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田园漫步168 2016-12-29
本篇是我学习北大医学部推出的“身边的营养学”mooc系列笔记(二),图片和文字来源于老师授课视频的截图和讲解,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分享。
一、小心脂类里的“木马”
案例:一位名叫莉莉的白领,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不吃早餐,饿了喝杯咖啡、饼干;中午快餐店吃饭,蔬菜沙拉,面包;晚餐一般不吃,偶尔吃些冰激凌。三年下来,体检发现她得了高胆固血症。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X

莉莉吃的这些食物外形不同,口味也有很大差异,但这些食物的配料表中有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反式脂肪酸。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脂类分类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先来学习甘油三酯:也称脂肪或中性脂肪。它是由一分子甘油脱水缩合三分子脂肪酸而成的高分子的化合物。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脂肪酸分类——按碳链长短分类,
分为短链脂肪酸(6碳以下)、中链脂肪酸(8-12)、长链脂肪酸(14-24)。食物中以18碳脂肪酸为主。随着碳链长度增加,沸点升高,短链常温下呈液态(植物油),长链常温下呈固态(动物脂肪)。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根据分子里是否含有不饱和双键来进行分类,分为饱和脂肪酸(在分子里不含有不饱和双键。动物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多,呈固态)和不饱和脂肪酸(植物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常温呈液态)。不饱和脂肪酸根据不饱和双键数量又分为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植物油中)。
分子里不饱和双键数量不同,也直接决定了这类酯肪酸营养作用的不同。但在植物脂肪中,可可籽油、椰子油、棕榈油含有较多饱和脂肪酸,由于碳链短所以熔点低于大多数动物脂肪。动物脂肪中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升高血脂、血胆固醇作用明显;植物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油也是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这类植物油健康效应比较明显。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按脂肪酸空间结构分类(分子双键两侧的氢原子位置:同侧或异侧):分为同侧顺式脂肪酸和异侧反式脂肪酸。顺式脂肪酸作用是明显的。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不饱和脂肪酸为顺式脂肪酸,只有少数是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牛奶和奶油中。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近年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有以下作用:升高血胆固醇(低密度)——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肌体氧化水平——肿瘤。诱导胰岛素抵抗——导致糖尿病。中枢神经损伤——老年痴呆。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反式脂肪酸从哪里来?它主要是因为植物油的氢化。它就是在食品加工行业地诞生的。氢化植物油是普通植物油在高温、高压状态下通过加氢催化而成的。我们普通的植物油是液态的,常温情况下流动性是非常好的。经过氢化反应,可以把它变成半固体的,最典型的是奶油。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为什么氢化植物油实用的非常广范呢?氢化植物油价格便宜,易成形(流质植物油变成固态,易造型),溶解度好(咖啡末、咖啡伴侣),起酥性好,延长货架期。因为植物油中富含不饱和双键,很容易被氧化攻击,造成脂肪的变性。那么我们通过加氢把双键打开变成单键,整个植物的稳定性就相对提高了,因此它的保质性就相对延长了。但是,在植物油的氢化过程中,氢化过程往往是可逆的,这就使得一些打开的双键重新又回复过去,而这个过程就会发生空间构型的变化,由原来的顺式脂肪酸变成反式的酯肪酸。而这个比例也会根据加工时间长短不同,温度不同以及加氢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人造黄油就是典型氢化植物油,它的反式脂肪酸的比例甚至可以达到25-30%。氢化植物油就是这样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恰恰就隐含在氢化植物油中。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市面上,食品配料表中,氢化植物油不同名称:植物奶油、植脂末、起酥油、奶精、人造黄油等。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日常生活中,一些食品比如:咖咖伴侣,饼干,沙拉酱,奶油蛋糕,面包,巧克力,冰激凌,薯片等,都富含反式脂肪酸。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开始案例中,莉莉的一日三餐与这些富含反式脂肪酸的食品对比——惊人的相似。这也就是莉莉出现高胆固血醇的原因——反式脂肪酸食品摄入过多的缘故。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二、细说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特点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亚油酸和亚麻酸在人体内可以通过各种酶素反应,生成人体必需的诸多的其它酯肪酸。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缺乏所导致的症状
中国营养学会每日推荐比例:总能量≥3%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脂肪酸另一种分类方法:脂肪酸的n - 命名法( ω- - 命名法):从 CH 3 - - C端的原子数起,双键的位置按前面一个C原子位置编号 表达式 :C a : b , n-c,d,e… cis/trans(C碳原子,a表示这个脂肪酸链一共有多少个碳原子,b表示整个脂肪链有多少个不饱和双键,n-cde表示不饱和双键位于哪两个碳原子之间)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下列表格是经常接触到的脂肪酸表达式表。
从中可以看出,生活中大部分都是顺式脂肪酸,只有反油酸 ( elaidic acid) C 18 :1 1 ,n -9trans是反式脂肪酸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在其它的不饱和酯肪酸中,常见以下两种:
n-6:亚油酸、花生四烯酸。纯植物来源,功能是构成磷脂,促生长发育,调节血脂、抗炎,等
n-3:α- - 亚麻酸为母体。植物油& & 鱼油 功能是维持视觉, ,促进大脑发育, ,降血脂, ,抗炎,,调节免疫, ,抗肿瘤,
二者推荐比例(4~6 ):1(N6的多一些)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三、脂肪的功能
肌体脂肪的生理功能
人体细胞可以不断吸收甘油三脂,至今还没有发现人体吸收甘油三酯的上限。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肥胖者皮下脂肪增多,腹脏内、脏器周围脂肪增多。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肥胖者两种情况:腰部腹部增多称为苹果型(内脏脂肪很多),臂围增多为梨型。前者慢性病多于后者。
肥胖者造成很多疾病:苹果型的肥胖慢性病多于梨型的。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健康腰围标准:男(M) < 85cm="" 女(f)=""><>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食物脂肪生理功能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脂肪的食物来源:
动物脂肪——牲畜: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深海鱼:EPA 、DHA
植物油——普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可可油/ / 椰子油/ /棕榈油富含饱和脂肪酸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脂肪提供能力:猪肉大于羊肉大于牛肉——饱和脂肪酸为主
鹅肉大于鸭肉大于鸡肉——20%亚油酸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隐性脂肪摄入:奶油、巧克力、冰激凌、雪糕、署条、油条、蛋圈等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隐性脂肪摄入:坚果富含油脂,富含维生素E等。油料作物。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5克纯植物油,粗略统计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周50克。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四、说说类脂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磷脂分类:磷酸甘油脂(卵磷脂具有亲水性和亲脂性)、神经鞘脂(不含甘油,大脑及神经)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磷脂的生理功能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缺乏:造成细胞膜结构受损,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增加,皮肝细胸对水的通透性增高引起不代谢紊乱,产生皮疹。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
磷脂的食物来源:蛋黄、大豆、花生、肝脏、麦胚。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固醇类:胆固醇(动物体内)、植物固醇(植物体内)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胆固醇生理功能: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胆固醇的来源:自身合成——肝脏、肠壁细胞;食物来源——内脏、蛋黄、肉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植物固醇:胆固醇侧链上多了甲基或乙基基团。它在人体的吸收率低,仅5%左右(胆固醇人体吸收率30%);干扰肠道对胆固醇吸收。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食物来源:植物油、坚果、种子、豆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脂类的消化吸收:婴儿口腔中唾液脂肪酶;胃中缺乏消化脂肪酶;小肠是脂类消化的主要场所,有胆汁和胰脂肪酶,帮助消化脂类食物。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如何消化吸收?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吸引入血的脂类如何在肌体转运?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脂类的健康摄入:
1.占总能量摄入20%-30% , 其中饱和脂肪酸<10%><300mg>
在适宜总能量摄入的基础上控制脂肪摄入
2、各种脂肪酸摄入比例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1:1:1
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使体内有害的氧化物、过氧化物等增加
老年人可适当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相应降低饱和脂肪酸比例
3. 注意隐性脂肪的摄入动物 内脏、坚果、油炸(油酥)食品 以及 氢化油
动物内脏富含胆固醇
油炸食品能量翻倍、有害物质增加
反式脂肪酸是健康杀手,大多数隐藏在氢化植物油烹调的食物中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合理您的餐盘北大医学部“身边的营养学”之脂类
简介:本课程来自中国知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医学部,讲课老师许雅君教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与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教育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参考教材:孙长颢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李勇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整个课程设计与视频拍摄,学校和教学团队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旨在向全民推广科学的营养学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