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死拼活进名校,不如加强素质教育;但在中国,“素质教育”似乎画风不对。。。

 啊咪尔 2016-12-28

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自己的童年,

这时我上能跳芭蕾拉丁,下能弹钢琴古筝,

画得了素描,写得了书法,

前有唐诗三百首,后有莎翁十四行

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1

前两篇文章,DrBing讲了咱娃从三岁开始就拼死拼活,最后就是为了竞争那点可怜的优质教育资源。

说人话,就是名校。

众所周知,名校学历可以大幅提高一个人毕业后甚至一生的收入水平。但这里仍然有个因果关系问题。

一个能考上名校的学生必定是聪明,有竞争力的,那么他未来的高收入,到底是因为他聪明而获得的呢,还是因为他上过名校而获得的?

美国经济学家 Dale和Krueger考察了将近两万名高校毕业生在毕业10年到20年的收入情况。结果是,明显名校毕业生收入更高。

然后,这个研究又考察了那些有本事上名校,但是最终去了普通大学的人。结果他们后来的收入是一样的!

就是说:对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娃脑瓜活,走读书这条路能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

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复杂,人生中的机会处处都有,一次没被选中也无所谓,脑瓜好,总有出头之日。

但研究显示“对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对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不管用。这个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个人影响巨大。

那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到底缺啥呢?两样东西:

1)家庭资助:娃倒腾出个样子之前,爸妈养你。你要啥帮助?爸妈给你。

2)综合素质:适应力,人际关系。信息抓捕,对市场的了解,对趋势的把握,对机会的识别。。。。

有条件的家庭,根本不会让孩子一门心思考试,他们会想办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孩子将来显然会有更多机会。

综合素质,一直以来,DrBing就是这么理解的:校内不教的,对娃将来“安身立命,过好人生”有用的心态、思维、知识和技能。

在中国,此定义似乎并不适用。2

中国式培养综合素质为何物? 好吧,就拿近义词“素质教育”来充数一下吧。

让我们看看中国式素质教育是什么?

为您献上诗歌《我的童年》

“ 人生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是自己的童年,

这时我上能跳芭蕾拉丁,下能弹钢琴古筝,

前有珠心算,后有奥数题,

画得了素描,写得了书法,

前有唐诗三百首,后有莎翁十四行

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这段无疑是“素质教育”目前的最好阐释。父母让娃在一个个培训中心各项才艺如铠甲一件件加身;到高年级学业加重时,素质教育被应试教育取代,加身的才艺铠甲又一件件退去。当娃完成高考再次成为自由之身时,童年的“素质教育”,已经没有半丝痕迹。。。

于是娃自嘲:“现在呢,除了玩手机,废人一个。”

素质教育,难道就是琴棋诗画,吹说拉弹唱?

有次无意在youtube看到个孙俪电视剧,有这么一个节选,两个色大叔在讲屯子里新来的头牌孙俪。色大叔还没描述完,噗啦地我就喷了一屏的茶水:我们“素质教育”不就是养青楼头牌吗?

最吐血的是童年这么度过了,最后没留下一片云彩。人家头牌起码还能陪陪顾客,搞搞创收呢。

DrBing黑钢琴许久,绝不是因为我讨厌钢琴。而是因为在中国钢琴的5年闲置率达98%,这是不久前朋友“钢琴租赁”创业项目计划书里的调研数据。意思就是说:中国家庭买了钢琴五年后,98%的会处于闲置状态。

失败率这么高的事儿,就算它再好,再伟大,就算它对人类有普罗米修斯借火,女娃补天,后羿射日一样的意义,除非你的娃是百里挑二的天才,不然我不会建议学。懂我意思不?

偏偏有人丢下一句挺酸的评论:“一看就是小时候没条件学钢琴的人说葡萄酸。” 

我度量不好,就答:“我弹古琴。”

此人发动“容我三思技能”数十秒后,补刀曰:“你要是没学古琴,现在连逼都没得装。” 

我度量不好,就答:“以我朋友圈的素质,没有装逼的需要。”

此人,卒。

这段问答,映射的是中国式“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一:一些刚有了几个钱的人,用娃的童年来刷自(bi)尊(ge)。

还有一个理由,黑钢琴文章后曾有个留言说:“作为一位钢琴老师,访问美国看到中产孩子都起码熟练掌握两门乐器。。。所以DrBing你黑钢琴是不对的,你看人家美国。。。”

没在国外生活的人就容易凡事看皮毛,并爱说“你看人家XX国”。

你首先要知道,“琴棋诗画,吹说拉弹”是美国为首的国家名校择校的硬标准。娃咬着牙也得每天练个两小时,胡萝卜在眼前,动力大着呢。

在中国,艺术特长一取消加分,连家长打娃逼练琴的心都没那么狠了。

所以学琴失败率会那么高。不然,恢复加分、清北乐器特招试试?成功率绝对嗖嗖往上蹭。

德国科隆的一个女孩发过一条推特(相当于微博),说:“我快18岁了,对税法、房租和保险都一无所知,但是可以用四种语言分析一首诗”。

微博发出后,短短时间内,被不断转发,并被点赞上万次,一下子成为德国媒体上下火热的舆论话题。连德国这样著名的教育强国,也有和我们同样的问题。

素质教育变成了英国绅士,法国贵族模仿秀。真实世界的生存之道,对娃来说很模糊。3

如果扔掉“琴棋诗画吹拉弹唱养青楼头牌的套路”,那综合素质培养就变成了个宽泛的,虚无缥缈的概念。

如果我能对“素质教育”进行一个新的定义,我会说:

1.体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毛爷爷这句绝对不骗人。任何形式的体育我都大大地赞成。

2.聪明的脑瓜。智商固然有基因的决定成分,但后天不锻炼,那叫自暴自弃。例如手工,益智玩具,棋牌游戏,户外玩耍(free play 纯玩,已被研究证实对儿童智商发育的巨大作用,以后另开文写)爸妈引导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等等,便宜又方便,比三岁坐钢琴前一小时划算实用,虽然不能用来装逼。

3. 越广越杂越好的基础性综合知识,广泛阅读,博物馆,音乐会,艺术展,风土民俗各国文化,旅行。。。这背后的目的是用历史的纵度,了解人类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的构建过程和逻辑,形成客观而整体的世界观。

这一点可有用了,有世界整体感,连贯感的人,基本可以解释任何一个社会、文化、经济现象,不会从众,不会做吃瓜不讨好的事儿,更进一步能识别社会趋势,识别机会和爆发点。

4.参与尽量多的社会活动和人际互动。例如积极参与各种课内外儿童集体活动,鼓励娃承担组织工作。社会行为的根本目的,是从狭义的,人与人直接互动的角度读懂人性,从而理解社会。

在这些复杂,心理状况微妙的活动中,娃还锻炼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5.了解经济世界和培养财商,最晚10岁应该有自己的财产管理,18岁应该有自己的财产管理体系,22岁前要对税法、保险、理财投资、养老等等有一定概念甚至最好有过实践。

说了5点,真是对不起呢!除了1)体育,没有一项可以拍照发朋友圈装逼,没有一项可以直接到XXX少儿培训报名。

但可惜这些才是对一个人的整体人生有实在用处的“综合素质”。

看来“综合素质”,目前还真是一个奢侈的追求。只能有待家长自我眼界,素质的双重提高,和对娃成长更多的亲身参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