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婕妤和昭仪哪个地位更高?

 横渡大海的航船 2016-12-28

婕妤和昭仪哪个地位更高?

发布时间:2015-01-29 13:31 | 日记本:《百科》

婕妤和昭仪哪个地位更高?

各个部门时代的地位不一样,大体说来昭仪地位高于婕妤。

西汉:经几朝皇帝修订,后宫名号有十四等级:昭仪、婕妤、?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宫、顺常、无消。

东汉:简化了好多,只有四级: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三国魏:想来曹丕以文化人自居很喜欢为后宫找些美丽的词字命名,比如他的宠妃“薛夜来”这样别致优雅的名字,别人是起不出来的。妃嫔名号十二级:贵嫔、夫人、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

晋:开始复古,沿用《周礼》体制,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允华;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贵嫔、贵妃、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齐:贵妃、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仪、淑媛、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其下还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与陈相同:贵妃、贵嫔、贵姬为三夫人;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为九嫔;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为五职;其下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北魏:左昭仪、右昭仪、三夫人、三嫔、六嫔、世妇、御女若干,没有记载具体名号。

隋朝:独孤皇后死后才制定后宫名号体制,贵妃、淑妃、德妃为三夫人;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为九嫔;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为世妇;宝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称女御。

唐朝:贵妃、淑妃、贤妃(有时有德妃、惠妃)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可见武则天原来的“才人”等级和后来为了从“昭仪”的位置上再进一步,非要创造一个“宸妃”列在众“夫人”之上的别有用心和为何大臣们要极力反对了)

宋朝:没有一定的体系,多个皇帝自由调整,特别是宋徽宗,创造了许多古怪的称号。一般的情况下初入宫称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递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仪、昭容、修媛、修仪、修容、充媛、充仪、充容、婉媛、婉仪、婉容、顺容、贵仪等等不一;皇后以下等级是妃:贵妃、贤妃、德妃、淑妃、宸妃,一个名号一个人,没有多出来的“妃”( 宋高宗的母亲是贤妃,就是后宫第三位,仅次于皇后和贵妃)。

辽: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没有级别,以下无名号。

金:贵妃、贤妃、德妃为三夫人,以下与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学汉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后外一律称“妃”,没有名号等级,就是氏族+妃。

明朝:跟随元朝风气,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号也只有“妃”一种,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贵妃、淑妃、贤妃、德妃、恭妃、宸妃、庄妃、裕妃等等,贵妃等级最高,淑妃、贤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个“妃”,没有明确的等级高低。

清朝: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各一人;以下妃、嫔、贵人若干,没有固定人数;以下还有常在、答应,但不列入正式名号。

婕妤和昭仪分别是什么?

汉制,皇帝的配偶分为“后”、“妃”、“嫔”三等。皇后,又称为“君”,如“霍成君”、“许平君”、“王政君”等等,是皇帝的嫡配、六宫之主。“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是群妃之首。其下设有“昭容”、“夫人”等等。“婕妤”,是众嫔之首,其下设有“才人”、“美人”等等。这样说起来,“昭仪”实比“婕妤”整整高出了一个等级。“昭仪”、“昭容”当中,获得封号者,还可以称为某某“妃”,如“贤妃”、“淑妃”等等。而“婕妤”、“才人”、“美人”之辈,是绝对不能自称为“妃”的。这也是宫禁等级森严的一个表现。

历史上的“班婕妤”和“赵昭仪”,都是汉成帝刘骜的妃嫔。班婕妤文才超众,但不得宠,遂作《团扇诗》,以哀其遇。赵昭仪,名“合德”,系著名美女赵飞燕的同胞妹妹。永始元年,成帝立飞燕为皇后,继而纳合德为昭仪。合德之宠,甚至超过其姊飞燕。绥和二年,成帝以壮年猝死于合德宫中,中外咸归罪于赵昭仪。昭仪自尽,飞燕亦被罢黜。班婕妤反因不得宠,而得到了善终。是为历史上之“班婕妤”和“赵昭仪”的大体事迹。

“君”、“妃”之称,虽迟至汉代才成为定制,但这两个称谓的形成,却实与上古时代的“陪媵”制度密不可分。上古时代,天子诸侯娶妇、嫁女,常有两姐妹合嫁一个男人的情形。在通常情况下,都是长姐为“嫡”,幼妹为“媵”。两姐妹并提,就可以用“君”、“妃”相称了。如尧之二女嫁给舜帝,娥皇女英就分别被称为“湘君”、“湘妃”。上面提到的汉成帝娶飞燕为皇后,纳合德为昭仪,也是这种“陪媵”制度的反映。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中唱道:“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驾着你的马车,赶着你的羊群,带着你的妹妹来。”则是这一古老的婚姻制度,于现今少数民族风俗当中的遗存。这里的姑娘和她的妹妹,实际上也是“嫡”与“媵”、“君”与“妃”的关系。后来,“嫡”与“媵”,还有“臣妾”(即女奴),才分别演变为“后”、“妃”、“嫔”三个等级。

曹雪芹作《红楼梦》,给笔下的人物取“诗号”定名、定性,显然是深受了舜帝之娶二女的历史典故的影响。宝玉自号“绛洞花主”(原作“绛洞花王”),作者又“封”宝钗为“蘅芜君”,“封”黛玉为“潇湘妃子”,还说宝钗和黛玉“俨似同胞共出”(第58回),这就不能不使人想到,作者实是在借古代的“陪媵”制度和“君”、“妃”之称以作比喻了。宝钗、黛玉就是宝玉的娥皇女英。钗黛的“兼美”与“合一”,方是作者所希求的最最完美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