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山西古村镇(62)洪山镇——陶瓷制香历史久,源神泉涌出狐岐

 山汉藏书阁 2017-04-05

洪山镇位于太岳山麓狐岐山脚下,距介休市区东南12公里。全镇辖11个行政村。镇政府所在地洪山村在历史上是小有名气的水、陶、香之乡,有神鸟驻足、胜水常流的源神泉灌溉介休土地几百年的记载;有唐陶遗址洪山窑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有洪山香400年前业已冲出亚洲的传说;洪山因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具有特色的源神庙、正法寺、玉皇桥等古建筑群,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洪山窑址位于山西省介休市洪山镇,距市区东南10公里处洪山、磨沟村一带,西距洪山泉100米。遗址以喊车沟为中心,依地势分布于磁窑沟、龙王沟、琉璃窑、采坪沟等区域,东西约250米,南北100米,总面积25000平方米左右。遗址原为古代瓷窑,创烧于宋初,历金、元、明、清数代,烧瓷历史达千年之久,为北方瓷窑所少见。洪山窑是北方典型的民窑,以白釉瓷为主,以独有的支烧方法烧制的白瓷盘碗,特色鲜明。瓷品种类齐全,器型多样,装饰技法丰富,独具风格。在中国陶瓷的巅峰期宋代,介休窑跻身于宋代名窑的行列。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洪山古窑址已经被土山淹埋。在山体断层处可以看到众多瓷片和厚厚的匣钵堆积层,可见宋、金、元、明、清时期烧瓷残片及少量成型器物遗存。 2006年,洪山窑址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年的洪山陶瓷厂规模宏大,生产的陶瓷产品远销海内外。后来在企业改制和重组中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厂址迁往他处,留下这片旧厂房。

废弃的旧瓷窑随处可见

用过的旧陶范垒墙建房,成为洪山镇建筑的一大特色。

制香业是介休洪山镇传统家庭手工业,据清康熙《介休县志》载:“香出洪山”。洪山香的品种有:神香、寿香、梅香等。主要原料有杂木料、配以柏材、檀香材、榆皮等。据说民国三十三年(1944),洪山制香业400余户,从业人员120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破除迷信,制香日趋衰退。1956年农业集体化后,全村停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洪山大队办起制香厂,主要生产卫生香、益寿香、驱瘟防疫香、避秽益身香等。制香配料有:柏、杨、桦等木料及榆皮面、高级香料以及阳草、白芷、苍术、细辛、沉香、木香等20余种中草药。 建国前,介休洪山“天成公”制作的神香颇受用户和寺庙青睐,远销港台及东南亚诸国。现在洪山制作的神香、益寿香,即保持了先进科学配方,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及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各国。

源神庙位于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狐歧山麓,因洪山泉源而建,其庙即建在洪山泉之源头之上。洪山泉又名鸑鷟泉,相传泉涌时鸑鷟鸣于此。洪山源神庙,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池伴古庙,建造精美,历有'华宫'之誉。该庙现存建筑较为完备,占地711平方米,庙向西而立,各组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层层升级,步步登高。

源神庙位于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狐歧山麓,因洪山泉源而建,其庙即建在洪山泉之源头之上。洪山泉又名鸑鷟泉,相传泉涌时鸑鷟鸣于此。洪山源神庙,景色秀丽,环境清幽,池伴古庙,建造精美,历有'华宫'之誉。该庙现存建筑较为完备,占地711平方米,庙向西而立,各组建筑依山势呈阶梯状,层层升级,步步登高。 该庙始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唐初尉迟恭在介休任县令时为纪念大禹治水所建。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源神庙碑记》至道三年(997)重新建造神堂的记载可知,源神庙宋前即有之,之后元至大二年(1309)新建庙殿三楹,并于明洪武十八年重修。据明万历十九年(1591)《新建源神庙碑记》,知县王一魁于万历十六年(1588)曾将源神旧庙东移迁庙于南阜(现庙址),并进行扩建。现存建筑规模即保持了此时期风貌。 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其庙即建在洪山泉之源头之上。洪山泉又名鸑鷟泉,相传泉涌时鸑鷟鸣于此。《山海经》所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是关于洪山泉最早的历史记载。洪山泉是晋中最大的地下泉水,历来为介休的水利命脉所在,她为介休历代农业、陶瓷业、制香业、水磨等历史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庙碑中关于宋代瓷窑的记载,更为宋代陶瓷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源神庙历来为地方政权和群众管水、用水的中心,源神庙现存之20余通碑碣,记录有宋代名相文彦博'始开三河'的功绩,又载有明代王一魁知县治理洪山水利和弊的实迹以及其他名人治水、水利兴修、水规、水法、水管、水事纠纷解决、工程布局、节水防污等方面的历史史实。洪山源神庙以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存保留了中华民族千余年来的水利文化发展的轨迹,有其独特的文物和历史价值。1993年,全国第一家水利博物馆——洪山水利博物馆即设于源神庙内。 

2016.11月12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源神庙外墙壁上的“二龙戏珠琉璃壁心被盗”,现场墙壁中心已经形成一个大窟窿,令人扼腕痛惜。

洪山景区源神庙旁,有两个泉池,一大一小,大池呈矩形,宽30米,长60米;小池呈圆形,直径30米。池内泉水清澈见底,许多泉眼争相涌水,好似朵朵芙蓉,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洪水泉, 俗称源神地。近年来由于煤矿开采以及雨量减少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洪山泉日益干涸,甚至断流,经过社会各界的奔走呼吁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断流两年多的洪山泉终于在2017年3月20日复流了。以“胜水春膏”之名与绵山的“回銮晚刹”、“云峰铁索”等被列入历史上著名的“介休十景”的洪水泉将重现当年的美景。

漫步源神池旁,株株青柳倒影水中,颗颗翠柏绿染池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株奇特苍劲的槐树与一株柏树并根生长,槐树胸; 径0.83米、高13米-级枝有三个,其中一枝向水中倾斜,好似天 鹅戏水;侧柏胸径0.7米,高16米,有一级枝两个,其中一枝又分两杈,耸立向上,真象双剑插云。这就是源神池旁槐抱柏,两株古树相映辉.看上去不是一体,浑然一体,两株不同种类的树当年是自然结合,还是植树人别具匠心,这恐怕谁也难以说清,春秋复春秋,槐抱柏抱得更紧了,依然枝叶繁茂,犹如一对相恋的情侣。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为源神诞辰日,旧时村民焚香鸣炮祭拜,久而形成传统的洪山庙会,据现存宋至道三年《源神碑记》载:“佳人游玩,骈阗车马,画毂雕鞍;诗伯道仙,玩水爱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涧。本民也,手持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详述了当时洪山庙会的盛况。“三月三  骑着毛驴赶洪山”,这句在介休脍炙人口的民谣唱出了洪山庙会的悠久与鼎盛。为继承和弘扬洪山镇传统庙会及其它历史文化,彰显洪山千年古镇、洪山历史文化名村独特魅力。洪山镇于2017年3月30日至4月1日(农历三月初三至初五)期间举办了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举全镇之力打造传统庙会的升级版,成为洪山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洪山赶会风情图

古村古韵转洪山

文字编写参考相关资料图片拍摄均为山汉原创谢谢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