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随着天气越来越热,人体实际上是外热内寒的,再加上现在年轻人冰淇淋吃得嗨、空调吹得爽……所以容易损伤脾胃,引发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问题。 《黄帝内经》指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生气血。”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后天之本”,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过思则伤脾。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54岁就死了,就是因为他过于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脾胃衰弱,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撒手人寰。 大家要知道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中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脾胃不好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中医认为,脾胃是一个人的后天之本。脾胃不好的人往往在身体上会有一些明显的症状表现,通过这些症状表现便可以及早发现。 脾胃出毛病,症状大致为: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那脾胃不好应该如何调理? 《黄帝内经》有记载,“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临床上多种疾病都由脾胃失调引起,同时各脏器的疾病也可影响脾胃失调。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中医学很早就意识到“情志伤胃”,所以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是强调“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说明了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要养脾胃,首先先要调理好我们的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3、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另外,脾支配我们的身体四肢,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站在中医学角度,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增强脾胃功。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4、选择适当运动益脾胃 专家认为,最好选择和缓、低强度、少量、持续坚持的运动方式,运动后身体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过度劳累为宜。运动后大汗淋漓的项目并不适合,因这种运动方式耗气伤津,反而会加重气短乏力的症状,降低我们的机体免疫功能。 最后呢,建议大家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多吃易消化食物;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