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在人际关系中极难相处的人吗?
见过吧。
听说过一个术语,叫做边缘性人格障碍吗?
少吧。
平时我们在新闻媒体、微信中了解到、听到和看到的人格障碍大多是反社会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但边缘性人格障碍确实少见。
少见是不是就是说很少见到这种人?是不是他们就是心理障碍一族中很少的一类,所以才叫做边缘呢?
不!
事实上,这种人格障碍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多发于女性群体。据美国资料介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占到了总人口的2%。不过,过去对这种人格障碍确实是研究很少、了解也最少。所以我们从媒体信息中知之甚少,但在生活中会见到、体验到,只是我们不知道这种人格特质这么奇怪的人有可能就是边缘性人格障碍而已。
我们偶尔会在媒体上看到一些案例:案主是小孩,被其母亲虐待,虐待的情景不堪入目。但那孩子会说,有时候妈妈对他很好很好;有时候妈妈也很爱很爱他。甚至在法庭上,会见到这种母亲痛哭流涕,说自己真的很爱孩子。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常常在想,这位母亲是不是一个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妈妈呢?
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词,描述的是一种以人际关系的骤变和心境极端不稳定、不能调节、不能掌握自身情绪、忍受压力能力极其低下、思维上非黑即白,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有以下主要的行为特征:
△拼命努力以不被抛弃。
△人际关系既热切又不稳定,常常不是把别人理想化,就是诋毁别人。
△自我知觉与自我意象长期不稳定。
△行为冲动,具有自我毁灭特征(如乱花钱、性乱、吸毒等)。
△频繁做出自杀的姿态或威胁、或自伤。
△情绪极不稳定(如短期内出现抑郁、易激惹、焦虑等)。
△持续地感受到空虚。
△容易生气或发怒。
△在压力下会变得偏执或有分离状态。
我们知道,有效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两者:一个是稳定的自我感;另一个是自发进行情绪表达的能力。成功的人际关系需要以适宜的方式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也需要忍受某些情绪上的痛苦刺激。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是失调的。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情绪反应既过度敏感,也反应过度。过度敏感有生物倾向性的原因;反应过度的显著特征是没有规律的、不适宜的反应倾向性,即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做出反应(要么就是完全没有反应,要么就是极其强烈的反应)。由于边缘性人格障碍在情绪调节、情绪管理上的困难,就会阻止他们稳定的自我感和正常的情绪表达。他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是极为有缺陷的。所以,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混乱的,这样的个体在控制冲动行为和表达极端消极情绪方面存在困难,这种困难以许多方式给他们的关系造成灾难,尤其是愤怒和愤怒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阻碍了稳定关系的持续。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这些特征,对这个家庭来说会是一个又一个的灾难,特别是对孩子。孩子会时常感受不到安全,时常要关注妈妈变化无常的情绪,也会时常提心吊胆妈妈的虐待。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母亲,在孩子面前有时候是一个流浪汉的样子——放纵子女,对子女的态度在骄纵与敌意之间摇摆。她经常会感到生活很艰难、没人爱自己、自己的情况比所有人都糟糕。比起对孩子暴怒的情况来说,这种母亲更可能是经常对孩子哭泣。
有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母亲像一个皇后的样子——她向往物质财富、美貌、别人的倾慕和忠诚,所以也期望孩子的观点与自己一致,并对自己忠心;有戏剧性行为;有夸大事实的倾向。她给子女留下的印象是:你必须爱我;你需要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都会对你有所抱怨。
有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母亲像隐士,内心恐惧的隐士——她总要时刻应对潜在的危险;她的日常生活充满恐惧与迷信;她会将别人善意、有益的评论当作威胁与攻击;她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敏感过度。所以,她会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世界是很可怕、很危险的地方,他们只有在得到手之后才会放过我。
有时,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母亲像是一个女巫——她时常感到白热化的愤怒。在孩子面前却表现得飞扬跋扈、胸怀愤恨;每当出现冲突时,她几乎都在冲突的最中心。不尊重别人的领地,并且可能会毁坏子女最珍贵的财物,送走或处死子女的宠物,甚至出现虐待孩子的行为。她给子女传递的信息是:宝贝,你会后悔的,你会求我的。
在一个理想的家庭中,一个好母亲会认同孩子的个人体验。当孩子说渴了,她会给孩子喝水(而不会说“不,你不渴,你刚喝过水”);当孩子表达愤怒和挫折感时,她会认真对待(而不是不理会,当它不重要);当孩子说“我成功了”,她会同意(而不是说“不,你没有”)。
在一个理想家庭中,一个好母亲对孩子的偏好(房间色彩、活动、服装等)都是会被认真对待的。她会认真询问孩子的信念和想法,并对孩子的想法认真回应。
在一个理想的家庭中,一个好母亲会把孩子的情绪看作是重要的沟通信息,让孩子表达情绪,尤其是消极情绪的表达。好妈妈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对孩子表达的情绪进行控制并归罪于孩子情绪的表达。
在一个理想的家庭中,一个好母亲不会限制孩子对环境可能产生的需要,不会因为孩子的同伴关系、性别认同的特征而歧视孩子,并为控制行为而进行惩罚(从批评到体罚甚至到性虐待)。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妈妈不能教给孩子表达和调节情绪,不能教给孩子承受压力,不能教给孩子相信自己的情绪反应是对事件的诠释。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理素质、人格特质将会有很大的问题。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怎么来的?
人格障碍一般始于儿童或青春期,并持续至成年甚至终身,是由生物性特质、遗传、家庭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因素综合造成的。但是,儿童期、青少年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所以尽管他们的人格特质有些突出的特点,也不作人格障碍诊断。
所有人格障碍的治疗和矫正都非常困难,而且患者往往不会主动求治。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在适当的时机应当建议他们寻找心理帮助、进行治疗。如果发现你自己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长大的,愿意的话你可以寻找心理咨询师帮助你处理童年的创伤,也可以阅读些心理自助书,推荐你阅读《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美]金伯利·罗斯、弗雷达·弗兰德罗博士著)。
如果你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希望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群体有所帮助,推荐你阅读《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辩证行为疗法创始人玛莎·林内翰著)。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也许都曾有过创伤,但我们的旅途并不孤单。只要你愿意,一定有人与你同行。
[本文是“写心”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名。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