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年No.1!奉天军械厂那些事儿

 冰城老D 2016-12-26

  


  杨宇霆

  辽13式75毫米野炮

  105毫米加农炮




奉天军械厂(原址) 曾用名:东三省兵工厂、奉天造兵所及兵工署第90工厂、沈阳兵工厂 


       今年上半年,89岁的大亨铁工厂即将迎来整修,一段沈阳曾经的工业记忆重新惹起热议,著名的奉天军械厂跻身其中。左图为“辽11式机枪”。

  1924年9月,长城九龙口(今葫芦岛绥中县)。居高临下的直系军队,趴在城墙后,等待打“兔子”。

  直军把奉军看成是兔子,源于两年前的直奉第一大战中的胜利。这种飘飘然的感觉让直军第13混成旅旅长冯玉荣感觉良好。然而,开战后却出乎他的预料,奉军冲锋开始后,子弹像雨点一样射向阵地,虽然奉军行进速度不快,但是却形成了火力面,直军成批的士兵一伸出头就被射杀。

  这下糟了,直军的射击频率明显弱于奉军,轮到直军被欺负了。冯玉荣在被欺负了9天之后,就解脱了,不是因为援兵来了,而是丢了阵地,畏罪自杀。这位在2年前,从河北到葫芦岛,一直欺负奉军的前直军第一路副司令,成为第二次直奉战争首个牺牲的将级指挥官。

  被兔子咬的并非他一人,就连老帅吴佩孚上阵也未能挽回颓势。死了太多人后,直军传言称,奉军雇佣了部分日本军队……

  被欺负未必是坏事

  而在奉军这一边,不仅占了北平城,却还在偷着乐:你们说我们是日本人,谁帮我们改成了日本户口?拉倒吧,看来我们的新式武器挺顶事儿。

  从第一次直奉大战算起,张大帅部队两年间真正实现了鸟枪换炮。这主要源于第一次直奉战争,张大帅被人家追着屁股打,最后连葫芦岛、山海关都没了,面子丢大了。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辽宁联络处常务副主任张旭东介绍,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军队为北洋军的重要部分,近代史上,直系是这一时期装备最好、训练最有素的部队。相对而言,奉军基本在东北混,战斗以剿匪为主,自然战斗经验不足。装备更是差了一截子,人家直军手里有汉阳兵工厂、上海兵工厂,而东北的兵,子弹都未必够用。

  经验不足,那就用武器补上。1922年4月,奉军退出关外后,张作霖接受张学良的建议,整军经武,大力整顿奉军。奉天军械厂在沈阳市大东边门外,新建枪、炮弹、炮等三厂,由丹麦商家文德公司承建,并派技师克力敦尔弥驻厂指导安装,火车可直通厂内。

  这就是民国国内最大兵工厂的雏形,也是未来奉军一路打到江南的最大资本。

  两个猛人的故事

  在认准了“制造枪炮,比买来的便宜”死理儿后,张作霖和张学良开始运作这一大型国企。先圈块地,再聘雇工,开干!《东北兵工厂》一书记载:“陶治平担任督办。其经费来自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依年度预算拨发,不足时追加。1923年韩麟春任总办。增建枪弹,炮弹二厂。所有机器购自日本,并聘请日本技师,担任设计指导。并增建炼钢厂、机器厂、锅炉房、水塔、水道等设备。”

  至此,第一个奉天军械厂猛人出马——韩麟春。韩麟春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据说辽13式步枪的防尘盖是由他设计,因此该枪又称之为“韩氏七九步枪”或“韩麟春造”——在当时灰尘暴土的战场,因为灰尘等原因经常让枪栓拉不上,面对敌人时,射不出子弹就真的会要命。据说辽13式步枪,是毛瑟枪(汉阳造)和日式三八式(三八大盖)的混合,就是精益求精的产品,子弹初速为859米/秒,超过了汉阳造的650米/秒,射程距离远,真正实现了“一枪一个眼儿”。

  想要设计出这样的步枪,技术专家必不可少。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辽宁联络处副主任张大庸介绍,奉天军械厂请来日本、德国、捷克等国的武器专家,充实重要的技术岗位。在张作霖统治的东北,基本以纸币为主,称为奉天票,汇率与银元保持在1:1左右。然而,在老外面前,你拿地方纸币人家是不干的,自然要以银元来计算,否则拿“地方粮票”去国外花,基本是扯淡。

  韩麟春以“不怕你的价码高,关键是你能值这个价”的理念,招来奥国人白兴担任总顾问,英国、日本、德国等国的20多位专家来到厂里启动武器模具、枪支以及火药等方面的研制。

  据说,当时是主要以技士、副技士(相当于现在高级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为界别,底薪每月工资200块银元,外加一定的奖金,吸引国外人才。

  这个收入水平在当时可是名副其实的高薪。以1922年的上海猪肉价格测算,1银元可以买9斤猪肉,所以当时一块银元,相当于现在200元人民币。老外高级技术人员打低价就是4万元人民币,再算上奖金的话,绝对是真正的“外富帅”。

  正是凭借这些真金白银,取得了老外的信任。在两次直奉大战之间,辽13式7.9mm步枪问世,奉军“山寨”出辽式仿日轻机枪,起初月产30挺,后来达到200挺,仿日本的辽13式75mm野炮、仿造奥21倍口径100mm榴弹炮,日产炮弹15万发……

  韩麟春也因为有功被调去当副军长,准备到直奉战场上,去检验一下武器的质量。这些源自德奥日捷的先进仿制枪支,很快就在1924年的直系军队身上得到了印证,也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于是,奉天军械厂第二个猛人登场:杨宇霆。

  杨宇霆,早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生长在东北,发展在东北,而且有学历有能力,很快高升了。

  杨宇霆到了奉天军械厂后,就用了一个字“建”。张旭东介绍,1925年兵工厂从德国购买大量机器,并设立小学、中学用于培养工人。1926年至1928年,兵工厂有机器8000余部,机构达到了八厂:枪弹厂、枪厂、炮弹厂、炮厂、药厂、铸造厂、火具厂、兵器厂,此外还有兵工医院、兵工学校等9个单位,职员达到1000人,工人达到1.8万人,仅卫兵稽查就有1200人之多,还有拿着现大洋的30多名顶级外籍技术人员。

  这么多人凑到一起,想不做出点成绩都不行。在杨大猛人的带领下,每年生产的大炮就有150门,步枪6万支,子弹1.8亿粒,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辽14式77毫米野炮,仿制日本38式150毫米榴弹炮……

  民国初年三大兵工厂

  关内很多军阀对奉军是不屑的,至少曹锟、吴佩孚、孙传芳、阎锡山等没拿东北这片当回事,毕竟关外贼冷,做出来的东西,到了暖和地方未必好用。他们心中的王牌主要有这些:江南制造局(又称上海兵工厂)、汉阳兵工厂、太原兵工厂……

  这其中,作为曾经的老大,江南制造局(上海兵工厂)最有特色,这个当年由李鸿章建设的工厂,更像个衙门(因为叫“局”),作风官派气息严重,待遇极好,深受各类官宦子弟爱戴。中国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这些超脱了冷兵器痕迹的近代意义上的御侮之器都出自这里。但是,江南制造局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当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这些工人成为中国近代最早形成的一批技术工人。仅从成本上看,每支步枪的成本高达17.4两白银,而外国产品成本仅为10两左右。到1920年前后,这里因为做枪太贵,基本已经改行做船,仅有少量步枪、子弹的生产线还在,孙传芳最后就是因为武器不够先进,把上海都输给了奉军。

  再说说著名的兵工厂:汉阳兵工厂。汉阳兵工厂为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这家老牌军工产业,以生产毛瑟枪闻名,著名的“汉阳造”便出产于此,此外还曾经实验和少量生产过马克辛机关枪等一大批设备,是直系军队最主要的军备后勤站。

  不过,老字号虽然响亮,不过也有老的郁闷。“设备更新慢,多是晚清时期的磨具和设备,多以毛瑟枪为主,冲锋枪仿制较少……”至少在1925年前后是这样。然而,汉阳兵工厂仍是民国初年三大兵工厂之一,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更新了设备,并成为国人抗日初期重要的补给站。

  最后登场的是太原兵工厂。它曾被冠以“很火”兵工厂的称号,主要有名人的因素。有人说,一个人火了一年那是幸运,火了五年那是智慧,火了十年那是实力,而火了三十八年那是阎锡山。在阎锡山控制山西38年里,太原兵工厂一直火得厉害,奉天军械厂最佳对手现身。

  1921年,太原兵工厂从一个小厂起步,最初仅是阎锡山为了解决子弹不足的窘境兴办的。但在1924年前后,在日本东京帝大毕业的张恺来到厂子,仿制成本低廉的硝酸铵炸药成功后,这个厂真正成了大厂。

  当时的三大兵工厂中,奉天军械厂的炮、太原的炸弹是热销产品,而汉阳兵工厂以质优价廉取胜。

  兵工厂的扩容结局

  兵工厂不断扩容的结果就是怕子弹长毛,得不时出去晒晒。1930年,著名的三大兵工厂比赛开始,下面请一号种子选手拥有汉阳兵工厂的蒋介石,二号种子选手拥有太原兵工厂的阎锡山,以及三号种子选手拥有奉天军械厂的张学良登场。

  首个回合,蒋介石和阎锡山两败俱伤。关键时刻,张学良出现了,作为占据着东三省以及北京、天津等地区的关键人物,东北军带着辽17式6.5mm轻机枪,13式7.9mm重机枪,13式7.9mm步枪、辽7.5mm仿日式迫击炮、奥式105mm加农炮、100mm日式榴弹炮……大量自产武器,在选择支持蒋介石后,阎锡山、冯玉祥等一败涂地,而东北军的武器装备先进程度,不仅被蒋介石深深忌惮,更让国人了解了奉天军械厂在民国时期的No.1地位。

  而躲在黑影里的日本人更是捏了一把汗。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的板垣征四郎的笔记上,写着这些话:奉军的装备丝毫不比关东军差……他们的主力部队驻守在平津,也许就是最大的机会。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奉天军械厂沦入敌手,成为日军发动战争的赌本,时隔17年后,1948年,这座传奇兵工厂回到人民手中,才有了崭新的开始……

  沈阳晚报记者 张毅

  各时期标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