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璇专栏】与美好的心比邻而居 ——读张晓风

 月满西楼057 2016-12-26

每天回复一次“推荐”,获取我们的另一种坚持!



与美好的心比邻而居


——读张晓风  

读张晓风的文字,好不美好!

首先是文字的优美,张晓风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那典雅的古意弥散在字里行间,读着她的那些清词丽句,如临溪畔,享受那潺潺而流的凉意;如沐松涛,体会那熨帖入心的和鸣,如抚绸缎,触摸那充满质感的柔软。

那些文字,经过她的妙笔一组合,一下子绽放成花,锦绣绮丽。我常常摘抄她的文字,想从中学得一二,因为我总感觉自己的表达相对普通、简单,若从张晓风这里偷得一点文思匠心,那是最好不过了。然而,施行起来,却发现并不容易。

其实,想想也对,文字背后是一个人的神韵、气质修养,语言是情感、思维的外壳,想要写得一手好文字,先得有一颗好的文心。“你怎么活,就怎么写”,想到这里,我就释然了,先把自己自自然然的一面表达出来吧,再好好提升自己内心的修养,内心生长了,文字的面貌必然也会发生变化。最好的文字,应当是最自然的、最贴己的。

而张晓风受过古典文化的熏陶,有很强的文言功底,她语言自然散发着典雅的气质,这样的语言是适合于她的,然而这种典雅又不是让人感觉到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她的笔端所触,皆是街角的芸芸众生,再普通不过。一个拥抱、一碟辣酱、一句好话、一张竹席引发的人世炎凉的喟叹、一个“笑话郎朗、半肩柔发搀着父亲的女儿”……好多凡俗的人和事,在晓风的笔触流露下来,竟焕发了别样的深情!甚至一句“我在”,张晓风都能联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她说:“哪一种亲密的情谊不是基于我“在”这里,而刚好你也“在”这里,一切的爱,不就是‘同在’的缘分吗?”当我读到这一句,我感觉自己似乎有泪意在涌,读这样的句子,是一种很饱满的幸福啊!

我常常有些疑惑:为何张晓风可以体验这么细?这么深?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这些令人心灯一亮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到底从何而来的呢?

在张晓风的一篇散文——《肉体有千万种受难的形态》中,我似乎想到了一点答案:

一个病人来看病,说自己的肩膀不舒服,医生问她:痛不痛?酸不酸?她都摇摇头,医生就有些不耐烦了:“又不痛,又不酸——那你来看什么?”晓风这时在旁边看着,就忍不住插嘴问了句:“是不是,僵——?”那妇人立马高兴了起来,说道:“啊,对,就是‘僵’!”

张晓风在文末写道:

医生啊!能否让自己的语言再精致一点,再丰富一点,再准确一点,再推敲仔细一点——要知道,你和病人共同形容的,是一具活生生的生命啊!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心头一震,张晓风看到的,总是活生生的生命啊,生命是如此复杂而精致,是如此独特而无常,病人们迷乱而颠倒,说不清楚生命里巨大的事物,那么医生要帮忙说出来。

想想张晓风,为何她的体验如此丰富呢?因为她看到的总是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啊。

她又何尝不是生命的医者呢?用更加精致、丰富、准确的语言把生命里的巨大事物说清楚,把我们从迷乱的此岸中渡到了彼岸,我们有时候也如同那妇人,不舒服,但描述不出来,而晓风用她的文字帮我们说出了生命里的悲情,当然也连同那些喜悦。当那些感受被说出来,我们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得到了分担、分享,我们的体验得到了升华。

当然这需要一个相当完整的人格,才有能力如此热情又精准地去响应茫茫人海中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而张晓风不正是这样一个女子吗?有柔软之心,可欢喜地感受生活的一草一木、一颦一笑;而正因为心之柔软,对生活爱之极深,所以才能在面对不平之事霍然一怒,肝胆犹热;年龄的花期已过,仍然富有澄澈的青春心怀;生命的大街小巷里,名士大儒、贩夫走卒、柴米夫妻,都她的近邻、她的友人、她的兄弟姐妹……

读张晓风的文字,常疑惑自己为何总有种落泪的冲动,现在我明白了:因为她的文字里有悲悯的爱啊!

读书,亦是读人、读心灵!多么幸运,因为文字,我可以和晓风这样美好的人比邻而居,可以为师,亦可以为友!


作者简介:郑燕璇,语文湿地栖息者,扎根语文湿地,向阳向暖,努力光合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