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句式病
律诗看似错综复杂,条框束缚众多,总结不外乎三个方面: 声韵有声韵上的规定,格式自然有格式上的规定,今天我们了解句式病。 格律上的诗病是格律诗所独有的,是轻微违背了格律规则造成的,在创作中应该积极规避。 句式病有哪些? 四平头、相重、相滥、傍犯、骈拇、重位、摞眼、重字、落调、叠砌、缺偶、失衡、悖理、直陈。 什么是四平头?就是律诗中间对仗的四句(承句、转句)皆用一类词语起头。 还必须强调的是,上述所说的“平头”是清代的诗人学者借用了南朝“四声八病”里“平头”一词,但词义绝非指声律瑕疵,而专指遣词造句的毛病。 平头,原意是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近体诗是讲究平仄相对,所以不存在沈约提出的平头一说。 准确地讲,是指律诗四联,特别是颔联、颈联四句开头第一个音步的字(词)都使用了名词,特别是工对名词,从而形成词性一致,意义重叠。从本质上看,属于诗病里“犯复”的一种,这应该是“四平头”的含义。 你要说古人怎么有犯呢?其实四平头的说法始于清代,是清代诗人、学者或诗评家、文学研究者常用的概念。对这一概念都认可使用且达成共识:作诗者尽量避免碍格,评诗者遇到时一定会指出。所谓“四平头”或“平头”的说法,只是散见在古人评诗的零星笔墨中,没有人专门对它明确而严谨地进行文字定义。 虽然这个概念在诗评中屡屡出现,但没有任何人为之下定义,成了圈内人人知,笔下人人无的东西。 例一: 陆游《雪中二首之一》 春昼雪如簁,清羸病起时。 迹深惊虎过,烟绝悯僧饥。 地冻萱芽短,林深鸟哢迟。 西窗斜日晚,呵手歛残棋。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瀛奎律髓汇评》)。 例二: 贾岛《暮过山村》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沈德潜评曰:“落日、初月,平头之病。”合前后两句,也是“四平头”。 例三: 韩元吉《记建安大水》 孤城雨脚暮云平,不觉鱼龙自满庭。 讬命已甘同木偶,置身端亦似赢甁。 浮家却羡鸱夷子,弄月常忧太白星。 当日乘槎便仙去,故人应罪曲江灵。 纪昀评曰:“中四句平头,碍格。” 例四: 如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中间二联的头两字:“巫峡、衡阳、青枫、白帝”,都是地名。 纪昀,也就是纪晓岚说:“平列四地名,究为碍格,前人已议之。” 沈德潜也认为:“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 例五: 赵昌父《梅花》中间两联: 例六: 周王褒诗 高箱照云母,壮马饰当颅。 单衣火浣布,利剑水精珠。 四句叠用四物“高箱、壮马、单衣、利剑”,而每物各用一虚一实字面,皆是平头。 初学诗者使用四平头的时候很多,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诗病。 二、相重 相重(句式合掌,句法雷同)。中间两联句式结构合掌,就是“相重”。 上尾、平头还包括句法上的雷同。 律句禁止使用相似相同的句式,颔联和颈联的句式不能雷同,也就是结构合掌。假如颔联是2/2/1句式,那么颈链应该是2/1/2句式,尽量避免句式重合。 律诗的颔联、颈联都要对仗,因此这两联的句式选择十分重要。 句式重合,不但是今天的初学者容易犯的毛病,即使是唐人,也有相重的先例。 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西望,东来,云移,日绕。格式类似,俱在起句。 王母、函关、宫扇、圣颜,格式类似,俱在句尾,也称上尾。 完全相同的节奏,就会让人有句式枯燥的感觉。 同一首律诗中四句句法雷同,缺乏变化,也称犯“四言一法”之病。 杜甫《老病》: 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
孟浩然《宴荣二山池》: 枥嘶支楯马,池养右军鹅. 竹引嵇琴入,花邀戴客过。
有虽犯“四言一法”病,仍不失为好诗的, 杜甫《旅夜书怀》: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3、重位。 重位和四平头、相重有相同之处,都是把同类词组或结构用在了同一位置上。 这里的“上尾”是指遣词造句的毛病,不是四声八病中提出的上尾 最严重的上尾情况 五律: 律诗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 而刘长卿这首诗呢,用了三个“去”声,则是犯了声韵上的上尾 。
最理想的单句句脚上去入声调俱全的情况 五律: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上),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去),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入),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上),浑欲不胜簪。 这个要求对初学者有点苛刻,但我们要了解有这个规定。 4、摞眼 摞眼也叫相类。律句中的动词或形容词,诗家称之为“诗眼”。诗眼处于律句的关键位置。在以名词为主的律句中,动词形容词可以连接上下,呼应左右,表达情感,震撼读者,因而特别重要。但是如果上下两联或一联内的律句都用一类动词或形容词作诗眼,就是摞眼。 我们要记住:摞眼被历代诗家所忌讳,一定要加以回避。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崔融在《唐朝新定诗格文病》中指出:“此四句相次,一体不异。‘似’、‘类’、‘如’、‘若’,是其病。”所谓“四句相次,一体不异”,是指四句连用时,同义虚字都用在相同句位上,致使上联与下联对偶同一体式,过于呆板。 叠砌又名“丛聚、从杂”。是指在相连的两联以上的律句中,叠用同一门类的词语,反复堆砌。意思是就像建筑上砌墙一样,始终使用同一类型的砖,一直叠摞到顶,毫无变化。 叠砌病,不仅限于人名、地名,两联之间同类名词的叠用,也应该回避。 相滥是指在上句或上联中用过的词语,在下句或下联又换了一个面貌出现。这是诗人思想苍白词汇贫乏的表现,是一种语言浪费,违背了诗词辞简意丰的基本要求,所以称之为相滥。相滥的说法,起于唐代。《文镜秘府论?文二十八种病》》说:“相滥,谓一首诗中再度用事,一对之内反复重论。文繁意叠,故名相滥。”相滥的诗例,有表现在一句中之间的,也有表现在两句之中或两联之内的。 出句“驱马”与对句“飞镰”义同,两句之间用词重复。出句“川波”与“远盖”同义, 骈拇又叫骈句。骈拇病,是指两句同叙一事,同表一意,句意近同,语意重复,好像拇指上长出一个无用的骈指一样,故名骈拇。骈拇与合掌的区别是,合掌两句同意,其中又有两个同义词互对;骈拇两句同意,句中没有同义词对举,有时还会出现反义词对举的情况。根据骈拇病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两种: 出句是远山含翠,对句还是远山含青。 出句写蝉鸣而林静,对句写鸟叫而山静,同以鸟虫鸣叫显示山林幽静,手法单调若一。 傍犯是指两联之中重复运用了字面相同而意义有别的字。 傍犯之说,始于宋代。诗人把傍犯之病都看得很严重,尽力回避。今天我们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是多音字,一字两音两意,同时出现在一首诗里,是不是傍犯?从文字意义上说,不是。但是为了诗面干净,还是尽量避免。 唐代诗中并不重视重字,唐人诗句里的重字现象随处可见,不过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把重字当作严格的禁忌,明清时人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今天,我们使用新韵作诗,应该极力避免重复字。 “落调”就是声调不谐,出现了孤平或者孤仄问题。 缺偶是指一联内两句用事不一,修辞方式不一。 【苏秦时刺股,勤学我便耽】 失衡是指一联之中,上句与下句功力不均,两句不平衡。 失衡分为出句失衡与对句失衡两种。 例二: 又叫相反、落节。悖理病,即对仗两句不是语意相承,上下一意,而是情理相违,相互矛盾。 14、直陈 直陈是直说心意,毫无诗意。 律句首先要有诗意,在表达上要注意委曲婉转,含蓄籍蕴,不能率意直陈,明白如话,即使没有其他毛病,也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律句,这样的对句,就可以称之为直陈病。 叙人们皆为庸事忙碌,语言过于直接,不如赵嘏《东归道中》“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更显曲婉。 例二两句言羁患思乡之愁,不若灵一《送王法师之西川》“官柳乡愁乱,春山客路遥”,更得缠绵。
本文摘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 |
|
来自: WENxinHANmo > 《写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