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绕不开的问题

 江山携手 2016-12-24

  

作文教学绕不开的问题

    作文难写,作文课难教,这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心声,也是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客观现状。但作文教学又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写作能力又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构成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写作能力就是语文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状况:作文不好写,可还得无可奈何地写,作文不好教,可必须得竭尽全力地教,作文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不得的鸡肋。怎么办?要走好作文教学的路,就必须正视下面四个绕不开的问题。

   一、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如何持续保持

     在作文教学中有一条最质朴最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多写!可这个“多写”必须建立在学生把教师的客观要求变成自己主观愿望的基础上,建立在学生把教师的“必然”变成自己的“应然”的基础上,否则,无论写多少篇作文,那都只是学生的机械作业,仅是一堆文字而已。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要使学生乐于写作文,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学生在写作时头脑不兴奋、不愉悦,没有写作的内驱力,是不可能认真写作文的,更不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在中学六年都能持续保持对作文的浓厚兴趣。六年的写作实践,学生每天一篇随笔、每周一篇周记和两周一次课堂作文,写作的量不可谓小,而能让学生把每次写作训练都变成自己内心的“应然”行为,能愉悦而为之,这现实吗?如果是现实的,那方法与途径是什么?                           

      综观当今中学作文教学的研究现状,对作文方法及应试技巧之类的“流”的研究很多,而对学生作文认知心理、作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作文与学生的生命意义、作文与学生的知识建构之类的“源”的研究却很少。而这些恰恰是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它所解决的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应然”问题,亦是解决学生持久乐于作文的关键所在,而不仅仅是解决处于第二位的作文方法与应试技巧之类的问题。我以为“生命作文”不啻为解决“应然”问题的一剂良方。如果我们把作文看成是学生心灵发展的轨迹,是学生心灵的真情独白,是学生对已然世界、未然世界的独特反映,是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那我们就不必去苛求学生作文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形式乃至艺术特色之类的东西。相反,我们更应该通过作文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去关注学生心灵的舒展与释放,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心灵的“真实对话”,而不是那些令教师和学生反感的空话、假话、套话。如果能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恐怕就会高得多。

    二、科学的写作训练序列在哪里

     不客气地讲,就目前通用的几本语文教材而言,在写作训练方面,是不能用“科学”一词来形容的。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似乎是一个完整的写作训练序列,其内容涵盖了诸如材料、中心、思路、结构等一些写作的基本概念以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写作知识。但这些写作知识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是没有多大指导意义的,学生即使理解了这些写作知识,也不一定能写出合格乃至优秀的作文。为什么呢?就人教社大纲版语文教材的写作指导来看:“写作”序列的内容零散,缺少科学的内在必然联系;写作指导刻板、老气,不符合现代中学生的口味;作文题目陈旧、古板,学生一看就没有了写作兴趣;作文要创新、语言要生动形象等类似作文指导多是套话;至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等写作知识也难觅踪影。实际上,当前作文教学仍处于有序列但又无科学序列的境地。

                      那科学的写作训练序列有什么特征呢?

      其一,它体现的是写作的内在规律,即中学生写作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其二,它符合学生写作训练的客观实际,能切实解决写作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其三,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对作文的认知心理结构。

      其四,它深受学生欢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并把写作视为自己生命意义的体现。

    以初中为例,在构建一个写作训练序列时,我们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思考。

                           

     其一,构建一个“自由写作—规范写作—自主写作”的作文训练序列。初中一年级,以“自由写作”为主,引导并鼓励学生写“我口”(嘴巴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我眼”(眼睛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我耳”(耳朵听到什么就写什么)、“我鼻”(鼻子嗅到什么就写什么)、“我脑”(头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少给一些主题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选材、思路、结构之类的限制,全力解决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让学生找到煮饭的“米”。初中二年级,以“规范写作”为主,在学生有了许许多多“话”的基础上,在作文时适当地给一些要求,逐步达到“有话好说”,即在有了煮饭的大米之后,再练习怎样把饭煮得更好吃。初中三年级,以“自主写作”为主,在这个时候,学生有了大米,有了煮饭的手艺,那就让他自己去思考怎样煮饭,怎样把饭煮得使人爱吃、想吃,达到“有话妙说”,充分展示学生的写作个性。                         

  其二,注重读写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阅读”对写作的指导作用,摒弃过去那种学习课文过分注重对词语、句子、句段的理解,过分注重对文章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作“高、大、全”分析的现象,留足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对写作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地方,多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练习,少去全面分析诸如“语言清新”、“选材精当”、“意境深邃”等学生难望项背的写作特色之类的东西。

      其三,改革作文评价标准。把评价作家文章的那些说法改掉,使得评价标准更切合学生的实际一些。

                          三、名家的“作文教学法”咋就学不过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探索中学作文教学之路上走出了不少成功人士,多个在全国各地引起轰动的作文教学法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关注。可当教师们把那些作文教学法用于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时,竟是那样水土不服!竟是那样激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问题出在哪里呢?

      其一,名家的“作文教学法”与名家的学力、资历、性格、志趣、生活阅历、教学经验等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属于这位名家的“这一个”,个性过多,共性太少。名家用得得心应手,而其他人用起来就笨手笨脚。

      其二,无米下锅,再好的煮饭技术也无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无论哪种作文教学法,它必须以学生丰富的语文积累为前提,学生也必须有丰富的语言、文学、文化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当今中学生又有多少语言、文学、文化以及社会知识的积累呢?读过中国四大名著及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的不多,读过《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的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学生课业负担重、阅读兴趣异化是其主要原因,而阅读兴趣的异化(对休闲书、电视、网络非常痴迷,而对名著不感兴趣)更是值得研究的客观现实问题。再有就是学生生活积累太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获“情”的唯一源泉。于漪老师说:“从事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读无字书——身入生活,心入生活……”可现在的中学生,过的几乎是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哪有时间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就连让学生亲近自然的春游、秋游都因安全问题而停止了,而劳技课、社会实践课等课程也多数是写在课表上。那么,你让学生每次作文写些什么!

     其三,纯技巧性的写作诀窍、技法必须以学生厚实的写作基本功为前提。审题法、构思法、谋篇布局法、行文法,是在学生有一定写作基础之后才谈得上,就像习武一样,学生连一般的武功基础都没有,你再教些绝招给他也是白搭。还是叶圣陶老先生指出了症结所在:“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法,不能空讲知识。”

                            四、作文批改怎么走

      作文批改,从批改主体而言,无非是教师和学生,从批改方法而言,无非有“精批细改”、“精粗结合”、“浏览粗批”、“抽改略批”和“不改不批”等类型。但无论哪种批改方法,其着眼点必须是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达到作文批改效率的最优化。如果作文批改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的内心冲动,一句话,写作的主体对批改没能产生“同化”和“顺应”,那批改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精批细改”与“不批不改”是完全等值的。可当今仍有一部分教师陷于“精批细改”不能自拔,只管认真负责地改,不管学生是否消化吸收;只管不厌其烦地讲评,不管学生是否愿意倾听。而结果就是教师灯下勤耕不已白发苍苍,学生写作能力原地踏步依然故我。

      探讨作文批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批改方法上,首先应该思考的是作文批改的价值问题。如果作文批改是为了体现教师的尽职尽责,是为了对付学校的检查和家长的督查,那这样的作文批改可缓行;如果把作文看成是学生心灵的“真实独白”,是用学生的写作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那就必须把学生作为作文批改的主体,把激发其内心冲动并积极参与到作文批改中作为首要任务,努力去构建一个学生乐于接收的作文批改体系。其次,还应该思考作文批改的效率,力求使批改的效率最优化。要通过高效率的作文批改策略,达到用少量批改使学生获得最大收益,以致最后达到根本不需批改而学生却能够自己主动修改或互相修改。最后才是作文批改的方法问题,有人提出的“学生精改教师粗改”,不失为一种恰当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