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布斯》专访

 阳光满城6536 2016-12-26

平和万玮:行为自主,思想独立,才是真正的国际教育

董雅迪

万玮校长讲过一个故事,“我认识一位高中学生,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有希望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读书,可是有一天他半开玩笑地说,我的梦想就是到华尔街数钱。作为校长,我听完之后,心里拔凉拔凉的。

平和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除了分数和升学,教育工作价值又体现在哪里?这是我们今天亟待寻求答案的问题。

教育国际化是市场的必然趋势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市场比较追逐国际学校,家长一听国际、外国语或双语,就两眼放光。”万校长非常爽快直接,“公办学校现在提倡教育均衡,抬高底部,而家长的教育需求多元化,这给了民办学校一个很大的空间,民办学校可以自主招生,所以近两年蓬勃发展。”

上海经济飞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中产阶级家庭;移动互联信息社会的广泛普及,信息流动愈发通畅,布局教育的公众号数不胜数,更多人能够轻易获得资讯,看到国外的教育模式;出国留学也比以往更加容易,有经济实力、有信息、有出国渠道,如今的家长早已不是在城市范围内选择最好的教育,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好的教育。

所以,当越来越多元的教育方式被展现出来,家长就自然能发现,国外确实有一批最顶尖的学校,有几百年的历史,沉淀下来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中国人所谓“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的理念根深蒂固,所以想让孩子出国深造形成了潮流。

万校长对于出国留学低龄化有自己的看法,他把青春期称为“第二次断乳”,包括自我身份认同的建立,能否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对世界和人际关系的探索,都是在青春期里完成的。那么,如果直接把孩子扔进另外一个文化里,会有一部分能够成功度过,但也有一部分,对他们的心理影响非常大,才让大家开始觉得,青春期的孩子留在国内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也是国内涌现了一批双语学校的原因,学校能够把一批先进的西方办学理念引入进来,办家门口的国际教育。

高分高能 要成绩也要能力

平和这样的中国老牌双语学校走到今天,万校长坦言,“这些家长追求的实际上就是精英教育。”放眼国外,英美最顶尖的学校,绝不是整天只追求“快乐”,这些学生同样还是要考名牌大学,参与激烈的竞争,对学术要求相当高,“好的高中孩子也很苦,美国孩子其实还羡慕中国人,觉得你只要搞分数这一样东西就可以了,美国孩子不但要搞分数,还要搞活动,搞体育,还要做公益。”

国外教育早期也经历过只注重知识传授的阶段,后来逐渐多元,走全人教育之路。今天我们来做横向比较,国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肯定是要比国内纯应试的方式要更为合理。平和对学生的要求不止于高分,还要高分高能,其实就是有了更高追求,要学生样样都会,最终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平和的孩子进入大学之后,非常适应。首先语言过关,再就是教学理念,出国之后,是过程性评价,一学期中,作业、课堂表现纳入考核,最后考试也不是一张卷子,而是自己交一篇报告,做个小研究,很多孩子不知道怎么做了。”

平和的孩子,接轨类似大学的学习模式,他们本身已经习惯这样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模式,加之学校给予学生非常高的自由度,培养了自主思考能力,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畅通无阻。

另一个很让万校长骄傲的特点就是,平和的孩子后劲很足。平和并不是一个搞应试的学校,现在大多数学校为了升学,会在校内设置单独的托福、雅思或者SAT课程,平和则坚持没有开设,“课程本身是有课程价值的,如果说这个课程的价值最后就是应试,那它就没有意义。”从教育本身出发,不为了应试而开设课程,把考试的结果交给学生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这样的孩子才会越学越好,逐步挖掘实力。

不“死读书”让平和的孩子在大学里比较活跃,综合能力很强。万校长给我们讲了一个毕业生的故事,“上了大学之后,他发现维克森林大学,百年历史,连个电视台都没有,这怎么行呢,我来帮你们搞!”这名学生组建的校园电视台作为今年美国大选唯一一家有采访资格的学生媒体采访希拉里。关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局限自我,又有极强的行动力,这样的孩子,在平和绝不是个例。

教育是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

真正的国际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未来的世界是不确定的,不可能用这一代人所掌握的经验来告诉孩子们怎么做,“我们只能让学生早点独立,让他们有能力去面对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灌输、控制,很难再起作用,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让他“行为自主”,能够自己合理选择,安排自己的时间,才是真正适应这个不确定世界的教育方式,国际教育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每个人都有选择权。

学校需要选择合适生源,而面对层出不穷的国际学校,家长也眼花缭乱。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和风格都不同,“甚至有些家长会觉得,学生在学校里自由的空间太大,是学校的不负责任,觉得孩子在校内的每一分钟都被安排好才是负责任,这些家长还颇有一批。”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冲突,让双方都很痛苦,家长不理解,平和的自由不意味着懒惰,自我也不意味着放任,万校长十分耿直地说,“家长会指责学校,然而我们觉得家长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孩子未来终将离开学校,离开父母,那时,又依靠谁来管他们呢?”所以在择校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搞清楚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不是名校就一定能够适合所有孩子。

除了择校时相互选择达成共识的困难,学校还面对着这一代家长的焦虑。70年代生人,体会了国家慢慢开放,开始认识世界,从制度到生活都在向西方学习,这让他们从心底里不自信,不淡定,所以异常焦虑。新媒体的熏陶,多元教育理念冲击着家长,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这要求学校要坚定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家长信任学校,建立学校和家长之间相互的信任感和沟通渠道,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焦虑也并不全是坏处,有这么多人在研究才推动了教育启蒙,国内优秀学校和国际顶尖学校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在中国近代的教育中,过于强调技能培养,在兴趣方面有所欠缺,西方教育又太强调兴趣与爱好,导致基本技能的缺失。平和信任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对他们有更多的期许。期待他们行为自主、思想独立;期待他们掌握基础技能,以后以此谋生,好好生活;期待他们培养兴趣,热爱这个世界。

“任何教育都基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是一所学校的责任。”万校长深觉责任重大,平和的校园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这也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一个点,植根办学理念于中华文化,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一脉相承,要学生胸怀大爱,关注他人,关注全人类,有自己的境界和格局,变成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希望学生勇于挑战,将来在社会克服自我,有强大的内心,这些不是中国或西方哪一边所独有的,而是人类共通的原则。

国际教育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一定是中西融合,相互学习。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肯定不会再只看应试成绩,国外教学也开始向中国取经,最终的重点就是如何融合中西元素,调和融合的比例、以及融合点的不同,做一些更深层次的探索,平和已经起步,朝世界一流水准的中国学校这个宏伟目标进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