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总结:读了122本书,挣了50万年薪,写了40万字

 智汇百川 2016-12-28

2016总结:读了122本书,挣了50万年薪,写了40万字

2016年1月1日,当我发出发出第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到我能坚持这么久,会一直写到现在。

我数了数今年在头条号上发过的所有文章,数量达140篇之多,约40万字。这个成绩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这样算下来,我差不多平均两天多点写一篇文章,每篇文章平均约2800字左右,这还不包括我有两次加起来长达1个月的懒癌爆发期,一字未写的丢人记录。

如此说来,在写作方面,我今年完全算得上是“高产”了。40万字,妥妥是两本书的份量了。

顺便说一句,这都是在不耽误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业余完成的。

既然写了这么多,坚持了这么久,我就干脆再写份年终总结吧!按照每天一篇的进度,我这份年终总结将从2016年一直跨越到2017年去。

因此,这个系列的总结文章,也将变成我2017年的开年新篇章。

如此甚好!

这将使得我在总结的过程中,更能体会文字的那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灵动与生气。

也许,这也将帮助我在2017年,会努力向2016年看起,乃至尝试超越,说不定在新的一年,能捣鼓出40万乃至80万字来。


今天是第一篇总结,我将主要对我于2016年阅读过的书籍以及我关于写作心得方面的文章内容进行总结。

《二十三本可能改变你人生的整理书》,这篇文章是我在我读过的众多书籍中,特意挑选出来的二十三本与整理有关的书。之前我曾经发过这个书单的1.0版,但这次的2.0版,我不仅补充了一部分内容,而且还为大家添加了书的封面,这样看起来就更直观一些。为了整理这份书单,我在2℃的房间里坐了四个小时,直接被冻成了狗!出得房间,已是清泉两股,喷嚏连天。

《十四本值得你收藏随查随用的笔记书》,这篇文章与上篇文章类似,是我在我读过的众多的书籍中,特意挑选出来的十四本与做笔记有关的书。可以说,十四本书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其中我特别欣赏的一本书,名字叫《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这个作者的厉害之处,是将记笔记的方法挖掘得非常纵深,以我们偶尔记上几笔的人的眼光来看,这家伙不仅仅是专,而是将笔记学发展的有点“变态”。但看完整本书后,你可能不得不承认一件事:相较于作者,我们大多数人,真的不算是会记笔记。

《值得职场白领和管理人员长置案头的十本经典管理书》,我的观点,职场白领和管理人员,应该还是看看经典的管理书籍。虽然现在各种管理的“新名词”和“新理论”层出不穷,但大多都昙花一现,徒有虚名,很快便被更新的名词和所谓的“理论”取代。虽然我认为,这些“新名词”和“新理论”需要去接受,但支撑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其实还是那么几本书。因此,我按照现代企业发展和管理理论流行的脉络,梳理和整理出来了我认为值得职场白领和管理人员长置案头的十本经典管理书,希望这一家之言,多少能给希望长足进步的您提供多一份参考。

《十本值得你收藏一看再看的职场书》,我对纯职场书的态度,向来都是:读读拉倒!原因是,我觉得职场书大多大同小异,所提供的新鲜内容和资讯,不足20%,而且大多都是可以速学的,没有久存的价值。但话说的太满,往往就会有问题。实际上,很多书,并非专为职场而写,但却值得职场人读。因此,我从自己的阅读过的近百本书中,精选了十本我认为值得放在书架上,一读再读的职场书,推荐给大家。

《匠人精神:一流人才的育成之道》,这篇文章是我阅读日本国宝级匠人秋山利辉的著作《匠人精神》之后,应一家阅读APP之邀,写的书评。秋山利辉通过列举“秋山木工”的“匠人须知30条”,阐释了其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书中秋山先生通过讲述自己从进入木工行业,努力自我培养,直到成长为一名行业领袖的人生历程,表达了“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若想实现真正的自我,社会若想恢复凝聚力,重拾失落的‘匠人精神’”的必要性。他认为在这个全新的21世纪,社会不只是需要“会做事”的人才,而是需要“会好好做事”的一流的人才。这本书不仅对经营事业的企业家、培养人才的管理者有所启发,对现代社会中每一个想实现真正自我的个体也会有所启发。

《说对话,吵好架:职场吵架技巧指南》,这篇文章是我为《争辩力》一书写的书评,发表在3月22日《新华日报》的读书版上。在职场上,不碰撞、不吵架就想把工作做好,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讲,吵架其实就是工作的一部分,因此,面对分歧,该争就争,当讲就讲,不必为难。所谓说对话,吵好架,做好事,才是真正会做工作的人。但吵架不能蛮吵,不能弄到伤心又伤肝,这就需要吵架的技巧。怎么吵呢?书中提供了50个争辩技巧,这些技巧几乎涵盖了我们在争论中可能遇到的各个方面,非常值得我们一学。

《不靠权力影响的领导力才是真正的领导力》,这篇文章是为我为《横向领导力》写的书评,后来发表在杂志《商界评论》上。绝对权力不是能力。任何人在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都能做成事情;往往在没有权力,或者授予极小权力,也就是微权力,或者非权力影响的情况下,能影响别人,组织别人做事,并且能做好,做的出色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也才是持久的能力。

《失败和成功,其实都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个样子》,这篇文章是我读了陈文茜编的《我相信失败》后,写的读后感。这是一本访谈录,是陈文茜对蔡康永、蒋勋、潘石屹、林怀民、蒋勋、罗大佑、阿信、许芳宜等海内外成功人士的访谈录,但与他们的成功矛盾的是,书名却取了“我相信失败”,这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好奇。我想也许可能是大多数的被访谈者会过分强调奋斗过程总的努力,但却往往会忽略,或者不会讲起,在成功之后的辛苦,乃至,很多人看不到决绝选择之后的失败,乃至陨落,的原因吧,陈文茜才会取这样一个“矛盾”的书名。

《怎样选书和读书》,这篇文章是我对于自己20年读书和选书心得的总结,也是我在网上被转载最多、流传最广的文章之一。我认为,要读书,必先选书。可以说,一个人读什么书,首先来自他的选书。在我看来,读书本身并不见得是个什么优点,它跟玩游戏、抽烟、喝酒之类的爱好,没啥两样。一个爱读书的人,也未必就是文化人,或者品德高尚的人。关键,还是看他(她)读什么书。书的内容和品味,才真正反映了这个人的水平。

《快速高效阅读的方法》很多朋友知道我差不多一天读一本书之后,在后台留言,要我谈谈高效阅读的技巧和方法,这篇文章就是应读者之邀写的。在这篇文章中,我分四个方面,也就是高效阅读的基础、高效阅读中如何记住内容、高效阅读重在理解而非速度、高效阅读时应该怎样选书四个方面谈了我的看法。

《快速高效写作的方法》,这篇文章是很多读者知道我每周写2万字左右的文章后,要我谈谈是如何快速写作的。我梳理了一下自己肤浅的写作心得后,做了一点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从8个方面谈了我的我的快速写作心得,虽然算不上高明,但却确实是用心之作。

《带人也带心》,《带人的技术》一书的读后感。作者认为,带人的关键是行为,而不是心,你没有办法改变别人的态度和个性,但你可以改变他的行为。好的管理者,就应该这样,不能仅仅只懂得技巧,还应该要让自己的行为和方式符合逻辑和科学。

《《做事的常识》:一本值得职场人长置案头的书》,不用我介绍,大家也知道我读的是哪本书。这是一本我19年前最想看到的书。那时候,我刚入职场,最缺乏的,就是做事的常识。可是,那个年代,中国虽不至于缺乏书籍,但却绝对缺乏这样能坦陈直白,摊开掌心,教你手把手怎样做事的书。当然,也有人读后留言,认为这本书中的干货还没有我写的文章中多,那可就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放手是上司对下属的最大奖赏》《交办的技术》一书读后感。在职场上,上司对下属最难说出的两个字是什么?答案是:放心。是的,放心是最难的。要放心,必放手,而放手,恰是上司最难做到的,这里牵扯到的不仅仅是放权的问题,而是放开手之后,你回馈不了上司的放心怎么办?你将一个上司本来可以简单搞掂的事情搞砸怎么办?你拖累同事的进度怎么办……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本书中。

《说是生与死,又岂止生死这么简单》,日本传奇创业者板仓雄一郎的传奇成功与失败故事。有些事,即使经历过,也不代表就理解了。虽然板仓在这本书中说的是企业的生于死,其实,在这本书里描述的那些些故事的后面,我们所看到的,又岂止是生与死这些简单的事?

《我们怎样才能成为那个我们想成为的人》,这是我读完《自律力》后写的一篇评论,《自律力》是我今年读到的第一本想打十星的书(五星严重不够打)!内容实在是太精彩了,是本典型地一遍读不过瘾,至少读两遍以上,值得一直放在书架上,过段时间翻翻的那类书。

《学而能习,用之有效》,《学会学习》的书评。学习这种东西,其实不仅仅是技巧这么简单,在每次摄取新知识和练习新技能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心得、技巧、理解度、应用度、心态、方法等等的影响,因此也就很容易出现差异。从这个角度讲,我比较认同斋藤孝的提法,我们应该努力尝试去学会自己独特的学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取舍,知道怎样调整自己,从而让自己与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契合度提高,从而来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能,减少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做过多的无用功。

《简而不陋,要言不烦:一本很棒的商业模式知识普及读本》,《商业模式全史》书评。虽然读完全书之后,也觉得作者可能没有将商业模式讲全。但至少,作者还是将商业模式的发展史基本勾勒了出来。如果不做学术研究,或者做商业模式的深度解读,仅仅从普及和了解的角度讲,我觉得这本书其实足够了。

《《演讲的基本》:不仅教会我们怎样说话,还教给我们怎样学习》,《演讲的基本》书评。一本出了18版,畅销80多年,170所高校指定的教材,而且内容跟你息息相关,看见这样的书,你不用思考,可以直接掏钱买下来,可以放在书架上命名为“经典”的格子里

《《What if》:一本闲得蛋疼却又非常有趣、有料的好书》,《what if》书评。我儿子4岁了,常常问我一些古怪的问题,比如在海底捅个窟窿,海水多久漏完之类。问题是,这么无聊的问题,我怎么会知道答案?可是,我不给出答案,儿子就很鄙视我。后来我实在是给他鄙视的不行,就上网去找答案,居然真找到一本专门回答这类蛋疼问题的书。这本闲得蛋疼问答集的作者叫兰道尔·门罗,原来他曾在NASA工作,制造过机器人。后来,他在2006年成为了全职的网络漫画家,创立了xkcd科普漫画网站,我儿子问倒我的很多匪夷所思的问题,大多都包含在他在xkcd上回答的问题中。

《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可能就在那个厚厚的柱子后面》,《内在革命》读后感。在这本书中,作者讲到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一段故事,对我启发很大。哈利·波特在九号站台和十号站台之间找不到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但其实,它一直就在那里,一头撞过去,就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可能也类似,我们也常常不知道放弃了自己擅长的事情之后,下面的旅程将怎样继续。但其实,你可能不需要顾虑那么多,只要一头撞过去,奇妙的列车,奇妙的旅程,可能就在厚厚的柱子后面等着你。

2016年我读过的书,远不止这些,总量应该在一百多本,一度,我的书房书架上全部堆满之后,大量的书仍然没有地方放,不得不侵占了客厅的一角。后来,我在老婆的唠叨与督促下,忍痛割爱,做了大量的清理工作,将数百本书打包送人,方才解决了家中的书灾之患。

实际上过去我每年也读差不多这个量的书,但因为懒,只是在书上写写划划拉倒,所以留下的关于读书的文章并不多。直到今年开始写微信公众号,才勉为其难在读过之后,写了部分书评和读后感,以便凑够我有段时间争取每天更新一篇的频率。

而我在2015年偶然应邀写了《沟通的艺术》的书评,叫《沟通是不可复制的,但却可以学习》,在豆瓣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后面的有用点击达到800多次,因此很多出版社赠书约评,逼得我一度每天得读两本书,多的时候,我一天写两篇评论,后来实在不堪重负,便干脆拒绝了书评邀约,不再写评论,也因此,我在四月份之后,写书评的内容急剧减少。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得感谢那些读书的日子,如果不是出版社约评,又有今日头条方便发布,我是很难写出这么多的书评文章的。

今天回顾的这些与读写有关的文章,在我这一年的写作量里,占比其实很小。虽然我也认为很多评论并没有多少值得收藏的价值,但却是我真正真真实实阅读后留下的痕迹,对于感兴趣的朋友,也多多少少会有一点参考的价值,故做成索引样,留存至此,也当做我阅读消化后,用心留给朋友们的一点礼物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