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 || 周振威:这就是罗布泊

 五千韧月 2016-12-23

前言

壮美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秀丽的江南古镇、小桥流水,古朴的民俗风情、乡音笑语,现代的休闲度假、嬉戏玩耍……

在旅游中,我们感受自然的智慧和力量、生命的惊奇与美好;我们体验文化的缤纷和多彩、历史的厚重与深沉;我们获得身体的调整和放松、内心的闲适与安然……

明代时哲学家王阳明就提出 “知行合一”学说,今天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要“学思并重”,还要“行思并重”,在“行”中内化自己的知识,厚重自己的人生,达到行中有思、思中有行,行而后思、思而有行的境界。

三中的老师热爱教育,也热爱生活,每逢假期很多老师会背起行囊,让自己的灵魂在旅途中获得自由。这样的老师才有能力在教书的同时,带着孩子们在书本之外的无穷世界里尽情遨游。

有时,我们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身边的美好,前行的道路会变得更加豁然开朗。



很多人都有心中的罗布泊。有曾经的湖泊,有曾经的繁华,当然很多人知道那里是不毛之地,是一块十分容易让人挂忒的地方。如果你现在打开百度地图寻找它,会发现这个地方的卫星地图十分奇怪,是一块块蓝色的方块。是啥东西呢?


 

去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现在是有条省道贯穿罗布泊的。从哈密一直到若羌,总长度约700公里,在路中还设有一个罗布泊镇。这条路就是我们要走的道。是不很无趣,千里迢迢过去就为了走一次省道。有时候我也这么想。

从哈密出发往南,穿过几个维族小村后,道路边的绿化就开始稀疏了起来。大树不见了,多见的是一地一地的哈密瓜。很多品相不好的瓜就随意的丢弃在了路边。

继续往南土地越发荒漠,能看到满地布设的输水管。这是人在努力,但不知是人进沙退,还是沙进人退。

继续往南,路边的草丛也不见了。竖立着的东西就只有电线杆子。伴随着它们的是一条通天的柏油路。两边只有戈壁……

再继续往南罗布泊就在路边延展开来了。

 罗布泊的路

去罗布泊的路是让人愉快的。前330公里左右都是标准的国道,漫漫黄沙中可以远远的看到它从天边延伸过来,将荒漠分隔成两半。这条路竟然还是彩色的。由于这里山多是丹霞地貌,不同路段颜色差别很大,有红的,黄的,黑的,绿的。建造公路时候就地取材,所以铺设的路面也就有了颜色。若不是盛夏炎热,这样的路是十分让人惬意的。

然而就这样一条七彩大道却通向地狱之门。快到罗布泊镇的路是让人崩溃的,足足70公里的搓板路。这路就是用盐土铺就,原本应该是一马平川,但偶尔的雨水过后就成了烂泥地,再由重车碾压就成了搓板路。更悲催的是二蛋这样的车是钢板避震,我们彻底崩溃,足足2个小时。欲快不能,欲罢不得,外加40度的车内温度。那浑身的舒爽绝对是终生难忘的。

 

 罗布泊的景

罗布泊不仅仅有沙子。还有雅丹和丹霞。丹霞的体量是巨大的。整个沿线山区都是彩色的。只可惜没遇到合适的光照,所以没有靓丽的照片留下来。而雅丹则更多。大概在200公里左右的时候就能远远的看到天际边的“长城”,这些就是雅丹,多像是城墙,更有很多神形具备的。估摸着应该是原来湖岸的残余,风化后留下的。所有这些景色最大的优点就是——免费。期间路边有不少车辙印子下了路基,一直延伸到天边的山上。有些时候我是想让二蛋下去顺着痕迹去看看山那里的色彩。但理智也好胆怯也罢,二蛋毕竟是单车,所以我还是放弃了。


 

 罗布泊的静

这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我们的第一次下车是在野骆驼保护区的告示牌边。熄火下车,顿时感觉世界清静了。真的是周围一片寂静。没有任何背景声音。静得让人感觉异样。车前车后两个人的对话只要轻声就能听清楚。登陆火星或许就这样吧?谁想静静。去罗布泊吧,满世界的静静。

 


 罗布泊的热

我们去的时候恰巧赶上了当地的橙色高温。天气预报41度。我们的车子里是40度(二蛋的空调是摆设,一路没开过),即使这样我们也更愿意关着车窗开车。因为车外实在太热,是干热。车外的风就是吹风机里出来的,瞬间感觉人被吹干。幸好我们几个都是在苏州高温下历练过的。对高温还是可以坚守的。所以,期间我们下车捡了几次石头,每次都没能熬过10分钟的。



 罗布泊的水

罗布泊是缺水的。所以我们出发前就备足了水。一路上可以发现水真的是沿途的生命线。特别是在路基两侧稍有水痕迹的地方就有坚强的绿色,就会有些昆虫。为此我们一路也在路边给大自然撒播了好几次生命之水。如此干旱的地方却给了我们两个意外。首先,快到罗布泊镇中的时候竟然发现有水渠,还是超大的。甚至有禁止游泳的标记。这就是之前说的地图上的巨大蓝色区域。是用来提取钾盐用的卤水渠。其次,罗布泊小店里的水还很便宜。我们当时买的550ML的冰可乐是4块一瓶。只比学校对面全家的贵2毛钱。绝对是地球良心价了。


经过400公里的颠簸后,二蛋终于把几近崩溃的我们带到了罗布泊镇。这个中国管辖面积最大的镇。其实这个镇就是一座钾盐厂,据说有三千多工人。而厂外的镇区就一条道,有着几家小店和一个军管检查站。从这里到若羌还有300多公里,要不要继续呢?答案很简单,都不用我们决定,因为军管检查站的军人严肃地告诉我们,“现在军管中,不允许通过”。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奔袭3500公里过后的结果。但大家都很淡定,此刻的快乐就是享用一瓶的冰可乐后,愉快地杀回哈密。

返程的路上,大家似乎都很坦然。目的似乎是达成了。没有穿越,也没有到湖心,没有余纯顺纪念碑,更没有漫天的银河。有的只是一辆飞奔在沙漠公路上的破二蛋……

别问我们旅行的目的。至少我们去过,看过,体会过。这就是男人们的情调。



教师简介

周振威,199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2009年获在职教育硕士学位,2013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岗位。工作之余,爱好广泛,相信“每一次旅行的开始并不是出发,而是回归本真”,希望在旅行中寻找到充满正能量的自己,学会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

文/周振威   编辑/韦宇端

后记

今后苏州三中的微信平台会不定期推出一些教师书写的旅游杂记,让我们跟随着老师们的笔触游遍大江南北,感受壮美河山。

  

如何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