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昭王时代的将相铁三角——魏冉、司马错、白起的征战之路(一)

 秦岭海狼 2016-12-29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也有人说是“君子之泽,三世而斩”。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会让秦昭王很头痛。

自从秦穆公称霸西戎之后,秦国渣了好几代。秦献公迁都栎阳搞新政,拉开了秦国东出的序幕。而后世公认他的儿子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的那位,才是秦国帝业真正的奠基者。从秦孝公开始算,秦昭王是第四代。从秦献公开始算,秦昭王恰好是第五代。上一代的秦武王只即位短短四年就死了,19岁的秦昭王不得不面对商鞅变法以来最大的内忧外患。不管以何种角度看,他都要面临祖先恩泽罩不住的厄运。

可是,谁也没料到,秦昭王在位长达五十六年,居然比前三代在位时间总和还多一年。更厉害的是,真正让秦一统天下成为不可逆转之时代潮流的,正是他和他的臣子们。

秦昭王元年至十一年有胜有败,大起大落,一度被齐魏韩联军打得割地求和。而秦昭王十二年至四十七年堪称秦国有史以来扩张最迅猛、战争最频繁的时期。特别是秦昭王十二年至三十年,岁岁征伐,罕有败绩,几乎每战必得。

为秦国彻底奠定战略优势格局的人,是秦昭王曾经最倚重的一相两将——相邦魏冉与白起、司马错两位将军。这个铁三角组合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时代的节奏,大立前的大破阶段已经猛然来袭。我们还是先从秦国那场罕见的大败慢慢讲起——

第一章 时代序曲

1.秦国耻辱之战:三国攻秦入函谷,昭王割地求和

秦昭王九年某月某日,函谷关前战旗猎猎,齐韩魏三国大军压境。据《史记·六国年表》载:“(魏)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河、渭绝一日。”联军主将乃是以养士三千闻名于诸侯的齐国贤公子——薛公。他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是孟尝君。

孟尝君发起这次合纵攻秦行动,直接目标是为了向秦昭王报仇。事情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三年前,秦昭王主动向齐国抛出了橄榄枝。当时的天下形势,秦齐双雄比肩而立,完成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稳居第三,楚虽大但已经走向衰弱,魏韩在秦齐之间摇摆不定,燕国致力于从战乱的废墟上复苏。为了争取主动,秦国最初打算利用楚系外戚的娘家关系,联楚制齐。但楚太子杀秦大夫一案促使秦昭王君臣放弃了这个方针,转而与齐合作,以便对付楚国。

秦昭王六年,泾阳君入齐做人质这件事,就是秦国主动向齐国申请结盟的信号。与此同时,秦国听闻孟尝君薛文素有贤名,便聘请他入秦为相。

赵武灵王想独吞中山国,齐国因此与赵国关系不佳,正需要秦国这个强援。齐湣王与孟尝君都欣然同意。尽管苏秦曾经警告孟尝君不要去“虎狼秦国”冒险,但他最后还是去了。根据出土文物“八年相邦薛君(即孟尝君)漆豆”显示,孟尝君在秦昭王八年西入咸阳。他在秦国做的是比丞相更高一级的相邦①。主持军国大计的丞相魏冉,为了实现秦齐合作的战略意图,不惜为他保留这个要职。

谁知好景不长,有人向秦昭王进言道:

“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史记·孟尝君列传》)

秦昭王听了这话,居然马上翻脸,“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凭借门客的鸡鸣狗盗之能,才狼狈地逃出函谷关。他一回到齐国,就发动合纵联军攻秦。

不得不说,孟尝君抓的时机很好。

此前秦想通过联合齐来制衡赵与楚,以便集中力量攻楚。结果与楚接下死仇后,齐又突然翻脸,秦顿时失去了强援,韩魏也趁机倒向齐。尽管山东列国第一次合纵被秦惠文王君臣击败,但任何强国单独面对诸侯围攻都很吃力。况且,秦与齐一直旗鼓相当,胜负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拉到更多的外援。齐国有韩魏做前驱,占据了上风。

更重要的是,秦国主力部队恰好在这一年南征楚国,函谷关方向的守备力量较为空虚。

据《楚世家》载,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大将唐昧。二十九年,秦斩首楚军二万,杀将军景缺。楚怀王赶紧把太子派到齐国做人质拉外援。但与此同时,秦国也聘孟尝君为相。齐没帮楚。于是第二年,秦派又派庶长奂攻取楚国八城。楚怀王被秦昭王骗到武关谈判主要是因为形势太紧急。他数年前曾与秦会盟,所以戒心不足。

楚怀王被扣留后,楚国群臣把太子从齐国接回,楚顷襄王由此即位。秦昭王想以怀王为人质换土地,遭到楚国君臣拒绝。于是他又派大军从武关攻楚,斩首五万,取析②十五城而去。

就在同年,孟尝君带着三国联军杀到函谷关。虽然史书没有明确的交战时间记录,但他很可能是趁着秦军主力南下的时机进击函谷关的。

从技战术特点来说,齐韩魏三国军队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

齐军主要是以“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③为特色的轻装部队,单兵战斗技能闻名列国,时人称之为“齐技击”。虽然防护力一般,但机动性与攻击力很强。

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④,韩卒“被坚甲,蹠劲弩,带利剑”⑤,两国军队都是追求坚甲利兵的重装步兵。虽然机动力一般,但防护力与攻击力比较出色。

根据秦兵马俑反映的细节,秦军的七种铠甲都是短小合体的“短型甲”,便于发挥灵活的战术动作,但防护力不如韩魏重甲。秦军的武器配备也充分体现了进攻型部队的特色。论攻击力,秦军在列国排第一。其机动力大大高于韩魏军,与齐军的行军速度可能持平,但更善于长途远征。

总之,齐韩魏三军优势互补,只要内部团结、指挥得当,就很难正面击败。

合纵联军在修鱼之战惨败主要是因为各怀鬼胎,才被秦将樗里疾趁机大破其中的韩赵两军,导致全线溃败。可这一次,三国军队在孟尝君的统一指挥下,没有给秦军留下破绽。

齐韩魏的主攻方向是函谷关,动用的兵力规模不明,但参战人数应该非常多。战国七雄都执行普遍征兵制,在重大会战中甚至会投入二十万之众⑥。齐韩魏三国只需各出十万兵马,就能轻松集结三十万锐师。而秦国唯有把分散在全国各郡县的守军集结起来才能达到同等规模。但是,秦军主力部队此时正在南征楚地,留守关中的常备军数量远低于合纵联军。尽管没有具体数字,孟尝君一方无疑拥有绝对优势。

我们不妨畅想一下当年函谷关下那场震动山河的激战——

素来轻视韩魏的秦军开出函谷关与联军先头部队交锋,想挫败敌人的锐气。然而,韩军蹶张士用天下做工最好的强弓劲弩进行猛烈的射击,他们“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密密麻麻的箭矢居然飞到了六百步之外⑦。连绵不绝的箭雨令秦人引以为傲的战车兵迟迟无法正面突破联军防线,秦骑兵试图进攻联军的侧翼,也未能得手。

正当秦军车骑部队的攻势变得有气无力时,韩军蹶张士向两侧闪开,手持长戈大戟的魏武卒方阵踏着整齐地步伐挺进,韩军剑盾武士紧随其后,秦军也派出步兵甲士与之厮杀。就在三军混战得你死我活时,快速灵动的齐技击已经悄悄迂回到秦军阵型的侧翼,突然发起攻击……

脑补到此结束,但这一仗,秦军的确打得很艰苦。兵力不足又被乘虚而入,一开局就非常被动。《史记·六国年表》称“河、渭绝一日”,算是一个旁证。如果结合地图来看,这是个很微妙的信息。

合纵联军驻扎函谷关前,曾向西周借兵食。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市北,北临黄河。但渭水在秦国腹地,大约在后来的潼关⑧一带汇入黄河。此地距离函谷关有差不多两百里。也就是说,战况激烈到能让黄河与渭水同时断绝一天的地点,不可能是函谷关,更可能是潼关一带。此处与河东地隔河相望,后者此时还在秦国手中。《战国策·秦策四》中有一篇直接命名为“三国攻秦入函谷”。可见孟尝君的多国部队突破了函谷关,深入秦境。两军应该在潼关附近又展开了激战,从而导致“河、渭绝一日”的效果。

这场恶战从秦昭王九年开始持续了整整三年,具体经过失载。唯一明确的是,哪怕秦军主力部队从对楚前线回师救援,依然无法击退来势汹汹的齐韩魏联军。

到了秦昭王十一年,赵、宋、中山等国还一度加入合纵攻秦,好在他们到了盐氏⑨就一哄而散,没有继续帮齐韩魏联军。赵国还趁势发动了灭中山之战⑩。但秦国孤立无援,败象已露。仗打到第三年时,终于顶不住了。

心急如焚的秦昭王萌生了割河东地求和的念头。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丞相楼缓。楼缓认为:割让河东是大出血,结束战争对秦国有大利,但事关重大,应该征求王族重臣公子池的意见。于是秦昭王又把割让河东给韩魏的想法告诉了公子池。

公子池的回答颇有意思——“讲亦悔,不讲亦悔。”秦昭王问缘故,公子池解释说:割让河东讲和,三国退兵后,大王会觉得割让城池很可惜;如果不割地求和,联军全部突入函谷,咸阳处境危险,到那时大王又会为因小失大而感到后悔。

听完这番话,秦昭王决定两害相权取其轻,派公子池与齐魏韩联军谈判?。

秦国最终把河东部分地盘割让给韩魏两国?。韩魏多年来被秦国压着打,难得扬眉吐气一回,收到割地后高高兴兴地撤军了。害怕齐韩魏联军借兵讨粮的西周君,也派特使韩庆游说孟尝君不要让韩魏趁攻秦之机坐大。孟尝君觉得有道理,于是委托韩庆入秦交涉?,然后也率军回齐。三国退兵后,秦昭王心塞到了极点。自从秦献公东征以降,秦国还是头一次靠割让大片土地来求和。真是罕见的惨败呢!

耐人寻味的是,秦昭王在拍板前问计于赵人楼缓与公子池。魏冉、司马错、白起三人似乎都没参与决策(至少史书上没任何明显表示)。这个现象不太好解释。

魏冉在秦昭王八年就辞去了相位,但他仍是秦国的实权派。按理说,秦昭王做决策时不至于抛开他,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他当时正在出使外国。司马错自从奉命平定蜀侯之乱后的活动轨迹同样不明。他下一次在史书中出现时,秦国战败已经一年了。以这两人的战略头脑与军事能力,应该不至于被孟尝君吃得这么死。但不管怎么说,魏冉与司马错在三年战争中确实没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至于白起,他当时的爵位和职务不明,可能还没进入秦国决策层。他可能是以中高级军官的身份参与了三年战争,也可能没亲历此战,而是在咸阳军或其他边防部队任职。但无论是哪种情况,这场空前的惨败都会给白起的心头留下深刻的烙印,鞭策他更加刻苦地钻研兵事。

总之,铁三角在三年战争中仿佛集体消失了一般。但历史马上就会证明,这三人组队后释放的威力,远比孟尝君率领的合纵大军更加可怕。

注释:

①关于相邦与丞相的关系存在争议,本文采信《秦置相邦丞相考异》之说,即相邦比丞相权力大。

②《正义括地志》云:“邓州内乡县城本楚析邑,一名丑,汉置析县,因析水为名也。”析县在今河南南阳市西峡县,属于商於地区。

③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④出自《荀子·议兵》篇。

⑤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⑥《战国策·赵策三·赵惠文王三十年》中,田单说赵奢“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而赵奢称“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由此可见战国七雄在重要战役中的用兵规模。齐韩魏三国的总兵力之和远超秦国,出动二十万以上的大军攻秦并不是难事。

⑦《史记·苏秦列传》:“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谿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谿、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芮,无不毕具。”

⑧今陕西渭南市潼关县北。

⑨今山西运城市,因盐池在其南而得其名。

⑩《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三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

此事载于《战国策·秦四·三国攻秦入函谷》。

《史记·秦本纪》:“十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秦与韩、魏河北及封陵以和。”《史记·六国年表》称,秦昭王十一年“彗星见。复与魏封陵”;韩襄王十六年“与齐魏击秦,秦与我武遂和”。有趣的是,秦昭王四年也是“彗星见”,拔魏之蒲坂、晋阳、封陵,拔韩之武遂。次年把蒲阪还给魏。

《战国策·西周·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籍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周谓薛公曰:“君以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以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于秦而君无攻,又无籍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忠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籍兵乞食于西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