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司机谈书法 | ?? 曹向春:《杨淮表记》解放了我的手,更解放了我的思想!

 攸州刀郎 2016-12-26


 

你好!二零一七!
书艺公社2017网络楹联迎新大赛作品征集
(作品发表期:即日至2017年1月10日)

点击图片参与大赛!






老司机,网络名词。意为行业老手,

对各种规则、内容以及技术、玩法经验老道的人。

可以理解成对行业规则“轻车熟路”。

【书坛老司机】栏目为编辑从历年书艺公社论坛所发表帖子所精选

有温度的文字~

对于书坛同道将有着各自不同的启示及价值意义

本篇精选自帖子:

http://www./bbs/thread-317199-1-1.html

 


曹向春:《杨淮表记》对我的启示

                    

一    

“拙”与“巧”是一对反义词,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孤立地、绝对地看待它们,也就是说,我们几乎不可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从审美意义上说,它们的辩证关系从一开始就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无论古今,无论中外,人们对于“拙”与“巧”的认识方法、途径和结论也许不尽相同,但艺术心理却是大致相同的,亦即“拙中寓巧”、“巧中寓拙”、“拙拙生巧”、“巧巧生拙”,“拙”与“巧”始终贯穿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与创造中。


具体到书法中,“拙”与“巧”的辩证关系表现得更为充分与普遍。就隶书而言,因其方正朴茂、纵横排叠较其它书体显得尤为厚重、敦实,而从视觉上说,厚重、敦实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拙”,它是相对灵动、飘逸、活泼而言的,而灵动、飘逸、活泼之类,简单地说就是“巧”。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是辩证的,“拙”与“巧”永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无“拙”就无“巧”,无“巧”也不可能有“拙”,“拙”中见“巧”、“巧”中见“拙”才具备完整的美学意义。那么,隶书是怎样在大格局下的“拙”中完成“巧”的呢?


隶书真正的发展高峰期在汉代。汉承秦制,文字亦继承秦书八体,但隶书却成为最主要的官方字体,隶书在汉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继承、创新的过程。西汉初期的隶书明显地承袭了秦隶的风貌,新莽时期开始,隶书出现了重大演变,产生了点画的波尾——隶书运笔的典型特征“波磔”,这是一种富有力感与动感的曲线美。隶书特有的“一波三折”、“蚕头燕尾”正是曲线与直线的相互映照。隶书的结构工稳端庄,它利用笔画线条、偏旁部首的组合形成平衡,与篆书相比,隶书有了丰富的笔画形态,且有了折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字以往的构形法则,破坏了古文字象形、象意的直观表义功能,是进一步抽象化的书法符号。隶书的基本点画形态虽然简单,但却可组合成数以万计的不同字形。隶书在追求结构美方面变内聚匀称为外拓参差,使古文字由静态美变为动态美,由重视形质变为注重笔画线条。应该说,正是这种变化让隶书显得“聪明”起来,变得“巧”起来,也由此,隶书完成了“拙巧相生”的美学历程。




《杨淮表记》为东汉著名摩崖石刻之一,隶书,原镌刻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十三品》之一。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亦称《杨淮碑》。《金石萃编》载:石高八尺三寸,宽二尺二寸,字共七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黄门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石云:“《杨淮表记》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或出中郎之笔,真书之《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所师祖也。”诚如康氏所言,《杨淮表记》似刻似凿,雄古遒劲,字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线条浑朴深沉;结字因势赋形、参差古拙、宽博舒展、旁若无人。又因石壁凸凹不平,所以章法上因势谋篇,随意布阵,纵成行、横不成列,变化非常自然,既豪放无羁,又整体和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张之势。石壁上部宽而五、六、七行行距远,下部窄而行距密,浑然天成,观之则生迥出尘寰,飘然物外之感。但凡古隶,尚欠周正规矩,唯独于此,天人合一,而又古意存焉。


可以说,“拙巧相生”在《杨淮表记》这里表现得尤为酣畅淋漓,它的沉着扎实、浑朴雄劲、古厚宽博可谓之“拙”;它的因势赋形、参差舒展、随意布阵可谓之“巧”;它的字势开张、纵成行横不成列可谓之“拙”;它的变化自然、整体和谐可谓之“巧”。 

     



我初学隶书不是临摹汉碑,也不是临摹清隶,而是学时人。当时,由于生活条件很差,又加之所干工作与书法风马牛不相及,仅是出于最本能的热爱,没事时便把别人赠送的书法作品集当做字帖,一遍一遍临习。


大概是1997年,经老师指点,我开始去大河画廊买字帖,《张迁碑》、《西狭颂》、《曹全碑》、《礼器碑》等汉碑字帖一股脑买了十来本,回去还是今天临这个明天临那个,杂乱无章,没一点儿头绪。创作不了作品,因为学的杂,又没能力融会贯通。后来专学《曹全碑》,竟然是因为它跟我一个姓。这次总算学进去了,几年内基本没换任何碑帖。


2000年我的作品入选“八届中青展”,这是我第一次上国家级的展览,对我的鼓舞可谓大矣。在随后的几年里接二连三地上了些国展、省展,风格皆以《曹全碑》为基调,就这样一直持续到2009年的“二届隶书展”。在“二届隶书展”上,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隶书作品让我眼界大开、心胸豁然。说实话,我原来根本不知道隶书竟然还有这么多写法。回来后,我着力临习了《杨淮表记》、《石门颂》、《广武将军碑》,几个月下来,我的作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我有幸参观了汉中博物馆,在那里见到了让我魂牵梦萦的《石门铭》、《石门颂》、《杨淮表记》和《开通褒斜道摩崖》。尤其是《杨淮表记》对我触动更大,其朴拙真率,巧夺天工之大美让我仰之弥高。如果说字帖上的《杨淮表记》对我的隶书起到“革面”作用的话,那么,作为实物的《杨淮表记》简直对我起到了“洗心”的作用。那种率意而为、、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汉风”精神彻底征服了我!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慢慢认识到,《曹全碑》、《礼器碑》这种成熟时期的隶书华贵俊雅、方整平正、法度森严,但遗憾的是,其古朴雄强、野逸疏宕之风却也基本丧失殆尽。造化神奇,一般说来,法度森严、秀雅整饬之物多失之性情;浑然天成、豪放无羁之物多失之法度。那么,我们究竟是要“性情”还是要“法度”?究竟是要“拙”还是要“巧”?究竟是要雄伟庄严还是要天真烂漫呢?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是既要性情又要法度、既要“拙”又要“巧”的。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动容:带着镣铐去跳舞。学《曹全》、《礼器》让我们懂规矩、知进退;学《杨淮表记》让我们尽情挥洒、施展才华。这里没有孰轻孰重,没有厚此薄彼,更没有优与劣!可以说,任何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拙巧相生、性情和法度的完美结合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纲举目张,认识的提升直接决定行为的改变。“八届中青展”后直至“二届隶书展”,我每次创作作品总是小心翼翼,总是渴求每一个点画的精准到位,可是,恰恰适得其反,作品写完后张之于壁,退后反观,往往不尽人意,要么局促小气,要么章法涣散。而从汉中博物馆回来之后,我便开始不再斤斤于点画的“精准”了,更不求字型规整、大小统一了。每每创作之前,先选好所书内容,略一思忖,大致谋划一下字型和章法,然后率意书写,甚至“任笔为体”,整个创作过程充满自信,但,多年积累的法度却是了然于心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杨淮表记》解放了我的手,更解放了我的思想。





附:东汉《杨淮表记》隶书摩崖石刻

《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

《金石萃编》载:石高八丈三寸,宽二尺二寸,字共七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隶法圆劲遒逸。《涵真阁汉碑跋》称:“字体与《石门颂》仿佛而疏荡过之。”传世墨本以“黄卞玉”等字未损者为佳,考见《校碑随笔》。

《杨淮表记》为汉著名摩崖刻石之一,原镌刻在陕西褒城石门西壁,后迁入汉中市博物馆,为《石门《杨淮表记》十三品》之一。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  

《杨淮表记》为摩崖隶书,碑文7行,行25、26字不等,共计173字。该碑书法奇逸古雅,与《石门颂》相近。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石云:“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诚如康氏所言,“杨碑”最大的书法特色就是古奇纵逸,疏荡天成,后世之《爨龙颜》、《灵庙碑》大由所出,其字朴拙真率,巧夺天工,观之则生迥出尘寰,飘然物外之感。但凡古隶,尚欠周正规矩,唯独于此,天人合一,而古意存焉。日常临写,心摹手追,浑思度外,可矫帖学习气之弊。   

《杨淮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张之势。石壁上部宽而五、六、七行行距远,下部窄而行距密,浑然天成。若将此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视为一组,与同时期山东曲阜一带《史晨碑》、《孔彪碑》等庙堂碑相较,则见两地迥异之地域书风。


释文:

故司隸校尉楊君,厥諱淮,字伯邳。舉孝廉、尚書侍郎,上蔡、雒陽令,將軍長史、任城、金城、河東、山陽太守。御史中丞,三為尚書,尚書令。司隸校尉,將作大匠,河南尹。伯邳從弟諱弼,字穎伯,舉孝廉,西鄂長。伯母憂,去官。復舉孝廉,尚書侍郎,遷左丞,冀州刺史,大醫令,不邳相。兄(解释)弟功德牟盛,當究三事,不幸早隕。國喪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約身自守,俱大司隸孟文之元孫也。黃門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謁歸過此,追述勒銘,故財表紀。


 

 

 

 

 

 

 

 

 

 

 

 

 

 




2017最具收藏及投资价值书法家公选

(网友自由投票阶段,150选100)

即日起至2017.1.10网友自由投票

点击图片可直接参与公投!




书艺公社是2002年创立的中国书法专业门户网站。书艺公社创建至今已有注册会员逾十万人;全站帖子量级达至二百万级;高清海量资料珍贵图片逾千万幅。推介传播历代及当代书画名家及中青年书画家近万人;纪录了从2002年以来业界几乎所有重要的人物、事件、展览、活动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上永不落幕的 展馆、“当代书画史资料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