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备势”的进阶练法

 聽雨軒sjh 2016-12-29

115式大架中的“预备势”,给拳架预备什么啊?不能稀里糊涂、没有拳意的两脚站立,而是给拳架预备心静体松的状态和立身中正的架势,是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的“预备势”。

我师爷李雅轩先生在《杨氏太极拳诠真》书中对115式大架的“预备势”是这样说的:“动作:假定由面向正南方立正势起,右脚往右移开半步,宽与肩等。注意:立身务须中正安舒,全身放松,不稍拘滞。心神稳静,杂念摒除。使全身内外各部各得其位,使神经命脉气血流行的动荡归于自然。如此稍待,俟心神稳静下来,而后出动。” 

雅轩公还在《太极拳练习谈》文中说:“练太极拳的功夫,在预备势时,就一定要使身心稳静下来,真稳静下来之后再行出动。尤须注意的,是在动的时候,更要保持其稳静,不要将稳静的情形分散了,这更是最重要的一回事。切记切记。”以上所述有两个术语较为重要,那就是“中正安舒”和“身心稳静”。



作者拳照


传统太极拳的练习过程,是一层功夫一层理。在此讲解115式大架中“预备势”的练法与要领,相对初学练习来说,算是进阶练法。何谓进阶练法?就是比初学阶段练得更为细致了,练拳层次和功效也跟着相应提高。细致之处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前没练到要放松的部位,进阶练法增加了新的放松部位,谓之越练越松越多。二是以前所练松开的部位没那么细的,进阶练法拓宽深入了,谓之越练越松越细。三是以前全身上下、内外的协调要求没有那么严,整合能力没有那么强,进阶练法本着“减去一分拙力而增加一分内功”和“以腰胯带动四肢”,所以进阶练法就得对协调要求严一点,得加强整合能力。


“预备势”的进阶练法如下所述:


一、在初始的自然站立步,以左半身为实、右半身为虚的松腰塌胯松沉到脚底的同时带动右脚跟提起离地,可以看作是高架小步的丁字桩,所以左实腿要有打桩入地和脚下生根的感觉。


二、顺着沉提势的松开右腿腹股沟,以松腰松胯带动右脚横开小半步的脚尖轻轻点地。注意的是:不宜在左实脚不够稳时就横开右腿的脚尖点地。张肇平与杜飞虎合著的《论太极拳》一书中有个真实故事是这样说:“抗战初期,曼师(指杨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先生——笔者注)主湖南国术馆事,曾与杜心五大师往还,甚仰杜大师功力,欲拜为师,曼师于表演一套太极拳后,杜大师说:‘看你刚才表演拳架,自始至终,都是一足着地,不必再跟我浪费时间了。所谓一足着地,就是不失重心,不失重心,就是时时能够中定 ……’”。殊不知这个一足着地,真与中定拳势和虚实转换有很大关系。所以说,打拳要注意实脚够实时才能动虚脚进步、退步或横步。




三、接着松开踝关节的脚掌、脚跟落地,接着松腰、开胯、圆裆的平衡两脚重心,膝微屈,站成无极桩的架势。注意的是:在调整两脚重心同等时,不是单靠髋关节带动两腿往右横摆,而是要以松腰、开胯、圆裆的带动调整两脚重心,重在恰到好处的开胯圆裆。


 四、稳静站立大约三十几秒钟,利用这个时间调整身法,这个过程简称为“调身”。何谓稳静? 内含“身稳”与“心静”两个意思,就是当动者不多动,不当动者不妄动,自然安舒。“身稳”是立身中正松沉于脚底,具体操作是松肩垂手、含胸拔背、虚领顶劲、松腰塌胯、尾闾下坠、松膝舒踝,身势沉顶对拔,立身中正又安舒自然的站稳生根。“预备势”里面的“调身”,对行拳走架带来好处,比如松肩垂手到位了,就可以在接下去的打拳中避免犯上“胳膊拎着手”的拳病,虽然不一定能在整套拳架中完全避免犯上这个拳病,但起码能明显减少有这个拳病的动作。




五、调好身了,接着就是是“调心”,就是力求头脑切底排除杂念。心静是体松的前提,“调身”时也要心静的状态,然而初静毕竟没够细。如果把配合调身的心静看作是“前期热身”,那么,上承调身的调心,就是细化提高心静的层次了。中正安舒又沉稳的架势才有利于提高心静的层次,倘若姿势尚有别扭处而不够自然,那么,说真静是假。调心的 “心静”不是睡眠状态的静,而是心静中有准备行拳走架的拳意。老练家说:“预备势”外有立身中正,内有安舒和聚精会神。从某种角度上说,心静是手段,目的是聚精会神。


六、调好心了,接着“调息”,使呼吸更自然一点,呼吸缓慢细长一点。如能自然的转为腹式逆呼吸会更好。但不宜用勉强的腹式逆呼吸,如果呼吸配合不当,会使拳势内外失调,滋生弊端,带来不好的相反作用。我师爷雅轩公(杨氏太极拳名家李椿年先生)对此指出:“我不主张配合呼吸,而是主张自然呼吸。练拳自然了,呼吸会去配合上。切记。配合上了,一定会很自然了。若专在配合上注意,反而配合不好,且往往练出病来。太极拳是气功,不错,但讲的是顺气、养气、自然之气。不是讲的怒气、憋气、滞气、不自然之气。如一碗水,泼在地上,它自然的会往低处流去。不要有主张地想水要往哪里流。太极拳是气功,更是自然之功。如有主张地叫水往哪里流,那就成了太不自然了。”


视练习“预备势”的熟练程度不同,较为到位的调身、调心、调息,大约需要30至90秒钟。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说得实在,“预备势”练好了,接下去一举手一投足的姿势动作,就会更为自然,更有拳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