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文官以禽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

 掌染草2012 2016-12-30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1368-1644)政权建立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未能真正贯彻,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确定了许多主要服饰。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明朝皇帝、妃嫔服饰复原图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至明代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黄、紫之外,玄色也在禁例。



△明定陵二龙戏珠金丝冠


官袍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矲”(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明初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漆、纱二等,展角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角,不用垂带。实际沿袭宋元而稍有不同。

 

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纹样用禽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如文官自一品以下,依次用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鶒、黄鹂、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物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





△明代文、武官补子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1尺2寸;常服戴乌纱帽。入冬以后,皇帝还赐给百官毛皮暖耳,很像后世的耳套,平民不准使用;同时有披肩、围脖等御寒用品。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低、外高低之分。



△明代羽林军士服饰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当时出现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在青年妇女中尤为流行。军士(大概也包括差役)的服装,袖口仅可出拳。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鸦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不过由于推广植棉,棉布普及,衣着因而也有所改善。

 

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方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黑色绒、缎合成的半球形小帽,顶缀帽珠,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



△明代僧尼、游医服饰



△明代戏曲伶人服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