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地宝藏·第七站|介休博物馆:造像琉璃映丹青 三贤故里落彩虹

 浮生偷闲 2020-07-07

MESEUM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汾水似带,

绵山如屏。

各种色彩,

晕染这片山河。

赤橙黄绿,

蓝白紫青,

在这座创建整百年的博物馆,

我们采集彩虹的颜色。

或潜藏,或明露,

各种落入这里的颜色,

化作风,变作影,

烧成瓷,凝成铜……

何须隐介藏形,

精彩无休不停。

现在就出发!

这里是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院之旅,

这里是介休博物馆。

 视频  晋地宝藏·介休博物馆 

 视频  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

▲山西晚报7月6日报道版面

介休博物馆:造像琉璃映丹青 三贤故里落彩虹 From 文博山西 00:00 23:55

录制:卢文雨

介休,

南依太岳,

北临汾河,

两千多年的历史,

积淀孕育出这片沃土的毓秀钟灵。
 

这里是“三贤故里”,

有春秋时期割股奉君、功不言禄的介子推,

东汉时期博通典籍、名震朝野的郭林宗

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

这里是“晋商故里”,

曾有执当时金融之牛耳的皇商范家,

商号遍布全国、财富显赫的

北辛武冀家和北贾侯家;

这里还是“琉璃之乡”,

自唐代起就出现了建筑琉璃,

琉璃烧造技艺源远流长,

传承不衰……

走进介休博物馆,

就走进了它厚重的历史。

▲介休博物馆外景

你可能想不到,作为一家县级博物馆,介休博物馆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近百年前。
  

介休博物馆的前身是介休教育图书博物馆,1921年创建。要知道,山西乃至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才刚刚在1919年创建。
  

介休教育图书博物馆最初设于介休文庙明伦堂,由知县张赓麟于民国十年创设,抗战开始后停办,后于1955年组建了介休县博物馆。1966年,介休县博物馆与介休县文化馆、图书馆合并,统称为介休县文化馆。1977年,重新恢复介休县博物馆,馆址设在后土庙西侧院内,成为兼有文物保护单位性质的综合类博物馆。1989年9月博物馆开馆,是晋中市最早对外开放的博物馆。1992年,介休县撤县设市后,改为介休市博物馆。2014年5月18日,新馆在介休市东部的三贤广场建成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成为介休最具文化气息的城市名片。
 

▲介休博物馆

新建成的介休博物馆,西接三晋名楼祆神楼,占地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858.3平方米。新馆的外形构思,四周如城墙围合的方城,四角突出如城角楼之城台,传统棂格式窗户上加面积超大的攒尖顶,整体如古城墙巍然屹立,顶部若汉唐华宫气宇轩昂。
 

整个建筑共三层,介休博物馆分别在一层和负一层陈展。馆内现有藏品8408件,包括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化石、石核及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球,青铜时代石器、陶器,战国陶器,宋金元明清时期的精美瓷器、青铜器、琉璃、书画等。其中不乏精品,尤其是书画作品,如镇馆之宝“明宁斋山水绢本画轴”,为明太祖高皇帝玄孙朱成鈠所作,为存世两幅中的最大一幅。另有《名家绘箑联珠》书画册页集,汇集了从明中叶到清道光二百余年间众多名家的作品,为明清艺术中之珍品。

作为一家县级博物馆,介休博物馆不仅硬件条件突出,藏品种类也十分丰富,在山西县市级博物馆中处于领先地位。
 

▲介休博物馆外景

新馆建成后,介休博物馆结合地方特色和藏品特点,推出四个基本陈列,分别是“介休历史人文展”“馆藏精品文物展”“介休琉璃艺术展”和“介休窑古陶瓷艺术展”,全面展示介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书画、陶瓷、青铜,馆藏精品亮点多
  

介休始于远古先秦,盛于唐宋,兴于明清,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丰富的文物遗产、深厚的地域文化、名垂史册的精英人物铸就了介休的历史和文明。“介休历史人文展”展厅以展板的形式,介绍介休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石碑、历史名人等内容。不过最精彩的,当数这个馆的“馆藏精品文物展”。
  

这个展堪称介休博物馆的“最重量级”,汇集了介休市博物馆的众多精品文物,分为“丹青艺事”“泥土幻化”“雄奇宝器”三个小单元展厅。“丹青艺事”主要展示的是馆藏精品书画,包括“画扇之镜”“画中真趣”两个绘画内容和“墨珠流韵”“翰墨珍拓”两个书法内容。据了解,介休博物馆的书画藏品在全省的县级博物馆中档次最高、数量最多,这是因为介休历史上是“晋商故里”,比较富庶,喜欢古玩收藏的人也多,也正因如此,国内闻名的张兰古玩城就诞生于此。
 

▲“翰墨珍拓”书法展示

介休博物馆的书画藏品很多都是出自官宦人家或大户人家,其中个人捐赠的部分较多,从建馆到现在,仅个人捐赠的书画就有两百余幅。馆内展出最多的展品,就是由介休籍人士李德华先生捐赠的48幅明清名人书画和24件竹帘绣品。
  

这其实是一大组作品,它们原来在同一个围屏上。该围屏共分四组,每组六扇,可折叠,共二十四扇,每扇分三部分,上下为书画框,中间为竹帘绣框。48幅书画作品中,包括书法作品12幅、绘画作品36幅,全部为绢地。书法作品有行书、楷书等,书画则囊括了山水、花鸟、人物、墨笔、青绿、浅绛工笔、写意画等。这些书画作品均出自西泠名家之手。

▲胡玢 《桐封图》 清

1980年介休县南街温家巷李德华先生捐赠

▲冯有年 行书《桐叶封弟辩》 清

1980年介休县南街温家巷李德华捐赠

“泥土幻化”是介休博物馆的馆藏陶瓷器展,分为“陶器神韵”“釉色满韵”“紫砂风韵”三个内容,从该馆历年馆际交流、民间征集、考古发掘、社会捐赠、司法机关移交等渠道获得的陶器、瓷器、紫砂器中,遴选出一批代表性展品进行展示。其中,有介休市南垣山战国古墓群发掘出土的不同器型的灰陶器,有历史悠久的介休洪山窑陶瓷,还有龙泉窑、广窑、钧窑、石湾窑等其它窑口的瓷器以及民国时期的一些紫砂作品,虽然总体数量不多,但门类比较齐全,时代涵盖了从周朝到民国各个时期,且都是精品。

能够将如此多的全国各地的瓷器汇集一处,也从侧面反映了历史上介休与各地的文化交流比较频繁。

▲“陶器神韵”展厅

“雄奇宝器”展示的是馆藏青铜器,从“青铜造像”“青铜拾遗”“以铜为镜”和“藏礼于器”四个方面,展示了古代灿烂的青铜艺术和古代工匠们高超精湛的技艺。展品主要集中在一层展厅的中心区域,藏品时间跨度从商周到明清,种类繁多。尤其是一批明清青铜造像,一字排开,诸佛诸菩萨或庄严,或微笑,蔚为大观。
 

▲“青铜拾遗”展厅

介休窑烧造千年,为北方瓷窑罕见
  

介休窑,山西著名瓷窑,亦称洪山窑,以位于介休市洪山镇洪山村为中心,是山西乃至北方地区一处历史悠久的古瓷窑场。

窑址区有庙,叫源神庙,因洪山泉源而建。庙内有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源神碑》载:北宋至道三年(997)重建源神庙之前,庙之北就有奉祀陶器之鼻祖太上老君的窑神庙。“丹炉炊频,洙风扇炪,高士云集,兴舡频届,陶剪翠殊,名彰万载”的记载表明,北宋真宗时期洪山窑烧瓷很兴旺,且产量很大,因此官府在洪山镇设官收税,而且派过两任税务官,此碑碑阴题名“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充分说明这一点。

从碑文记载和出土器物来看,介休窑陶瓷应出现于宋朝和五代十国之前,历经宋、金、元、明、清,烧造时间之长,在北方瓷窑中少见。

▲“介休窑古陶瓷艺术展”展厅

“介休窑古陶瓷艺术展”展厅位于介休博物馆的地下一层,展示了介休窑的考古和发掘概况:1957年发现洪山古瓷窑遗址;1978年古陶瓷专家冯先铭考察洪山瓷窑遗址;1991年陕西省考古所试掘探方一个,此探方地层和器物反映时代为金代;2002年,中国古陶瓷学会山西陶瓷研讨会与会近百名陶瓷学专家对其进行了实地调查。

同时,还展出了宋、金时期介休窑古陶瓷70余件。所展示的陶瓷以洪山窑为主,与介休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客观地反映了介休古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众生活的一个侧面。

琉璃流光溢彩,如同彩虹落人间
  

如果说山西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的话,那么介休就是建筑琉璃艺术的宝库。介休烧造琉璃技艺源远流长,相承不衰,代有佳作。千年风霜后,保存数量之多、种类之繁、质量之精、艺术之美,世所罕见。

▲“介休琉璃艺术展”展厅

一走进“介休琉璃艺术展”的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精美的仿古建筑,一面仿造的是后土庙戏台的影壁,中间是琉璃壁心,另一面依据中国的古建筑形制建了一座歇山式的屋顶,站在跟前,屋顶上各式各样的琉璃构件一览无余,可近距离地感受琉璃艺术之美。

该展厅的展品多为介休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建筑在修缮中替换下来的一些建筑残件。虽是残件,但依然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一件明代的黄绿蓝釉琉璃螭吻,原来是介休市洪山镇石屯村源神庙正殿屋顶脊饰,高约两米,重达一吨,代表着明代介休琉璃工艺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琉璃艺术展厅

▲琉璃烧造技艺展示

琉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起源于北魏。大约自唐代起,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介休琉璃盛烧于明清时期,沈阳故宫和盛京三陵的琉璃就是由山西介休侯氏家族烧造而成。此外介休市域内后土庙、五岳庙、城隍庙等琉璃建筑群也都烧制于此时期。其中,后土庙还被称为“琉璃艺术博物馆”。
  

在展厅的一角,有一块发掘出土于介休洪山的唐贞元十一年(795年)“法兴寺碑”,充分彰显出介休琉璃技艺传承的历史地位。碑文记载:“神峰北,地一所:东至大烟头,南自至,西至琉璃寺,北至石佛脚。”这说明介休唐代时即有“琉璃寺”,建筑琉璃已经出现。背面为北汉天会十四年(970年)《洪山寺重修佛殿记》,其中“椽辅玳瑁,瓦甃琉璃”的记载,明确表明公元970年时介休已有铺设琉璃瓦的建筑。
 

▲法兴寺碑

为弘扬介休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介休博物馆不断推出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新馆开馆六年来,先后举办了各类临时展览46个,包括《介休市收藏协会会员展》《文寿齐颐——庆祝张颔先生九七华诞作品展》《傅山书法拓本展》《汇聚历史留存记忆——介休博物馆历年捐赠文物展》《介休印迹——我们的生活展》等等。

▲介休博物馆推出了许多精彩的临时展览

此外,为充分发挥博物馆服务社会的功能,拓宽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每年的寒暑假和节假日,介休博物馆还会以该馆常规展览为资源,策划组织不同主题的社会教育活动。2015年至今,共开展了“家乡瑰宝——介休洪山窑”“触摸历史做铜镜”“匠心营造斗拱飞檐”“趣味墨拓”“流光溢彩话琉璃”“文明之光——活字印刷体验”“古钱孔方留墨影——古币拓印体验”“舞台剧《忠君魂》”等60多项社教活动,开展活动240多场。
  

▲孩子们在安装斗拱

▲体验活字印刷

自2016年起,介休博物馆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通过展示介休历史人文展板、讲解重点文物展品、发放宣传册页等方式,走进军营、学校、社区、企业、农村、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还举办了“小小讲解员”少儿志愿讲解活动,让更多市民了解博物馆、认识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小小讲解员

馆长推荐:镇馆之宝

名人书画、精品陶瓷、

青铜重器、特色窑址、琉璃艺术……

介休市博物馆虽然是一个县级博物馆,

但展览内容之丰富、藏品之精到,

每每令人眼前一亮。

不少文物精品,

放到省市博物馆都不遑多让。

接下来,

由介休博物馆馆长秦明

为大家推荐该馆的镇馆之宝。

▲介休博物馆馆长秦明

五大镇馆之宝,每一件都不俗


介休博物馆的书画藏品非常有特色,因此首先介绍的两件镇馆之宝均为书画作品。

第一件是明宁斋山水绢本画轴,墨笔设色绢本,立轴,纵232厘米、横126厘米。画面描绘的是几位高士山林雅集的场景,传达出一种闲适安宁、超凡脱俗的绘画意境。整幅作品构图饱满,气势雄浑,意境深远,画法则集诸家之长。画面左上角落款只署“宁斋”二字,下方钤两方印章。

宁斋其人,画史所不载。据考,宁斋为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玄孙、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简王朱桂的曾孙、第二代灵丘王朱仕□的庶长子朱成鈠。他生于天顺元年(1457年),弘治七年(1494年)袭封灵丘王,十年(1497年)薨,谥庄和,葬于绛州西十五里处。有明一代,宗室成员中长于书画者颇多。目前所知,仅存于介休市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明朱成鈠的两幅作品,在明代宗室书画中应属创作水平较高的作品。由于尺幅太大,介休博物馆空间有限,该作品一直被收藏在文物库房内。

第二件是清纪昌汇辑的《名家绘箑联珠》书画册页集。古代的扇面书画流传到现在的已是凤毛麟角,这件藏品应为明清艺术中之珍品。从所能考证出的作者生活年代看,这册扇面汇集了从明中叶到清道光二百余年的这样一个时间跨度的名家作品,其中有政坛的风云人物,如丁绍轼、王杰,有宫廷画师,如邹一桂以及书画名家、社会名流之作共二十二幅。

介休是中国琉璃之乡,自然少不了琉璃藏品。第三件镇馆之宝就是琉璃艺术展厅的明代黃绿蓝釉琉璃鸱吻,此鸱吻高约两米,重达一吨,原为介休市洪山镇石屯村源神庙正殿屋顶脊饰。吻部张口吞脊,后部塑有背兽,尾自然向上盘曲,爪向前伸,红泥作胎,龙口及鳍尾施蓝绿釉,鳞片用金黄釉,釉面虽有剥落,但依然色泽晶莹,釉料浑厚,代表了明代介休琉璃工艺和艺术的最高水平,体现出介休工匠精湛的琉璃技艺。这种灵活多变,明快活泼的色调与造型显著区别于以北京故宫琉璃为代表的官式琉璃,呈现出更多地方化、民间化的特征。

第四件镇馆之宝,是一尊明代鎏金释迦牟尼铜坐像,此像高50厘米,佛像头顶发光肉髻,放射形旋髮排列整齐,面相浑圆,宽额丰颐,眉间施白毫,双眼微下视,直鼻方口,双耳弧线下垂,神态慈悲安详。颈施三道弦纹,袒露右肩,袈裟紧贴全身。袈裟程式化地垂落于莲座之上,边缘錾刻细密的卷草纹及缠枝花纹等纹饰,繁复华美,錾刻细腻精巧,技艺高超。佛左手结禅定印置于脚踝处,右手施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上,莲瓣疏朗且饱满,典雅清新。整体体态稳健厚实,均匀适中,尤其在勇健魁梧的气宇中隐显着无限静谧的威严之势,令人心境清凉。

第五件镇馆之宝,是西周蕉叶纹扉棱铜爵。这件爵出土于介休东欢村,圆腹,腹部饰蕉叶纹,一侧的口部前端有流(即倒酒的流槽),后部有尖状尾,流与口之间有立柱,腹部一旁有鋬,下有三个锥状长足。青铜爵造型独特奇巧,是中国古酒具的形象大使。与一般常见的青铜爵所不同的是,这件爵非常精致也非常小巧,在国内并不多见。

晋地宝藏·介休博物馆地图

“介休”之名,

因春秋时介子推隐居于县境绵山而得名。

介休建城史有2600多年,

除了出过介子推,

还因东汉名士郭林宗、北宋名相文彦博

而被誉为“三贤故里,寒食源地”。

介休还被誉为“琉璃之乡”,

唐代即有烧制,

发展到明清以后,

琉璃品种繁多,

光亮如镜、色艳久鲜、坚固耐久,

为许多宫殿、陵寝、寺院、庙宇等所采用。
 

今天,

我们就从介休博物馆出发,

开启我们的人文和华彩之旅。

引领我们的,

依然是山西文博达人闫鑫。

▲山西文博达人闫鑫

晋地宝藏·介休博物馆地图 From 文博山西 00:00 06:30

闫鑫 录制

1、琉光溢彩(2天)
  

千百年前,生活在三晋大地的先民用故乡的热土和多彩的釉料,以炉火纯青的技术和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培育出了神秘多姿的琉璃文化。唐代时,介休洪山一带已出现琉璃烧制技艺,琉璃制品用于“琉璃寺”建筑上。迄今,介休仍保存多处饰有琉璃的早期古建筑。发展至明清之际,山西多地形成烧制琉璃的世家。世界琉璃精品在中国,中国琉璃精品在明朝,明朝琉璃精品皆出自山西,这种从火中、匠人手中、岁月中涅槃出来的琉璃艺术,至此在国内外大放异彩。
  

介休博物馆——介休后土庙(琉璃艺术的集大成者)——介休空王佛碑(全国唯一琉璃碑)——介休太和岩牌坊(全国罕见的纯琉璃牌坊)——太谷净信寺(保留完整的琉璃寺院,戏台最为壮观)——平遥市楼(用琉璃铺就的屋顶,喜字造型)——汾阳太符观(精美的琉璃团龙)
  

2、千年窑火(5天)
  

以早期的黏土陶到唐宋炻器,历经唐、宋、辽、金,山西本地制瓷业窑口遍及晋中、晋南、雁北、晋东南各地。从南到北,“介休窑”,“平阳窑”“霍州窑”“河津窑”“平定窑”“浑源窑”“怀仁窑”等诸窑次第绽放,于文献记载的山西就有30多个县烧过瓷器。山西作为宋元时期北方重要的瓷器产地,其产品朴实粗犷,独具风韵,尤其以“介休窑”“霍州窑”“河津窑”等窑口的白瓷最为精美,一度形成了以黄河为界的“南青北白”局面。
  

介休博物馆琉璃展厅——介休洪山窑遗址(北方名窑,唐代九大名窑之一)——交城窑(少见的橘红色储彩彩绘,唐代瓷窑遗址)——山西博物院(收藏北朝至明清瓷器,集山西各地方窑口瓷器之大成)——太原孟家井窑(明代官方烧制琉璃器的窑场)——盂县古瓷窑遗址(中国古代十二名窑之一)——临汾霍州窑遗址(以烧制白釉细瓷为主)——临汾平阳窑遗址(装饰技法丰富多样,独具风格的黑釉瓷器,珍贵的油滴釉碗极为罕见)——河津窑(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研究宋金时期山西瓷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装烧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3、古堡沧桑(3天)
  

山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兴建过大量有着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堡。即使看似外观寻常的村落,也有不少具有防御功能。山西晋中一带保存有很多古堡式村落,其中甚至还有大型地道等防御设施,在全国极为少见。明清时期,晋中一带是山西乃至全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建筑修造中非常重视防护功能。现存的部分古堡式村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设计巧妙,是古代军事防御的活化石。
 

介休博物馆——灵石夏门古堡(富商豪宅,临水而建,选址巧妙)——灵石王家大院(堡垒式建筑的代表作)——介休张壁古堡(有唐代地道建筑,独一无二)——平遥段村古民居(精美的防御式建筑)——平遥梁村(保留了完整的堡垒式围墙的古村落)——太原店头古村落(石头堡垒建筑)——榆次后沟古村落(错落有致的窑洞式建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