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度书单 | 《活着为了讲述》:活在故事之中的马尔克斯

 隨风飘逝 2016-12-27




 


文 | 张艾茵


4月17日马孔多(Macondo)在下雨,那是去往阿拉卡塔卡途经的唯一一片香蕉种植园的名字,也是马尔克斯文学世界里最有名的虚构小镇。他爱它“诗一般悦耳的读音”,所以在创作生涯伊始,就把它用在了3部小说中,后来得知那是一种热带植物,却一直寻而不得。而此时,世人早已把它当成马尔克斯作品里最重要的地标,它是《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上校的故乡,更是马尔克斯童年记忆的滥觞。

当我们阅读《百年孤独》时,很多人会被小说里庞大的人物谱系和交错的人物关系打败,惊叹于马尔克斯卓绝的记忆力,殊不知“娘胎里记事,睡梦中预知”是马尔克斯自小的本事,而构建虚假记忆更是家常便饭,在其唯一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他有言在先“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所以,各位读者不要太当真,那些混杂着生活记忆的“真相”是因为马尔克斯的人生注定“要么写作,要么死去”,一如他总是对自己的言行出尔反尔,比如因上世纪80年代起他的作品在中国盗版猖獗而一度拒绝授权中文作品,又如因觉得传记弥漫着死亡气味而曾经拒绝写自传,最后都被自己一一打破,皆源自他是“4岁时就面色苍白,若有所思,满嘴胡言乱语”,酷爱讲故事的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笔下的故事总是能超然于想象之外,因此被打上了“魔幻”的标签,可是事实上他书中的素材不过都是来自于生活本身的日常,那些亲自经历和道听途说的种种,被他添油加醋地重新组合,转化为文字,也曾经多次遭遇瓶颈,直到和妈妈重回出生地阿拉卡塔卡去卖房子,让他意识到那里的“一草一木,仅仅看着,就在我内心唤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渴望:我要写作,否则我会死掉。”


如果说《百年孤独》里“多年以后”的开篇句式被许多人奉为圭臬,那么《活着为了讲述》中“妈妈让我陪她去卖房子”的开头则成就了马尔克斯“既可恶又真实,稍纵即逝,却摧枯拉朽”的创作灵感,换句话说,这人生中最为“重要”的返乡之旅既开启了他真正的文学生涯——第一部严肃作品《枯枝败叶》的创作,更留下了唯一自传《活着为了讲述》。


 


《活着为了讲述》创作于2002年,这部本来打算写成三部曲的自传第一部分完成于马尔克斯75岁时,同一年,他高寿97岁的母亲“无疾而终”。


在书中马尔克斯为我们提供了一组摩尔斯密码——狮子座的“母亲膝下有11个子女,外加爸爸另外4个私生子、65个孙子、88个曾孙和14个玄孙(不知道的还未统计在内)”——足以解开布恩迪亚家族的部分真相,而另一部分来自于告诉过他“海没有那边”的外公尼克拉斯·马尔克斯·梅希亚上校,马尔克斯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和男人,以及庞杂到无以复加的亲戚朋友,共同搭建起他所有的文学创作。


《百年孤独》里满布自己家族的影子,《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被写入了父母那段真假虚实的坎坷恋情,《枯枝败叶》来自于“马孔多”的记忆,《恶时辰》是对苏克雷“匿名帖”的反思,《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源自外公对“千日战争”抚恤金终其一生的等待,《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有关朋友充满戏剧性的被害。在这部未竟的自传中,马尔克斯一一道来那些被用作虚构的真实,在随意切换的时空之间,使传记竟然有了小说的味道,从而形成了一种真实的虚构。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本自传停在了马尔克斯青年时期——坐上飞机飞往日内瓦之时,那个时候《百年孤独》还藏匿于《家》的草稿之中。


当然,我们尽可以在别人为他书写的传记中补全其功成名就后的辉煌,但是唯有这本自传才延续着马尔克斯一贯的味道,他用无可比拟的高超叙事技巧讲述着“试图通过模仿与自己风格迥异的其他作家来实现”文学理想的经历,他无所顾忌地坦言曾经的“自负、自恋、目无法纪”——从15岁开始延续一生多次危害到健康的老烟枪生涯;因为热爱阅读而去偷窃图书;与“巴兰基亚文学小组”同仁在红灯区无名妓院每日迎接初升的太阳;和比自己大很多岁的有夫之妇炽热的情人关系。


凡此种种,很难想象皆来自于作家本人之口,可是他就是这样赤裸地把自己暴露于阳光之下,因为75岁的马尔克斯清楚地看到了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陷阱、推诿、幻想”,对于爱讲故事的他来说“让现实生动逼真是最基本的叙事技巧”,正因于此,他才能在那段父亲反对、只能靠微薄稿费糊口的日子里始终坚信自己可以靠新闻和文学为生,他注定要成为作家,谁也拦不住。


 


事实证明,马尔克斯不仅成为了作家,更跃然而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之一,就像年轻时敬仰的那些文豪一样,他成了别人争先效仿的对象。


不过即使如此,也有些许无可避免的遗憾始终困扰他。当很多读者的脚步还徜徉于震惊文坛的巨制《百年孤独》时,马尔克斯忍不住提醒大家他还有那些闪亮的短篇,它们大多收录于《世上最美的溺水者》《蓝狗的眼睛》《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礼拜二午睡时刻》等短篇集里,特别是《蓝狗的眼睛》,其中不乏青年时期的习作,往往一个灵感就促成了一篇故事,比如受到卡夫卡《变形记》启发的《第三次忍受》,因为美女一句话而写成的《埃娃在猫身体里面》,由石鸻鸟啄人眼的习性联想到的《石鸻鸟之夜》,他在多年以后的自传中再次提到这些作品时特别强调了直到晚年都持有的“短篇小说的地位高于长篇小说”的想法,这无疑也解开了为什么世人皆爱《百年孤独》,唯独作家自己却不以为然,如同布恩迪亚家族那难以摆脱的宿命一般,《百年孤独》在成就马尔克斯荣光的同时,也变成了他毕生的桎梏。

还好,他为这份无可奈何和诸多作品里的谜题留下了这最后的礼物——《活着为了讲述》,虽然只写到30岁前,却已惊人的庞大。没有任何一本自传如同《活着为了讲述》这般通透,于我来说,甚至超越了虚构的《百年孤独》,因为马尔克斯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生活一往情深”的炽热情感本身就充盈着澎湃的张力,活在故事之中的马尔克斯注定为了讲述而活!


编辑:虢雪


《活着为了讲述》入选2016《读者》年度书单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更多详细信息




2016《读者》年度书单

这10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