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部编版:七上历史第三、四单元复习提纲

 昵称28525563 2016-12-27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9课秦统一中国

1 秦灭六国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秦王嬴政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意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 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文字: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统一度量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车同轨: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⑤开灵渠、修长城:派人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建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4、秦朝的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1 秦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 

沉重的赋税;

残酷的刑法;

秦二世更加残暴,与赵高狼狈为奸

2 陈胜、吴广起义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吴 广 

经过: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吴广被害。

结果: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它沉重的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刘邦项羽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继续领导军队分别对秦军作战。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刘邦则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秦朝灭亡。

4 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历时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2 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 “文景之治”

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府库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1 “推恩令”的实施与来源: (政治)

原因: 

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之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原因:

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措施: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

从此,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3 盐铁专卖 (经济)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光武中兴 

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 

2、光武中兴: 

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影响: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概况: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影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黄巾起义

原因: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反抗情绪在民间蔓延。创立 太平道教的张角,势力壮大起来。

过程:184年,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爆发了,腐朽的东汉政权迅速 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但在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下,最终失败。

评价: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 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目的:第一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过程: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 长安,历时13 年。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二、丝绸之路 

背景:张骞通西域以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 

路线:从长安  出发,穿过 河西走廊,经今 新疆地区  运往中亚 、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 

影响: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其中最有名的是“海上丝绸之路”

三、对西域的管理

时间:公元前60年   

措施: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是我国的领土。                            

东汉明帝派 班超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蔡侯纸)

二、 张仲景和华佗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发明了“麻沸散”,便于实施外科手术;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用来强健身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四、 道教和佛教 

1、道教: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

产生: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传入我国: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发展: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影响: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6课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

过程: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

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概况:208年,曹军同孙权和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影响:赤壁之战为_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 

1.过程:

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孙权称吴王,后在229年于建业称帝,国号吴。

2,、经济发展: 

①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陆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建立

西晋建立: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的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蜀国最先被魏国灭亡。266年,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统一:280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二 、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晋惠帝时,西晋皇族纷纷起兵争夺皇位,混战十几年,史称“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 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一、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时间:317年

建立者:司马睿

都城:建康。

2. 东晋为何不能恢复中原? 

 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乏后援。

3.淝水之战后,东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局面? 

“荆扬晏安,户口殷实”。

二、 南朝的政治 

1.南方政权的更替: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南朝)

2. 继宋朝之后,中国南方与北方实力对比中为何处于劣势?

①皇帝势力萎缩,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强大;

②皇帝对官员的放纵,导致政治日益败坏;

③大规模叛乱,导致千里绝烟,人迹罕见。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表现: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

②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③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④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2.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

①自然条件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的北方人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动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 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结果: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

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原因: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措施:

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联姻

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相互影响?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

2.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祖冲之有什么成就?

圆周率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祖冲之在刘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反复的实践。终于用割圆术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论文集《缀术》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  同时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贡献。为了表彰他的贡献,前苏联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环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

为什么祖冲之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等。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贾思勰 

《齐民要术》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

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农作物的种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等许多方面。这些经验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征怎样?代表作是什么?

王羲之以行书见长,其字或端庄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游龙”。代表作是《兰亭序》。 

  3、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

(顾恺之的绘画题材很广,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这时的文化名人有书画界的王羲之和顾恺之,还有思想界的范缜等。      

4、佛教的盛行 

5、辉煌的石窟艺术   

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其中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