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从口入“--谈谈饮食养生

 backchat227 2017-05-13

中医认为,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的因素主要有七情内伤、饮食失节、劳逸过度、内生痰瘀、外伤肌体、外感六淫和疫疠(传染病)。上一讲《”病由心生“--谈谈七情调养》,向大家介绍了七情内伤导致人体阴阳失衡的致病特点和七情调养方法。这一讲《“病从口入”--谈谈饮食养生》,向大家介绍:脾胃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腑、“五气”和“五味”是饮食营养的来源、“五行生克”是饮食营养的要点、“饮食不节”是致病的主要病因、“药补不如食补”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病从口入”和上一讲“病由心生”一样,不是说病都是“从口而入”。主要为了解读“病从口入”导致疾病的机理和发病特点,同时,提醒大家如何做好饮食养生,防止“病从口入”。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不单单是为了吸收营养,“吃的好、吃的香、吃的有营养”也成了人的精神追求之一。“请客吃饭”也成了世界通行的社会交际和感情交流的主要方式。如果问任何人:“你会吃饭了?”相信都会招来对方侧目和反感。但是,“吃饭”还真是大有学问,今天和大家聊聊“吃饭的学问”和如何进行饮食养生。


一、脾胃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腑


从《古人教我们识读人体》(中)介绍了五脏的主要功能。我们复习一下,脾胃互为表里关系。胃是“六腑”之一,负责受纳和腐熟食物。脾负责吸收、运输和化生水谷精气(也称为“后天之精”)。


脾的功能有三点,分别是脾主运化、脾主升清和脾主统血。

1.脾主运化:脾负责水谷和水液的运输、吸收和化生功能。

2.脾主升清:脾负责将饮食化生的“后天之精”上输心肺。“心主血脉,肺朝百脉”,通过心肺将“后天之精与自然之气”运输和散布于全身。

3.脾主统血:脾统摄和控制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血液逸出脉外。如果脾气不足就会出现出血、尿血、女子月经不调甚至崩漏等疾患,称作脾不统血。后天之精(即水谷精微)在血中流行,滋养全身,失血和出血也就使人体不能正常充分地得到滋养。


脾胃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腑,参与饮食排泄的还有小、大肠、肾和膀胱等脏腑。确切地说,全身脏腑都参与饮食代谢的整个过程,在这里不做展开。大家重点掌握两点:一、脾胃的主要功能,二、脾胃是饮食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腑。


、“五气”和“五味”是饮食营养的来源


人的饮食营养受之于天地。《黄帝内经》:“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这句话说的是天(大自然)以“五气”供养人类,地(土地)以五味供养人类,自然之气和水谷精气相和而生,津液化生相成,人的精神自然而言就表现出来。


“五气”究竟指的是什么,从古至今,争议较大,在不同语境,有十种不同解读。以前在五行学说中向大家的介绍的五气是自然气候“风暑湿燥寒”就是其中一个观点,还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也称为“五运之气”等等,不一一列举。但在此文中五气的含义,个人观点不是指“五种气候”。我倾向理解“自然之气”有五种不同的“气”组成。推荐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在《景岳全书》中的注释:“天食人以五气,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


“五气”的深层含义对于非医人士一定有些生僻,大家只需要理解,自然之气由五种不同的“气”组成。大家都熟知有一成语,“沁人心脾”,回到家里闻到心仪饭菜的香味,会让我们垂涎欲滴,就是饭菜的香气滋养并激发了脾气,前面讲过“脾在液为涎”,脾的反应也就是“垂涎三尺”。这些简单生活常识后面,都有系统的医学知识。


《黄帝内经》中讲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饮食中的五味各归入不同脏器,化生脏腑之气。


读到这里,非医专业的朋友感觉头都大了。归纳起来,一是人的营养是来源于大自然给我提供饮食,就是“五气”和“五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气味”是两个词汇“气”和“味”。二、饮食的营养是饮食中的“五气”和“五味”被脏腑吸收后,相互化生的“后天之精”。


举个生活常识和大家分享我的观点,饭菜刚出锅时是不是“香飘四溢”,放置久了,即使你再去加热端回来,香气和口感是不是会大不如刚出锅时。这里面的学问就是“气”的差别。如果你不想糟蹋粮食,请您掌握好正确吃饭的时机,别浪费了宝贵的“饭菜之气”,也别图省事,做一大堆,冷藏冷冻起来,以微波炉加热,慢慢吃。个人认为,这都是在糟蹋食物。现代营养学专家未必赞同我的观点,因为他们会更关注食物的有形的部分蛋白质、脂肪、糖等有效成分,中医关注的还有无形之气。


三、“五行生克”是饮食营养的要点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从古至今,关于脾胃功能和饮食营养有关的记述浩如烟海。个人观点,比较推崇金元时期四大医家中“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垣写的《脾胃论》、清代医家薛雪《医经原旨》对脾胃和饮食的阐释。为了方便大家理解,用图表解析“五行生克”是饮食营养的要点。


1.五行和大自然的关系



2.五行和人体的关系


3.五行和机体的关系



4.五脏和五味、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的关系


补充说明两点:一是表中新五谷是现代生活中大家经常吃的主食,玉米和小米一样都是甘味,补脾。二是表下的五谷芝麻、麦子、粳米、黄黍和大豆是《黄帝内经》中记述的五谷,是古人的主要食物。


《黄帝内经》记述人的饮食结构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几千年前古人就形成了系统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代生活中需要新的饮食习惯随着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营养学家发现,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科学、也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5.五脏饮食的滋补规律


五脏饮食的滋补规律是“同类相补”。大家看上一表格,五味中酸味、五谷中高粱、五畜中犬(狗肉),五果中李子,五菜中韭菜都是属木,所以都补肝。推而及之,五季中的春季,五方中的东方,五气中的风,都是有益于肝木。依此类推,大家自己看看如何补心、脾、肺和肾这四个脏器。


6.五脏疾病的禁食规律


五脏疾病的禁食规律是“五脏为病,忌补克己之脏”。

举例说明:如肝病,肝属木,所有属“金”性质均为所忌。“肝病忌食辛辣之物”,辛辣属金,金克木,如吃辛辣之物,肺脏得补,肺属金,肺金气盛故而克肝木。依次类推,五色中白色,五味中辛,五谷中稻米,五果中桃子,五畜中鸡,甚至五方中南方,五季中的秋季,五气中燥气,这一切属“金”的都是肝病所忌食和忌讳的因素。大家可以以上述五行四个表格为依据,自己练习推演,心脏病,肺脏病,脾脏病,肾脏病是忌食和忌讳有哪些?


、“饮食不节”是致病的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有四层含义:


1.饮食失时:一是指饮食没有时间规律,想什么时间吃就什么吃,没有健康的饮食规律。在经络流注部分我们介绍了辰时(上午7:00-9:00)胃经主令,是早餐进餐最佳时间,午餐为午时(11:00-13:00),晚餐为酉时(5:00-7:00)是人体最佳生物钟时间。二是进食不把握最佳时机,饭菜进食的最佳时机,个人观点就是刚出锅最新鲜的饭菜,这时的饭菜营养质量最佳。饮食之时,就是最合理的时间吃最新鲜的饭菜。反之,或对脾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或影响饮食消化和吸收,或降低饮食的营养。


2.饥饱失常:三餐适量为宜,就是常说的“八分饱”。三餐规律应是早餐吃饱,午餐吃好(营养丰富),晚餐吃少(维持体能)。暴饮暴食,饥饱失常,都会造成脾胃功能损伤。


3.饮食不洁:进食不洁,或误食有毒食品。《金贵要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当今社会,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需要认真加以审辨,有条件者购买有机食物,防止食物中毒。也注意食物的正确贮存条件和合理时间,避免食物变质。食新鲜蔬菜和生食食品注意防范各种寄生虫和细菌寄生。除此,还补充两个个人观点:


3.1 推崇中国式低温烹饪方法,烧烤和高温油炸食品会破坏食物营养结构,会伴生致癌物,不食或少食为佳。


3.2 饮水健康也要十分重视。饮食故名思义,为食物和饮品的合称。饮水健康在当今社会要十分重视,一是要饮用清洁保证的水;二是要多喝中国茶,少喝可乐和饮料,尤其是儿童。关于这一点,将单独向大家讲解《水是生命之源--拨开现代生活的迷雾》。


4.饮食偏嗜:“药食同源”,饮食和药物一样也有“四气--指的是寒热温凉”和“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饮食寒热偏食:如过食生冷,可损伤脾胃阳气。过食温热,可使胃肠积热,伤及脾胃津液,甚至出现便秘和痔疮。


饮食五味偏食:《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五味养五脏,五脏互相平衡,才可以维持五行生克制化的平衡。饮食偏食一味,必引起五脏失衡,疾病乃生。


五、“药补不如食补”是饮食养生的关键


“药食同源”,食物和药物一样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气”是食材的“性”,五味是食材的“味”,食物就是以它的性味对人体进行滋养。同时,当人体发病时,可以利用食物的“四气五味”调养机体,达到“药补不如食补”的神奇功效。


饮食养生的要点就是熟悉掌握常见食物的”四气五味”,了解五行和大自然、五行和人体、五脏和五谷、五畜、五菜、五果等饮食的对应关系,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则进行调理。如果不能完全理解,可以向专业中医师进行咨询,从而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的饮食保健知识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