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而今国内的旅游景区特别多,很多地方看着别人搞旅游发财眼红,就打起了古人的主意,对古代地名争来争去,如湖北和河南在争夺诸葛亮隆中故里,云南和四川则在争夺香格里拉,甚至还出现了争抢孙悟空故里的咄咄怪事,真是让人笑掉大牙。 某地称发现孙悟空墓 一、文中看物:发鸠神山 但是,在山西有一座名山外省人谁也不敢抢,还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发生地,绝对的大IP,这座山就是长子县发鸠(jiu)山(省内也有高平一说)。 发鸠山景色 《山海经》是什么相信不用普及了,它大约成书于2500年前,记载了中华大地的山海奇境。 山西的许多名山,有不少就在《山海经》上能查到,如管涔山、天池山、狐岐山、王屋山、太行山、历山等,在这部上古神话中名山现在还有迹可寻的省份,可能山西是最多的。 古代神话故事中,女娲补天和精卫填海这两个格外受人欢迎,听者一般都印象深刻。 精卫填海的神话 为什么呢?一来主人公都是女子,二来这两故事多少都有些悲情,引人怜悯。 发鸠山,位于山西长子县城以西25公里,海拔只有1600多米,不算太高。 上古时期,水神共工和颛(zhuan)顼(xu)两位英雄争夺帝位,共工脾气比较暴躁,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使得天柱断折,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变得一头高一头低,惹得洪水滔天,而这“不周山”说的就是发鸠山。 那么,为什么别的省份不敢跟山西叫板来争抢呢? 因为典籍上讲的实在太明白,没有一点可操作的“模糊”空间,书上说道: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佼。是炎帝之小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全文 这段话讲的清楚: 神农炎帝的小女儿溺亡之后,化身精卫鸟常衔石填海,而它取木石的地方就是山西的发鸠山。 为了讲明这座山到底在哪儿,文末的最后一句还非常肯定的补上了“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的字样。 漳水指代漳河,而“河”这里说的就是山西人的母亲河--黄河。 在山西长治,浊漳河的南面干流就来自长子县的发鸠山,这一点谁都必须得服气。 况且,长子县原有“名胜八景”,八景中最精彩一景是“漳源泻碧”,说的就是浊漳河源头的幽美景致。 不仅如此,发鸠山东麓的鹿谷就是河的源头,原建有“四星池”,池边旧时还有祠堂专门祭祀,且还是宋徽宗赵佶亲自诰封的,当时名为“灵湫庙”,遗址尚存。 遗址 遗址 不仅仅是我们,古人对这段历史也一直感念于心,比如东晋的陶渊明曾经写下过一首诗: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在一代文豪陶渊明的心中,小小的精卫鸟和无头的刑天一样,都是在用性命苦苦追寻,誓不放弃自己的志向,并以此自语高洁。 那精卫填海真的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幸溺亡吗?如果真的这样想,你就把这个有深意的故事给看简单了。 精卫填海原不是为自己抱不平,是为了百姓们。 二、扒一扒这个上古神话背后的深意:相传,当年炎帝好不容易膝下有了这个小女儿,平素疼爱非常。一日,女娃和仙女们竞游东海,不慎入深水区溺亡,神农炎帝听说此事后,肝肠寸断,遂立下三条禁令: 第一:不允许百姓私自出海打渔; 第二:不许方士、异人前往海中的三仙山(蓬莱、扶桑、瀛洲)寻圣; 第三:沿海禁贸易,不准与海外海民来往。 女娃死后,就变成了白嘴、七彩羽毛、红脚掌的小鸟,返回家乡后日夜绕着父亲飞舞,还发出“精-卫-”的凄厉叫声。 炎帝画像 炎帝本来要张弓射鸟,身边的谋士赶紧进言:“陛下,这鸟是您的女儿化身而来,万不可射啊!” 炎帝一听,又想起往日的父女亲情,不由得悲从中来,吟出一首歌谣: 精卫鸣兮,天地动容! 山木翠兮,人为鱼虫! 娇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 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 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 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 精卫听懂了父亲的心声,觉得大海坑害百姓,无端吞噬了那么多人的生命,实在太危险了,便下决心,一定要填平大海,至死方休! 也正是因为这,它才日夜从发鸠山上衔着草石远赴海边,从不停歇。 神话创作 现在的发鸠山,周边还分布有不少古迹,比如我在前文中讲过的国保单位--法兴寺、崇庆寺,还有羊头山石窟、神农庙、长子古城遗址等等,都值得一看。 故事讲完,你的家乡有哪些名山,不妨在下面留言一起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