为主,蔬菜、肉类、水果作为补充等。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鱼肉果菜为主,谷类的摄入反而少了,于是各种与饮食相关的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发病率逐年上升。


 


(二)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定量、定时。《管子》说:“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


1.定量


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如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


有的人为了减肥,过度节食,会导致机体营养来源不足,身体逐渐衰弱;而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非但不会增加营养,反而会加重胃肠负担,造成食物停滞,损伤脾胃。《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常言道:“饮食莫教足”、“吃饭八分饱”,《随园诗话》中说:“不饱真是祛病方。”每餐吃饭只要吃到八分饱,才能保持身体健康,抗病延衰老。


2.定时


定时是指进食要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早在《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之论。《吕氏春秋·季春纪》亦云:“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有规律的定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饮食能够有效地进行消化、吸收,保证人体营养供给。如果食无定时,或零食不离口,或忍饥不食,会打乱胃肠消化的规律,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有损健康。


一般来说,饮食要做到“早饭宜好,午饭宜饱,晚饭宜少”。


早饭宜好。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干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也感觉舒适。


午饭宜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和健康。


晚饭宜少。晚饭如进食过饱,易使饮食停滞,增加胃肠负担,会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三)饮食卫生


自古以来,饮食卫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


1.食物宜新鲜、清洁


食品清洁,可以防止“病从口入”,避免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进入机体而发病。《论语·乡党》中就有“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之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告诫人们,腐败不洁的食物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鲜、清洁的食品才是人体所需要的。


2.饮食应以熟食为主


除了一些可以生食的果蔬外,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熟食饮食的目的,在于使食物能够更加充分地被人体消化吸收。同时,也使食物在加工变热的过程中,得到清洁、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


3.莫忘饮食禁忌


在人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动、植物于人体有害,吃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如海豚、发芽的土豆等,对人体有毒,误食会影响健康,危及生命。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这些饮食禁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饮食卫生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四)四时调补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亦应之。《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季更迭是自然界运行的特有规律,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特征,会影响人体内部的阴阳消长、脏腑活动和气血流注状况。因此,应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调理饮食,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千金要方·食治》中说: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咸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概括地指明了饮食四时宜忌的原则。


春季阳气初升,万物复苏。饮食宜宣发生阳,多食甘味,以顺应阳气升发之性,应多食山药、大枣、菠菜、韭菜、芹菜、春笋、椿芽、荠菜等。不可过用辛热升散之品,忌吃羊肉、狗肉、鱼、虾及辛辣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少食酸味食品,因为春季肝阳生发,酸性收敛,多食酸味会使肝气生发,损害脾胃。


夏季阳气隆盛,气候炎热,万物繁茂。饮食宜清补,选用清热解暑,清淡之品,多食新鲜水果,如西瓜、番茄、绿豆、冬瓜、苦瓜、黄瓜、生菜、豆芽等。但要注意不可寒凉太过。不可食用肥甘厚味。


长夏为夏秋之交,是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盛于外,困阻脾阳,运化无力,每见四肢困倦、胸闷腹胀、食少纳呆、呕恶腹泻、尿少水肿等水湿内停之象。饮食宜用淡渗利湿之品以助脾气之健运,防止湿困中焦。多选用茯苓、藿香、山药、莲子、薏米、扁豆、冬瓜、丝瓜等淡渗利湿健脾之品,忌滋腻碍胃。


秋季气候凉爽干燥,人体阳气逐渐收敛,饮食宜滋阴润燥,可选用鸭梨、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莲藕、核桃、麦冬、乌骨鸡、猪肺、龟肉、鸭蛋等。勿食用过于温燥之品。


冬季天寒地冻,阳藏阴盛,万物生机潜藏。饮食宜温热助阳散寒,可选用羊肉、牛肉、狗肉、鳝鱼、姜、桂、胡椒、阿胶等食品。


(五)病中注意


患病时,要针对病情进行忌口,一般来说,不能吃辛辣、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


用药也不能伤及脾胃等,把“顾护胃气”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景岳全书·杂证谟·脾胃》说:“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