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尚君 | 唐诗学研究的总结性著作

 木头1018 2016-12-30

[作者陈尚君,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200433)。]

 

“唐诗学书系”的出版,是当代唐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希望这套大书能够充分为中外唐诗研究界信任和了解,从而更广泛深入地推动唐诗研究的展开。主编这套大书,是基于伯海先生长期治学中所形成并完善成熟的唐诗学研究设想。伯海先生认为,唐诗产生于唐代,但唐诗学并不局限于唐代。唐诗学肇始于唐,兴盛于宋,成熟于明清两代。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水平,它的成就更辐射于唐以后各代,一千多年围绕着唐诗编选、点评、注释、阐发、考证、诵读以及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他各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数量巨大的文艺论述。对这些论述加以总结汇编,为学者广泛了解和方便利用,从而梳理清楚唐诗学发展的脉络,也有利于更准确恰当地理解唐诗、学习唐诗。在此,我也愿意将自己翻检这套书的初步感受,略述要旨,与各位分享。

《唐诗学引论》是整套书的总纲,表达了对唐诗学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独到体会。其《正本篇》对涉及唐诗风骨与兴寄、声律与辞章、兴象与韵味以及唐诗气象等重大问题阐述己见,视野开阔,论述精微。《清源篇》则从社会渊源、思想渊源以及文学渊源三个维度,揭示唐诗勃兴的内外原因。《别流篇》讨论唐诗的分期问题,对以往各家论述有所响应,所分三段论述,也能较充分地揭示各时期的主流和歧变。《辨体篇》讨论古今各体诗的规范与新变,正格与流衍,《学术史篇》则分时期叙述各阶段的特点和建树。此书篇幅不大,内涵则极丰富,可以代表一个时期的很高水平,也足为有志研究唐诗者的入门初阶。

《意象艺术与唐诗》,同样篇幅不大,但立足点在探讨唐诗艺术核心问题,即唐诗诗境说的艺术特点以及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分阶段阐发意与境会、境生象外、感事写意、无我有我及因情造境等艺术境界。

《唐诗书目总录》,初版时称《唐诗书录》,本次新版延伸到2000年,中外文献都有很多增补,是目前所见有关唐诗历代著作最称大备的一部书录。虽然由于入收著作数量巨大,编纂者不可能全部手披目验,特别是涉及古籍版本的部分,但就目前完成情况来看,足可让学者信任,顺此进阅,可得许多新的收获。

《唐诗汇评》《唐诗学文献集粹》《唐诗论评类编》是相互关联又有不同分工的唐诗文献总汇。《唐诗汇评》兼具大型唐诗总集与评点总汇的双重功能。全书选取作者五百家,诗逾五千首,可以认为自《唐诗品汇》以后最大规模的选本,选诗立场也兼顾古今不同的阅读需求,其中2/3以上诗汇录了历代评论,尤其有助于诗意的理解和诗艺的体悟。《唐诗学文献集粹》分类编录唐诗文献,分为169个单元,每单元下再分时段编列;《唐诗论评类编》从数千种典籍中采撮唐诗文献,分八大门类、多层细目加以编辑。以上三书,采资丰富,编次用心,文献可靠,校点认真,为今后之唐诗研究,展开了无数法门。

在以上各类工作基础上,《唐诗学史稿》具有总结的意义,虽成于众手,但都能秉承伯海先生的学思,贯彻始终。本次所出为增订本,较初版增加十多万字,内容更为丰富翔实。

此外,暂未出版的《唐诗总集纂要》同样值得期待。

最后,我也想就本次会议的主题,即唐诗学发展的开拓与展望,谈些自己的想法。

本次会议主办方印了我前年的一篇短文,谈唐诗文本的整理。我的有关工作目前正紧张进行中,估计定稿到出版还要三四年时间。总的想法,是希望尽可能推溯到唐代来提供唐诗的可靠文本,与伯海先生之关心后代阅读感受有很大不同。我的一些主要追求可以在此作最简单的说明。一是对唐诗文本的划定,包括原诗体、诗序、本文、本事皆予收录;二是追溯最早文本,记录以唐宋时期为主之较早时期的传布歧异;三是对宋、明以来流传的唐诗集,分层级地区别参校;四是尽可能地将具有第一手文献价值的文本全部加以记录,异文有以会校,希望借此展示历代流传文本的变化;五是充分利用古今考订唐诗的成果,采据求全备,按断务稳妥。最终成绩也可以稍作披露,最终存作者逾三千五百人,存诗近五万四千首,与清编《全唐诗》比较,大约去除误收互见诗四千余首,新增逾八千首。希望这些工作可以为唐诗学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最近三十多年,傅璇琮先生与陈伯海先生代表了唐诗研究的两极,两极指致力方向不同,而非指见解对立。傅璇琮先生务求参据唐人本身文献,弄清唐诗人的人生轨迹,并进而廓清各家唐诗的写作语境和具体指意,清除前人率尔读诗之误解。近年大多唐诗别集都有了新的校注本,这些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支撑。陈伯海先生的研究方向已如前述。我认为今后这两极的工作会更多地互相走近,彼此参照,从而共同将唐诗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就《唐诗学书系》已完成各书来斟酌,我建议还有必要做以下几部书。一是《唐诗别集叙录》,前此已经出版的万曼和赵荣蔚二书,虽略具规模,但遗憾的是都没有在第一手版本校对上下功夫。今后若有人对唐别集各存世版本认真记录,比较异同,逐次叙录,当仍有重大意义。二是可以组织一套唐诗人传记丛书,我特别推崇有具体文献依凭同时又能出以文学笔触,将诗人的人生履历和交往、政治追求和建树、诗歌写作和寓意等等全部写出,让更多人了解唐诗的真实语境与寓意。前此虽已有不少努力,但好的传记并不多。三是唐诗的文本诠释与阐发,特别要强调仔细详尽地解说文本,阐发诗中不为人关注的语意。此外,对前人的各种传闻异词和评点分歧,也应该做专业的评按。

最后,我也愿意就本套书中的一些细节,略申管见。《唐诗汇评》采诗仅限于清编《全唐诗》,当然是审慎的做法,但后者误收严重,不免也有所承继。而在《全唐诗》以外之唐诗,今知约八千首,虽成就不一,但因敦煌遗书、佛道二藏、域外汉籍、石刻文献的大量发现,确实有许多不为人注意的新品种出现,值得重视。唐诗之流播史,在唐代的西域或东邻,都有许多变化。此外,所采历代评点一般均不注卷次,也不便学者利用。明清评点文献,因与当时的商业行为有关,颇有伪书,也应该有所重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