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钧州东张镇《百灵庙碑记》述略――李民举

 历史探奇 2016-12-23

元钧州东张镇《百灵庙碑记》述略

李民举

《许昌学院学报》2013年第一期21-23页

按语:本文几经编辑和作者沟通重新编排发表在《许昌学院学报》,这里是原稿,引用者请寻找杂志公开出版本。《许昌学院学报》近年开设有关钧窑栏目,但苦于稿源不足,艰难维持。也期待各界大力支持。李民举兄对中国古陶瓷多有开创性研究,惜乎远走异国。偶然联系上后,我一直督促其支持本杂志和栏目,于是才有京城古陶瓷界关于“李民举重出江湖”的惊讶和惊喜。我也期盼民举兄有暇回归古陶瓷再续篇章。

王洪伟

癸巳年春

 

————————————————————————————————

元钧州东张镇《百灵庙碑记》述略

 

一、简介

河南禹州西北约四十华里浅井乡扒村附近地区,有一处久负盛名的陶瓷手工业遗址。该地的陶瓷手工业起于北宋,金代逐渐繁荣。金朝政府在这里设镇管辖,名为“东张镇”。蒙古灭金,主战场就在距离此处不远的三峰山一带,所以这里的陶瓷生产,不可能不受影响。但是随着战争的结束,社会秩序稳定下来,生产恢复,人口增加,陶瓷需求量增加,元代东张镇的陶瓷手工业遇到了新的契机,迅速复兴。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在窑业的行业神——百灵翁的庙宇旁边立碑,记述这一时期陶瓷手工业的状况。撰写碑文的作者张克己,史书无传。应是当地的一位文人。大约于此同时,江西景德镇附近有一位名叫蒋祈的文人,写了《陶记》这篇著名的文章,学术界讨论颇多。蒋祈的《陶记》和张克己的《百灵庙碑记》,互相补充,共同勾勒出十三世纪后期中国陶瓷手工业的盛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碑记也是一份重要的经济史、科技史文献,值得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并详加研究。

碑文的作者张克己,号大礴山人,为东张镇隐士,事迹无传。所撰《百灵庙碑记》,收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王棽林等人纂修的《禹县志》卷三《山川志》中。《民国禹县志》(北大图书馆藏本),对此碑有详细记述,碑阴刻铭有“至元岁己丑丙月吉日立石”,至元己丑即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碑阴题名有“东张镇前监炉韩德本”、“镇店宅提控刘伯源”等。 “监炉”指的是征收生产税的官员,从窑炉中出来的瓷器,按照价值征收十分之一的税收。“店宅提控”指的是征收起税的官员,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额。

二、录文

夫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百工。炼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州之西北二十五里曰东张,古今以为陶甄之所。其地东连大隗,北枕大礴,西接大仙,南附杏山。泼蓝堆翠,不啻屏列。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为器者。

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兵烬之余,百不存一。□□□复业之家,相继而至。

陶氏所用石炭,穴地数百尺,下为水势所夺,人力不敌而弗可易得。于是乎供公之家,□□□□□其力役匠石者流,运其妙用,施其技巧,以薪以蒸,用代烧变。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

远方之人,竟来兴贩,车载驴驼,恒无虚日,散而之四方者,不可胜计。爰自破宋之后,浮于颍蔡,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阙也。俾是乡之民,不耕不商而衣食自足,其润民济世之利,不亦博乎?

比者冯亨、韩相、敬□、□□、张松、常德诣门来高于余,曰:“我辈世业陶甄,有本镇德应侯柏灵翁之庙,□□圣之像,乃司土工之神也。顾兹殿宇严肃,积有年矣。闲闲公书额在焉。于岁时致祭之余,我辈欲树一碑,反先生为文。一则表神明之功德;二则表官府供张之善政,可乎?”余曰:“文则不能,乃心可谓笃于敬神而不忘其本,兼深上司之念,善莫大焉。”公等乃具酒澧,会乡人同业之愿从者,鸠工聚材而乐输者众。噫!圣王之制祭祀也,德施于民则祭之。山谷川林丘陵,民所取材用,则祭之常。以耀州黄堡镇碑文考之,德应侯乃宋熙宁间所封之号,实主山林川谷土地之神也。柏翁者,乃晋永和中□人耳,讳林而未闻其字,识土地所生,风气所宜,授时人烧变甄陶之术,为立祠堂,设配享于□□,以报其功。

予谓诸子曰:“若辈求财帛于火烛之中,实赖神休暗保佑,刻铭之心,此固不言而可知。请问更张之善政,何也?”公辈曰:“我等各家埏埴以为器,早作夕辍,不胜劳苦,衣食仰于斯,赋役仰于斯,人事凡百,皆取用于斯。日就月将,久乃底绩。逮夫开窑之日,官取十一之税。或出卖于他方,复以起税税之。至元十九年,敬奉宣慰司剳:付窑货客人起税三十分之一为率。至元二十二年,又催□□使州榜文,仍革起税重税之弊。此乡之民受惠良多。斯不亦更张之善政乎!先生生吾闾里,此中事迹,能曲尽其故。恳恳见嘱,勿多让为幸。”辞之不获,尤嘉其用心之良,略记其大概云耳。

时至元二十三年岁次丙戌二月十五日。冯亨等立石。

 

三、浅释

“夫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百工。炼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此处将“知者”和“巧者”分开讲,反映了张克己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的认识。“知者”,就是“智慧之人”,具有创造的能力,从无中造出了有。这是后来的巧匠们能够造出各样产品的物质基础。知者是造物的主宰,巧者能够将造物主的能力表达出来。“巧者”也就是张克己心中的“圣人”,在张克己的心中,圣人不独是立功、立言、立德的君王和哲人,那些能工巧匠也是圣人,这里面就包括了瓷器匠人。张克己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

“州之西北二十五里曰东张,古今以为陶甄之所。其地东连大隗,北枕大礴,西接大仙,南附杏山。泼蓝堆翠,不啻屏列。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为器者。”介绍了东张镇的地理环境和居民的职业——“凝土为器”。

“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兵烬之余,百不存一。□□□复业之家,相继而至。”介绍了东张镇的制瓷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知道,但是在金朝末年非常繁荣,居民接近一万户,按照每户5口人来算,总人口已达5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可能已经达到了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城了。“壬辰兵烬”指的是金开兴元年(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拖雷带领蒙古大军在钧州三峰山与金朝大将完颜合达等人率领的金朝武装力量进行的一场大决战,金朝军队惨败,这一战役决定了金朝的最终灭亡,史称“三峰山战役”。三峰山战役期间,交战双方的散兵游勇,可能袭扰了这个陶瓷业城镇,大量居民逃亡,所幸战争没有拖延太久。逃亡的居民很快回来了,他们重操旧业,东张镇的陶瓷业再度繁荣。

“陶氏所用石炭,穴地数百尺,下为水势所夺,人力不敌而弗可易得。于是乎供公之家,□□□□□其力役匠石者流,运其妙用,施其技巧,以薪以蒸,用代烧变。其瓷之优,比之他所,实为拔萃。”煤窑里面出水,无法开采。烧窑匠人用柴薪代替煤炭,同样烧出瓷器,质量更好。这个转变说明,利用煤炭作燃料烧造瓷器的技术不仅成熟,而且已经习惯了,以至于采用柴薪燃料的时候,竟然需要摸索和试验。这里的“供公之家”,是拥有自己的作坊和窑炉的家庭,他们有技术,需要雇佣一些劳力,帮助完成生产。他们不经营农业和商业,专门生产瓷器。他们可能已经别立户籍,受东张镇的政府官员“监炉”管理。因为生产税要向他们征收,所以称为“供公之家”。东张镇的“供公之家”主要有冯亨、韩相、敬□、□□、张松、常德等六家。这六家带动了整个东张镇的陶瓷业生产。按照碑文所记,当地少说也有八千户,假如里面有二千户属于商贩,直接从事生产的人数达到六千户,六个“供公之家”平均拥有的各色匠人和服务人员达到千人左右,其生产规模相当惊人,若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拥有千人的陶瓷工场,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陶瓷企业了。金元时代的东张镇,其规模可能已接近近代的神垕镇。

“远方之人,竟来兴贩,车载驴驼,恒无虚日,散而之四方者,不可胜计。爰自破宋之后,浮于颍蔡,达于淮汉。诚百家必用之物,一日不可阙也。俾是乡之民,不耕不商而衣食自足,其润民济世之利,不亦博乎?”这节文字讲述东张镇陶瓷业的市场范围。“破宋之后”指的是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朝大将伯颜率领大军攻打南宋都城临安,谢太后携幼主出降。南宋灭亡以后,南北统一,为经济的复苏开辟了道路。

“比者冯亨、韩相、敬□、□□、张松、常德诣门来高于余,曰:我辈世业陶甄,有本镇德应侯柏灵翁之庙,□□圣之像,乃司土工之神也。顾兹殿宇严肃,积有年矣。闲闲公书额在焉。于岁时致祭之余,我辈欲树一碑,反先生为文。一则表神明之功德;二则表官府供张之善政,可乎?余曰:文则不能,乃心可谓笃于敬神而不忘其本,兼深上司之念,善莫大焉。公等乃具酒澧,会乡人同业之愿从者,鸠工聚材而乐输者众。噫!圣王之制祭祀也,德施于民则祭之。山谷川林丘陵,民所取材用,则祭之常。以耀州黄堡镇碑文考之,德应侯乃宋熙宁间所封之号,实主山林川谷土地之神也。柏翁者,乃晋永和中□人耳,讳林而未闻其字,识土地所生,风气所宜,授时人烧变甄陶之术,为立祠堂,设配享于□□,以报其功。”在这种情形下,当地的匠人重新修缮了柏林翁庙。此庙大约建于金朝后期,建庙的时候请赵秉文书写庙额。赵秉文自号“闲闲老人”,生于1159年,死于1232年,是金朝后期的文坛领袖。河北磁州滏阳人,著有《滏水文集》(四部丛刊本题名《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张克己简单记述了柏林翁崇拜的来历,然后一笔带过,重点讲元代初年税制的调整对陶瓷产业的促进作用。

“予谓诸子曰:若辈求财帛于火烛之中,实赖神休暗保佑,刻铭之心,此固不言而可知。请问更张之善政,何也?公辈曰:我等各家埏埴以为器,早作夕辍,不胜劳苦,衣食仰于斯,赋役仰于斯,人事凡百,皆取用于斯。日就月将,久乃底绩。逮夫开窑之日,官取十一之税。或出卖于他方,复以起税税之。至元十九年,静风宣慰司剳:付窑货客人起税三十分之一为率。至元二十二年,又催□□使州榜文,仍革起税重税之弊。此乡之民受惠良多。斯不亦更张之善政乎!先生生吾闾里,此中事迹,能曲尽其故。恳恳见嘱,勿多让为幸。辞之不获,尤嘉其用心之良,略记其大概云耳。”此处记载了当时的两种税,一是生产税,征收对象是工场主(“供公之家”),比率是十分之一;另一种是交易税(“起税”),征收对象是商贩(“窑货客人”),比率是三十分之一。

“时至元二十三年岁次丙戌二月十五日。冯亨等立石。”此碑立于至元二十三年,即公元1286年。

 

四、小结

碑文内容十分珍贵,检出四点讨论如下:

1、燃料从煤炭改回薪炭

煤炭和柴薪之间的更换。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北方陶瓷业的燃料是从柴薪转换成煤炭以后,就没有变动过。但是东张镇的陶瓷业发生了煤炭用尽难以为继的情况。烧窑匠人将燃料改回薪炭,发现效果更好。好在哪里?我们不知道。张克己在碑文中特意提到蒙元时代,东张镇陶瓷业经历战乱以后,生产恢复,由于煤炭供应量减少,不得不改用薪炭这个事实。近代神垕陶瓷业中,也有人试着用薪炭来代替煤炭,听说效果不错。

2、东张镇的市场范围

东张镇所产陶瓷的市场涵盖了今天河南、安徽、湖北等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在元代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的辖地。北起黄河,南抵淮河、汉水流域。广大的市场需求,是东张镇陶瓷制造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3、元代对陶瓷产品的征税

生产税,按照的是传统的山林川泽之税,十分之一。这是针对业主的,历代均是如此。

转运税,就是“起税”,这是针对商贩的。最开始税额是多少,不知道,后来才定下来,是三十分之一,每经过一个税关,就收三十分之一,贩运的路途越远,要支付的起税就越多。这对于扩大市场和产品竞争是不利的。后来革除了这一规定,不再重复征税,征收一次就可以了。这是一个进步。税制的改革,促进了元朝工商业的繁荣。

4、东张镇的“监炉”和景德镇的“董陶”是元代陶瓷手工业的两类管理形式。“监炉”的出现,是北方陶瓷手工业中,使用馒头窑,窑炉很小,产品的成败,烧窑匠人起关键作用。从一家一户的陶瓷生产开始,然后聚拢帮工学徒,逐渐扩大,税收的对象以每一个窑炉为准。南方地区使用龙窑,很长,装烧量很大,制坯匠人共用一个窑炉,在很多情况下,陶瓷手工业是农业的辅助形式。“董陶”的对象是每个制造坯件的家庭。是否可以说明宋元时代北方地区的专业化水平高于南方地区?这是笔者想请教学术界的问题。

1995年2曰初稿

2012年9月7日录入

 

附图: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