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欢迎即将升入高中的小伙伴们,高中化学园继续为大家提供新高一必修一的知识点内容,全部都是干货!!!从下次开始时间更改为每周三!另外,即将升入高二、高三的小伙伴也可以用来复习基础知识,这里提供的可都是考试必考内容哦!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 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1、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树状分类法)
2.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属于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后者起容纳分散质的作用,称作分散剂。 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二、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三、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比较
要点: 电解质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CO2、SO2、SO3、NH3溶于水后也导电,却是与水反应生成新物质后电离而导电的,不是本身电离导电的,故属于非电解质。 2.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比较
要点: 电解质的强弱是以电离的程度来区分的,与物质的溶解度、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必然联系。 ①BaSO4、CaCO3等虽然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溶液的导电性很差,但是由于都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是强电解质。 ②浓氨水的导电性比极稀NaOH溶液强,但NH3·H2O属于弱电解质。 四、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 一个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关键要看它能否反映溶液中离子反应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2)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即式中等号两边各种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否相等。如铝与稀盐酸的反应不能写成:Al+3H+ = Al3++H2↑,而应写成:2Al + 6H+ = 2Al3+ + 3H2↑ 。 (5)要注意阴阳离子配比: 如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H++SO42―+Ba2++OH―=BaSO4↓+H2O,错在SO42―和H+、Ba2+和OH―未遵循1∶2这一组成。应为:2H++SO42―+Ba2++2OH―=BaSO4↓+2H2O。 (6)注意反应中的“量” 有些反应,反应物的相对量不同,生成物也不同,离子方程式也就不同。 如Ca(HCO3)2溶液与NaOH溶液: 若NaOH溶液过量,离子方程式为:Ca2++2HCO3―+2OH―=CaCO3↓+CO32―+2H2O 若Ca(HCO3)2溶液过量,离子方程式为:Ca2++HCO3―+OH―=CaCO3↓+H2O 五、离子共存 ①若限定溶液的颜色为无色溶液,则MnO4-(紫色)、Fe3+(黄色)、Cu2+(蓝色)、Fe2+(浅绿色)等有色离子不能存在,应首先将这四种离子排除。 ②在强酸性溶液中,OH―及弱酸根阴离子(如CO32―、SO32―、S2―、CH3COO―、ClO―等)均不能大量存在; ③在强碱性溶液中,H+及弱碱阳离子(如NH4+、Al3+、Mg2+、Fe3+、Cu2+等)均不能大量存在; ④酸式弱酸根离子(如HCO3―、HSO3―等)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存在。 六、离子方程式中的定量书写 涉及量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是离子方程式书写和判断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的一个热点。 正确地书写和判断这类离子方程式,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以及试剂的滴加顺序等,然后理清各种量之间、各微粒的反应情况,判断哪些微粒已完全反应,哪些微粒有剩余,最后按离子方程式的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要求完成离子方程式。下面举例说明解这类题目的一般方法: 1.抓关键词 题目中关于“过量”、“少量”等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其中不过量的物质会完全反应,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过量的物质电离出的离子化学计量数与其化学式中的化学计量数成比例。例如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过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因碳酸氢钠过量,所以Ca(OH)2电离出的Ca2+和OH-全部反应,因而在离子方程式中,Ca2+和OH-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1∶2,即 Ca2++2OH-+2HCO3-==CaCO3↓+CO32-+2H2O。 示例:判断下列离子方程式的正误: (1)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HCO3-+OH-==CO32-+H2O (2)用碳酸钠溶液吸收少量二氧化硫: 2CO32-+SO2+H2O==2HCO3-+SO32- (3)过量的NaHSO4与Ba(OH)2溶液反应: Ba2++2OH-+2H++SO42-==BaSO4↓+2H2O (4)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 Ca2++OH-+HCO3-==CaCO3↓+H2O 分析:(1)碳酸氢铵中的NH4+和HCO3-均可以与OH-反应,因氢氧化钠过量,所以NH4+和HCO3-全部与OH-反应,则在离子方程式中应该为1∶1,此离子方程式错误,正确应为: NH4++HCO3-+2OH-==CO32-+NH3·H2O+H2O (2)SO2少量,因此CO32-不能完全反应,只能生成HCO3-,正确。 (3)NaHSO4过量,即Ba(OH)2不足,Ba2+与OH-的配比为1∶2,正确。 (4)NaHCO3少量,则中和1个HCO3-只需一个OH-,故Ca2+与OH-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不满足1∶2,正确。 方法技巧:酸式盐与碱的反应是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就难在与盐和碱的用量有关,量不同则离子方程式不同。要通过分析反应的实质,运用“少定多变法”(即少量的那种物质中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一定的,足量的那种物质中有一种或两种离子的量是过量的、可变的)等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 2.抓试剂的滴加顺序 试剂的滴加顺序同样反映了一种反应物从少量到适量再到过量的变化过程,随着量的变化,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也随这改变。 示例:写出下列反应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1)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直至过量。 (2)向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直至过量。 分析:(1)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HCl溶液,刚开始HCl量不足,所以离子方程式为: CO32-+H+==HCO3-,HCO3-+H+==CO2↑+H2O。 (2)向HCl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刚开始Na2CO3量不足,HCl过量,则离子方程式为: CO32-+2H+==CO2↑+H2O。 3.抓过量反应物与生成物能否反应 有些反应中也给出了“过量”“少量”等关键词,从参加反应的离子的量的关系角度去判断没有错误,而从所写的生成物是否正确的角度去判断便可看出问题所在。例如: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Ca2++2ClO-+CO2+H2O=CaCO3↓+2HClO,表面上看,二氧化碳过量,Ca2+与ClO-全部反应,在离子方程式中满足1∶2的比例,但过量的二氧化碳可与生成物CaCO3进一步反应生成Ca(HCO3)2,所以正确的写法应为:ClO-+CO2+H2O=HClO+HCO3-。 【典型例题】 一、物质的分类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混合物中元素一定呈化合态 B. 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某纯净的物质不是化合物就是单质 D. 由同种分子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D
二、胶体及性质 A.用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至红褐色,得到的Fe(OH)3胶体带正电荷 B.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10-7m之间 C.用丁达尔效应可区别NaCl溶液和Fe(OH)3胶体 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 【答案】A
3、以下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胶体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B.Fe(OH)3胶体粒子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阳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 C.向Fe(OH)3胶体中逐滴滴入稀硫酸,会先出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消失的现象 D.只有胶体粒子能作布朗运动 【答案】D
三、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4、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SO2+OH-==HSO3- B.碳酸氢钠溶液与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HCO3-+Ba2++OH-==BaCO3↓+H2O C.盐酸滴入氨水中:H++OH-==H2O D.碳酸钙溶解于稀硝酸中:CO32-+2H+==CO2↑+H2O 【答案】B
四、离子共存 5、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都能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 A.Ba2+,Cu2+,Br-,NO3- B.Na+,Ca2+,HCO3-,NO3- C.K+、 Cu2+,SO42-,Na+ D.Na+,K+,NO3-,SO42- 【答案】D
五、 氧化还原反应 6、氧化还原反应中,水的作用可以是氧化剂、还原剂、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既非氧化剂又非还原剂等。下列反应与Br2+SO2+2H2O—→H2SO4+2HBr相比较,水的作用不相同的是( ) A.2Na2O2+2H2O—→4NaOH+O2↑ B.4Fe(OH)2+O2+2H2O—→4Fe(OH)3 C.2F2+2H2O—→4HF+O2 D.2Al+2NaOH+2H2O—→2NaAlO2+3H2↑ 【答案】CD
7、下列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的关系为1∶2的是( ) A.O3+2KI+H2O=2KOH+I2+O2 B.2CH3COOH+Ca(ClO)2=2HClO+ (CH3COO)2 Ca C.I2+2NaClO3=2NaIO3+Cl2↑ D.4HCl (浓)+MnO2MnCl2+Cl2↑+2H2O 【答案】AD
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A.R2+>X2+>Z2+>Y2+ B.X2+>R2+>Y2+>Z2+ C.Y2+>Z2+>R2+>X2+ D.Z2+>X2+>R2+>Y2+ 【答案】A
综合整理by高中化学园~ 高中化学学习交流群:42141035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