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正常淋巴结的超声表现(转载)

 荭卿芥 2016-12-28
楼主gabrielhai1 2008-10-02 18:02:27 正常淋巴结短径约在2-5mm,其超声形态学结构类似肾脏,呈“靶样”结构,其声像图表现如下:①淋巴结的外形呈长条形或卵圆形。正常的下颌下淋巴结及腮腺淋巴结趋向于呈圆形。②淋巴结包膜呈中高回声,位于淋巴门的一侧凹陷,对侧膨凸。③淋巴结边缘的低回声为皮质,皮质主要为实质性组织,组织学证实是由淋巴小结所构成,只有很少的淋巴窦,这种组织学上的均匀性可以解释淋巴结皮质呈低回声。皮质大部分呈向心性宽阔型,小部分呈狭窄型(当皮质最宽部位的厚度小于淋巴结中央高回声结构厚度的一半时,可归类为狭窄型皮质)。④淋巴结中央可见一条索状高回声,与周围软组织相连。这一高回声结构的显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有关,90%最大横径大于5 mm的淋巴结可见这一回声结构。对于这一索状高回声产生的组织学基础,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认为是产生于淋巴结中央的脂肪组织,这与乳腺X线片上淋巴结中央显示为透亮区相一致。然而90年代的研究认为这一条索状高回声产生于髓质的最深部,是由髓窦、结缔组织、脂肪及出入淋巴门的动静脉所形成。正常情况下,这一回声结构以髓窦为主,因为每个窦内有丰富的液体,与髓索构成了众多的声学界面。血管也提供了声学界面。而脂肪虽然可以使这一条索状高回声更加明显,但并不是产生这一回声所必须的。⑤淋巴结的血管结构正常情况下无法显示,但当淋巴结有病理改变,血供增加,血管扩张后,则可显示为管道结构。
关于淋巴结中央这一高回声结构的称谓,这里些作一特别说明。国外文献对其的称谓是动态变化的:“echogenic center (1988) ”、“central echogenic line(1990)”、“hyperechoic central band(1992)”、“linear echogenic hilus(1993)”、“echoic central hilum(1994)”、“echogenic hilum(1997)”,在这其后的文献对其的称谓基本固定为“echogenic hilum”或“echogenic hilus”。与组织学相对照,“echogenic hilum”或“echogenic hilus”事实上包含了淋巴结的髓质及与之相延续的淋巴门产生的回声反射。而目前国内文献普遍称这一高回声结构为“髓质回声”或“高回声髓质”,这个称谓和组织学是相对应的,也没有不科学的地方,但却会许多国内超声工作者阅读国外文献或对外交流的不便甚至困难,尤其在没有系统了解“echogenic hilum”或“echogenic hilus”的涵义时。鉴于此,对于淋巴结中央这一高回声结构,本书采用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称谓“echogenic hilum”或“echogenic hilus”,并译为“淋巴门回声”。也希望今后国内文献能统一使用这一国际认同的称谓,以利于国内外交流。
淋巴门回声随淋巴结部位及年龄的不同,其大小是有所变化的。腋下和腹股沟处的淋巴门有丰富的淋巴窦脂肪,老年期除了淋巴门有脂肪出现外,淋巴小结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甚至消失,故腋下、腹股沟处和老年期淋巴结的淋巴门比较明显。正常情况下,淋巴门表现为宽阔型和狭窄型(在纵切面上当淋巴门表现为椭圆形时,可归类为宽阔型;当淋巴门表现为扁平裂缝状时可归类为狭窄型)。脂肪弥漫性浸润可致淋巴门高回声消失。
有意思的是国外有学者指出,要阐述正常**的“正常”淋巴结的结构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几乎不可能找到没有经过反应性改变的淋巴结。
淋巴结彩色血流显像(CFM):正常淋巴结由一支或二支淋巴门动脉供血,平均管径0.14mm,其在淋巴门分支出微动脉,通过淋巴结髓质并在其内分支。通过小梁到达皮质的微动脉较少。一些分支最后到达包膜下皮质的毛细动脉弓。偶尔有动脉穿过包膜。静脉血流始于副皮质区的后微动脉,这些微静脉组成较大的微静脉,向心性汇入淋巴门的静脉主干,管径平均为0.14mm。动脉和静脉通常相互平行。
彩色多普勒超声上正常淋巴结动脉血管显示为门部纵行的、对称放射状分布的结构,而不显示边缘血管。这和淋巴结的上述血供结构是对应的。淋巴门动脉多为一支,偶可见二支。多普勒超声显示血管内血流信号不仅与流速有关,还与管径有关,因而可以显示淋巴门血管或是淋巴门血管的第一级分支。淋巴结静脉的显示率要低于动脉,这与其流速较低有关。在正常淋巴结,多普勒超声一般无法非常清楚地显示淋巴结血管的空间分布,但当淋巴结发生炎症,其血管扩张则血管结构就易被多普勒超声显示。由于炎性淋巴结血管的空间结构并没被破坏而与正常淋巴结相似。
60%-80%的正常淋巴结在能量多普勒上可显示血管。血流信号显示率与淋巴结的大小密切相关。在颈部,90%最大横径大于5mm的淋巴结可见血流信号。52%的腮腺淋巴结、60%的颈后三角淋巴结表现为无血供,可能与这两个区域的淋巴结较小有关。而颏下和下颌下区的正常淋巴结血供较其他区域明显丰富。男女在血管的模式和血供的程度上没有差别。但是老年人淋巴结血流信号的显示率明显高,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血管硬度较高不易受压迫有关。
目前普遍认为淋巴结血流速度测量的临床意义不大。当淋巴结尺寸增大时,淋巴结的血流速度也增快(P<0.05)。淋巴结血流的pi、ri值在淋巴结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其虽随淋巴结尺寸的增大而下降,但其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淋巴结的P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