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是什么?(一)

 缘圆7arhzjozrb 2016-12-31

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本”是什么?“本”的本意是树的根子,只有根子扎得牢固了,人体这棵大树才能变得枝繁叶茂。脾和胃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各种场合中总是同时出现。脾和胃有接收、消化和运输的作用,化出五味营养,以供养全身需要。因此,一个人脾胃功能的强与弱,直接关系着他的生命盛衰。脾胃功能好的人,气血旺盛,中气十足,说话有力气,身体也结实;脾胃虚弱的人,说话无力,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影响健康和寿命。

1.你的脾胃还好吗——百用百灵的自我检查方法

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人体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我在出门诊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患有脾胃病的年轻患者,他们看上去精神状态非常不好,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长得很肥胖,看似体格庞大,但是一点都不结实,一身肥肉;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有未老先衰之态……,这些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

有人可能会问了,是不是能从这些人的外在状态看出他们的脾胃有问题呢?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状态知其内在,而且这些都是有根据的。

从哪里来看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人的九窍来看。何为九窍?具体是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脾胃论》里有一句话叫“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作为后天之本,是主运化水湿的,主升清阳。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被脾升举至上焦,滋养心肺,并由肺布达九窍、四肢以及皮肤,清阳之气出于头面官窍,九窍就会通利。反之,当脾虚失健,导致清阳不升,湿浊不化时,就有可能九窍不通。因此,九窍有问题了,我们先要想到是不是脾胃出问题了。

从口唇看脾胃

有一次,几个朋友在一起聚会,我发现一个平时爱说话的朋友变得寡言了。我又发现他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且已经爆皮、裂口子了。

我就直接问他:“你是不是脾胃有问题了?”

朋友很是惊异:“你真神了,最近是感觉脾胃不好,不爱吃东西,睡眠也不好。你怎么知道的?”

“你的嘴告诉我的!”我笑着说。

“我的嘴?我一直也没怎么说话啊?”这个朋友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我把道理跟他一说,他才有些似懂非懂,后来我为其推荐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等几个脾经重点穴位,让他天天坚持按摩。两个月后,再见他时已是嘴唇红润,神采奕奕了。

为什么我能从嘴唇看出这位朋友的脾胃有问题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说明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像上面我朋友那样,则表明他的脾胃不好。

脾开窍于口,脾胃有问题有时就会表现在口唇上脾还主涎液。中医认为涎与唾合。称为口水,下文我们还将有详细论述。《黄帝内经》中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则涎液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进行吞咽和消化,但它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来。

一旦脾气虚弱,脾本身的固摄功能失调,“涎”就会不听话了,比如在睡觉时会流口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哈喇子”。为什么小孩子爱“流哈喇子”?因为小孩子的身体发育还没有成熟,脾胃本身还弱,所以爱“流哈喇子”。如果经常性地“流哈喇子”,我们可以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从鼻子看脾胃

脾胃与鼻有什么关系呢?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而胃经起于鼻部,因此脾胃的经脉与鼻窍也是相连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水谷精微无法上输濡养鼻窍,而引起鼻腔干燥,有时还会引起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等问题。这种情况多是脾胃虚弱,气津不足,脾气不能摄血或肺虚火上冲鼻窍所致。

此外,一般鼻翼发红的人多是有胃热。除了鼻翼发红外,还伴有容易饿、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其根本原因在于脾的运化能力不足,使食物蕴积滞留于胃,食物积久化热、化腐所致。

如果鼻头发青,并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青色为肝木之色,肝气疏泄太过,横逆冲犯脾胃,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

这时我们可以多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肝功能不好,影响了脾胃的消化功能,可以多按摩太冲、足三里等穴,以舒肝健脾。

从眼睛看脾胃

肝开窍于目,而目之所以能看东西,全赖于肝血的濡养,而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所以肝血是禀受于脾胃的。

一个人的脾胃功能失调容易引起视力疲劳、视物模糊、眼睛红肿、眼睑下垂等问题,并伴有食欲不振,大便稀薄,舌淡,脉缓弱无力等症。这多与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所养有关。

从耳朵看脾胃

耳朵位于清阳交会的头面部,是清阳之气上通之处。

肾开窍于耳,《灵枢 .脉度》中指出:“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是先天之本,它离不开后天之本脾胃的滋养,如果一个人的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肾精必亏,耳窍失养,就会出现耳鸣、耳聋等问题。脾虚气弱,水湿不能正常运化,致使内生痰浊,耳道闭阻也会出现耳鸣、耳聋等症状。

从前后阴看脾胃

前阴包括溺窍(尿道)和精窍(生殖器),是主排尿和生殖的。

中医认为,肾是水脏,脾为中土,共同主管着水液的代谢化生。脾气健旺,清升浊降,以助肾化水,使排尿通畅;脾虚则升降功能失调,会出现排尿不畅,严重者会出现不能排尿的现象。

后阴就是肛门,中医称肛门为“魄门”,“魄”与“粕”相通,是传送糟粕的。一旦脾气虚弱,水谷不能正常运化,就会出现大便泄泻清稀,并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有时伴有肠鸣等问题;脾的清阳之气一旦下陷,就会出现经常性泄泻甚至

久泻脱肛;气不统血,则会出现便血。

脾胃虚会致九窍不通,从九窍不通我们可以判断脾胃是否有问题,正所谓“窥知其外,乃晓其内”。

我们知道中医是讲究望、闻、问、切的,但凡有经验的老中医大都可以通过病人的脉象、气色、九窍等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来诊断患者的生病部位,但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与学识。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所要做的是及时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然后及时到医院就诊。

2.究竟什么是脾胃

很多人心里可能都有这样的疑问:“常听人说脾胃脾胃的,那究竟什么是脾胃?”

中医认为,脾为五脏之一,胃为六腑之一,二者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是负责接收食物的,而脾是负责运化食物的,因此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医便将脾和胃放在一起,统称为“脾胃”。

在中医里,脾胃是一个内涵十分广泛的概念,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并且与神经、内分泌、免疫、运动等系统也有一定的联系。这与西医所说的脾和胃是不同的。

中医是非常重视脾胃的,称脾胃为后天之本。《黄帝内经》记载:“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有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它们是主管粮食的官儿,相当于现代的后勤部长,食物中的营养,都是由脾胃“加工”并且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在身体里发挥作用的。

人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打好一场仗,先得保证粮草充足,否则再强壮的军队,没有粮草供应,也不会支撑太久的。我们的脾胃就像是军队的“粮库”,脾胃一旦失常,我们的身体也将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脾胃又是气血生化之源,有了脾胃的“辛勤工作”,人的气血才会充足。如果一个人的脾胃功能不好,那么身体的气血就会出现生成不足。这就好比是鲜花得不到土壤和水的滋润一样,会慢慢地枯萎。

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关键。胃是如何接受食物的?脾又是如何运化食物的?其实就是靠脾升胃降来完成的。脾气上升,帮助胃进一步完成消化和吸收,并向全身传送营养。同时,它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下降,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还能将初步消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移交小肠并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肾均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因此,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

人在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肾精为胎儿生长发育供应营养物质的;人出生以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来供给。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来补足,同样可以延年益寿;但就算是先天非常好,如果不重视后天脾胃的调养,人就会多病减寿。《脾胃论》的作者李东垣认为,脾胃不足、元气虚弱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脾胃气虚,元气不足,则人体的阳气不能固护体表,人就很容易感受外邪的侵扰。这说明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与脾胃元气的充盛与否有关,否则“脾胃乃伤,百病由生”。

脾胃居中土,是五脏六腑的中心,与其他脏腑关系非常密切,脾胃有病很容易影响其他脏腑,而且根据五行关系,很容易出现相生相克的疾病传变现象。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医者,在治疗疾病上应该考虑到疾病的传变规律,彼此都要照顾到了。

如何强健我们的脾胃呢?《向脾胃要健康》一书通过简单扼要的道理、临床常见案例的分析,以经络疗法为主,辅以饮食、运动、中药、心理等方法,告诉人们如何养好脾胃,如何成为健康长寿之人。

3.古木参天靠树根,生命常青靠脾胃

想要生命之树常青,先要养护好脾胃。否则,脾胃受损了,人的健康就失去了基础,生命之树就会枯萎。

参天古木之所以长得高大,并屹力于世间千年不倒,主要在于它的根子扎得深,吸收的营养充足。正如一位网友说的:“世人往往只看到树,而看不见树根。树根让树站起来,长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材。树根的贡献,是默默的。”

同参天大树的树根一样,脾胃就是人体的“树根”,只有根深蒂固,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它就像是“树根”一样,默默地为人身体输送着营养。我们来看看脾胃是怎么工作、怎么为人体提供营养的。

大家都知道,人是以水谷为本的,受水谷之气以生。《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这样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什么是水谷?水谷,即吃到和喝到肚子里的东西。人得吃东西,不吃东西怎么能活呢?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脾与胃是相表里的,其中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不仅主受纳水谷,还负责腐熟水谷。“受纳”有接受、容纳之意;“腐熟”就是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后形成食糜。人通过嘴吃进食物后,经过食管,容纳于胃,在胃中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成为更易于转运吸收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的原因。

脾胃就是人体的“树根”,只有根深蒂固,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在这里,胃的受纳功能,不仅是包括接受、容纳之意,它还有主动摄入的意思,中医里也叫“摄纳”。胃在胃气的作用下能主动摄纳食物,胃气以降为顺,使饮食往下走,这样我们的胃才会腾出地方来,为后续食物做继续的受纳工作。为什么人饿了后会产生食欲、想吃东西?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如果胃的这一功能发生障碍,人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胀痛等症。

我们再来说脾主运化。“运”有运输、布散之意;“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脾主运化就是指食物经过胃的腐熟加工,然后进入小肠,清浊分离,各走各的道儿,再由脾输送至全身,供应各脏腑器官的营养。脾主运化,一方面运化水谷,对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还能运化水湿,就是运化人体内的水液。

脾的运化功能靠什么来完成的呢?主要依靠脾气的作用。脾主升清,以升为顺,脾气应该是上升的,这样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运输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反之,如果脾失健运,脾气该升却不升反而下降,人就会出现不爱吃东西,吃点就腹胀、便溏,浑身无力等消化不良症状;而且还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常,进而产生多种水湿停滞的病变,如浮肿、痰饮等症。这就好比是一家工厂,虽然买进了很多的原材料,但是厂子里的机器设备(脾)不行,加工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合格。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过程,水谷便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在体内完成了旅行的第一步——消化和运化。没有这开始的第一步,以后的道路再顺畅也是毫无意义的。

由此我们也看出,想要生命之树常青,先要养护好脾胃。否则,脾胃受损了,人的健康就失去了基础,生命之树就会枯萎。

4.脾胃是元气生发的源泉

我们体内的元气要得到不断的充实,必须依赖于脾胃,即“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元气是什么?元气也叫原气、真气。它是肾脏中的先天之精气化蒸腾而成的,它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生命之源。

人的元气生成后,通过三焦而流行分布于全身各处,内至五脏六腑,外到腠理肌肤,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因此,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脏腑、经络、四肢九窍等组织,激发并维持它们的生理功能。一个人元气充足,才会健康、不易生病;一个人的元气受到损伤,就容易生病。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他认为,脾胃是元气生发的源泉。

如果一个人平时不注意调节饮食,饮食过量,或过食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就会使脾胃受伤,这样饮食水谷精微不能运送于全身,人体的元气就会衰弱;元气一衰,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不能很好地抵御外邪了,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因此,李东垣认为治疗疾病一定要注重脾胃。这也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基本观点。

我们体内的元气要得到不断的充实,必须依赖于脾胃,即“养生当实元气,欲实元气,当调脾胃”。

5.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有哪些健康问题与脾胃有关

脾胃的事儿可不是什么小事,我们身体里的很多疾病都与它有关,每个人都需认真对待并照顾好自己的脾胃。

脾胃相当于我们身体的粮库,脾胃这个粮库一旦出问题,就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认为,脾胃内伤是人们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有3点原因:

一是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就会引起我们的气血生化不足。一个少气缺血的人,身体怎么会好得了呢?

二是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输布全身,人身体得不到充分濡养而使卫气虚弱,卫外功能受损(通俗点儿讲就是免疫功能低下),这时外邪会乘虚而入,使我们生病。

三是脾胃升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如果胃气不降反升,或脾气不升反降,中焦气机紊乱,必会影响其他各脏腑的气机及功能,各种病症便随之而来。

造成脾胃内伤的原因主要有 大方面:饮食失调、过度劳累、情志不畅、感受外邪。我们将在下文会有详细的介绍。

那么脾胃失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健康问题呢?举例来说:如果湿热偏盛,尤其是长夏季节,脾气易被湿邪所困,不能将水谷精微运化至全身各处,就会感觉身体特别累,手足无力,爱睡觉,不爱吃东西,大便较稀而不成形。

以上只是脾胃失调给我们带来的一小部分病症。那么,脾胃失调具体会引起哪些疾病呢?

单纯由脾胃所引发的脾胃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消化系统疾病,比如消化性溃疡、胃炎、便秘、腹泻、胃下垂等,这些都是具体的病。俗话说“十人九胃病”,这说明脾胃病在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

很多人可能想了,脾胃病是不是就这些了?肯定不是,如果只有这几种病,也就不会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了。事实上,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病都与脾胃有关系。

举例来说,脾胃不好的人容易感冒(我们后文会详细介绍调治方法),身边的人谁感冒都会连累到他。这样的人感冒了还不容易好,即使好了也容易复发。一般来说,元气足的人,免疫力就强,这样的人不容易感冒。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感冒,我们在治疗时要标本兼治,既要治疗感冒又要调养好脾胃,若只是单纯治疗感冒,效果肯定不好。

中医认为,脾虚则生痰。一个人的脾气虚弱,不能正常地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阻,停滞于中焦,聚湿生痰。

大家可千万别小看这个“痰”,“痰”可是百病之源。

高血压在中医里有一种类型是痰湿阻滞型高血压,主要就是因为肝火过旺克制脾土,脾胃被克制后,饮食的消化、运输发生障碍,造成水湿内生,聚而成痰,形成了此类型的高血压。

还有,高脂血症多是因脾胃失调致使内生痰浊所致;咳嗽多是由痰湿蕴肺所致;哮喘的病因也是以痰为主,为宿痰内伏于肺,遇到外感因素就会被诱发;还有,肥胖的人多是痰湿体质……从以上可以看出,痰会引发很多种病,而脾虚又会生痰。因此,脾胃一旦出问题,身体就会出问题。反过来说,我们在治疗这些疾病的过程中,可以从脾胃入手,标本兼治,方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因脾胃失调所生的病有很多,这里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会在以下行文中详细阐述。这里我们向大家传递的一个意思就是,脾胃的事儿可不是什么小事,我们身体里的很多疾病都与它有关,每个人都需认真对待并照顾好自己的脾胃。

6.脾胃一旦受伤,五脏就没有活力了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

明末的医家孙文胤在其《丹台玉案.脾胃门》中指出:“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其意是指,五脏必资于谷气,谷入于胃,和调五脏而血生,脾胃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营养五脏;脾胃受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亏乏,导致五脏失养,气机失调,变生各种疾病。

可见,“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而“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脏”,所以我们养脾胃其实是在安抚五脏。那么,脾胃与其他脏器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

脾胃与心——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

要了解脾胃与心的关系,我们先来看看中医里所指的心是什么。《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在脏腑中地位最高,它是君主,是主导和统率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你看它的功能大不大?

心主导着人体的各个脏腑,这里也包括了脾胃,脾胃是受心主导的。不是说你想吃饭就吃饭,这得由心来发号施令的,心让你吃你才能吃;反过来说,脾胃的功能也影响着心,作为主管粮仓的后勤部长,如果“国库”空虚,君主和百姓都没有粮食吃了,身体这个国王自然不能待得长久了。

心是主神明的,所以失眠与心脏关系密切。中医里有句话叫“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说脾胃不和,睡眠也不好。很多人晚上不吃东西,到了半夜就会饿得睡不着觉;同样有的人晚上吃多了,也不运动,直接上床睡觉,这时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就受到了影响,就会扰动人的神明,人就睡不着了。

心还有主血脉的功能,脾则能统血,它让血液老老实实待在脉里、不跑到外面来。因此说,脾气健旺,则血液充足而心有所主。

从五行角度来看,心与脾是母子关系,心属火,脾属土,心火生脾土。心是脾的母亲,脾是心的儿子,心这个母亲要时刻照顾好脾这个儿子,即所谓脾胃纳运功能,有赖于心阳的温煦。一旦心阳不振,就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而痰饮内停,会发生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反过来说,心主血,血的来源在于脾胃,如果脾胃的运化失常,不能益气生血,则心失血养,也会使我们生病。

如何才能脾胃与心同养?

要照顾好脾胃,也要养护好心,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静心养气,这样既不会扰乱心血,也不会损耗心气,使心气平和,进而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要养心健脾,还可以多按摩心经和心包经上的穴位,如极泉穴、神门穴、内关穴,再加上能养脾胃的足三里穴、中脘穴等。

极泉穴有宽胸理气、通经活络的功效。此穴在腋窝顶点,取穴时,把一只胳膊抬起,肘部弯曲,用另一只手在腋窝中央按压,腋窝中央有动脉搏动处即是此穴。

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它在我们的手腕部,手腕掌侧横纹的尺侧端。取穴时,把手掌朝上,手掌小鱼际上角能看到一个突起的圆骨,从该圆骨后方向上摸,能摸到一条大筋,该大筋的桡侧与掌后横纹的交点即是此穴。

内关穴具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和调节心脏的作用,对一些胃肠问题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恶心呕吐。

内关穴具有调节情绪、调节睡眠和调节心脏的作用,对一些胃肠问题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比如消化不好、恶心呕吐。取穴时,把手臂伸直,手掌向上,腕关节微微弯曲,能够看到腕部的两条横纹,从靠近手掌处的那条腕横纹正中往直上量取2寸处即是此穴。

足三里穴我们将在第 章有详细的介绍;中脘穴是胃的募穴,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它在上腹部,在肚脐上约1拇指宽加上 指宽处。

平时我们可以多对这几个穴位进行按摩,每穴每次按摩3~5分钟,天天坚持,养心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

脾胃与肝——肝失调达容易导致脾胃不和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前面我们说过,心是君主,在这里肝就是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上前线打仗的,负责部队指挥的,而指挥打仗都靠谋虑的。同时大将军也是脾气火暴的主儿,本身就是性格刚强暴躁,动不动就发火。这说明肝与情志有很大的关系,“怒伤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脾胃与肝有什么联系呢?中医认为,肝是主疏泄,喜条达,是调畅全身气机的,这样才能通而不滞、散而不郁。我们平时说的肝郁气滞就是肝失疏泄的一个表现。肝郁则脾虚,我们的肝气郁结了,就会横逆犯脾,脾气本来就虚,又兼肝气所犯,气机郁滞,就会出现运化失常。现代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最容易侵犯肝脏,而肝失条达,则导致脾胃不和,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问题。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属土,肝属木,它们二者是相克的,即所谓肝木克脾土。脾土属阴,必得肝木的条达之性加以疏泄,脾才不会凝滞,从而饮食才能正常运化,脾胃才能正常升降。但是,如果肝木太旺,就会克制脾土,肝如果管得太严了,就让脾胃很委屈,出现食后腹胀、腹泻与便秘交替等症状。

平时有一些朋友跟我说自己的肚子老是往上反气,腹胀,有时候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一些治疗胃肠疾病的药也不管用。我问他们平时工作怎么样?都是说工作压力太大,经常跟上级或下属处不好关系。这其实是你的肝本身先出问题了,导致脾胃不好。因此,这种情况下,你必须先养好肝。肝的问题好了,脾胃才能正常运行。

脾虽然受肝的制约,但它对肝脏也有一定帮助。肝为刚脏,依赖于脾供给血液濡养,才不会刚强太过,失去条达的本性。《素问.经脉别论》中也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脏中所藏的血和它所主的筋的营养,都来源于脾胃水谷的精微。

如何才能脾胃和肝同养?

平时我们如何共同保养脾胃和肝呢?

很多爱生闷气的人最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这时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有“发源、原动力”

之意。中医认为,原气来导源于“肾间”的动气,然后散布到人体的各处,在人体相应的穴位上停留,停留的穴位就叫原穴。《黄帝内经》中说:“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说:“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可见其重要性。因此,我们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的功能正常。

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 跖骨后方的凹陷处,取穴时,从足背第1、第2 趾间缝纹

头向足背上推按,推按到两骨联合前缘的凹陷处,即是此穴。

按揉时,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在足背侧,第1、第2 趾之间连线的缝纹头处),将痛点从太冲穴转到行间穴,效果会更好。

若想达到舒肝健脾胃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取足三里穴加太冲穴,或中脘穴加太冲穴,以调肝胃。

肝郁脾虚者可以在医生建议下服用逍遥散。逍遥散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人吃了逍遥散后,肝气就变得活泼畅通,心情也会好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就像神仙一样逍遥快活。

脾胃与肺——脾胃决定肺的津气盛衰

《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在这里,肺就如一位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治理全身。肺主气,全身的气都是由肺来主持和管

理的。而肺所需要的津气,全赖于脾胃水谷精微所转化。因此,肺的津气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

很多爱生闷气的人最容易导致肝郁气滞,这时最好多按摩一下肝经上的太冲穴。

“治节”是什么意思?即治理、调节水液代谢。脾主运化水湿,而之所以能运化水湿又赖于肺气肃降的协调。《素问.经脉别论》中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指出水饮进入胃中,散出精气,并上行输送到脾,通过脾输送布散水液精气的作用,再向上输送到肺。肺具有疏通和调节全身水液运行道路的功能,它把水液向下输入膀胱,以小便的形式排出体外。这同时也说明脾胃水谷所化的精气,首先是充养了肺。因此,脾胃虚大多首先会影响到肺。

肺气不足也多与脾有关,如脾虚的人比较容易感冒。表面上看,容易感冒是由于卫气不足,而实际上是和脾气不足有关,脾不能益气则使肺气虚,肺气虚则卫气不足。

从五行学说来看,脾与肺也是母子关系,只不过这里,脾是母亲,肺是儿子,脾属土,肺属金,脾土生肺金。肺有赖于脾胃供给营养,才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和通调水道。如果脾土太弱不足以生肺金,人就会得呼吸系统疾病。

如何才能脾胃与肺同养?

养肺健脾可多刺激太渊穴、列缺穴以及足三里穴、中脘穴。

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它在腕横纹上,我们可以在掌后腕关节横纹外侧端、动脉搏动的地方取穴。此穴很深,按揉时,力度大一些。

太渊穴是肺经原穴,能大补肺气。

列缺穴是肺经的络穴。列缺穴在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取穴时,张开两只手的虎口,把虎口垂直交叉,把一只手的食指按压在另一只手后桡侧的高突处,食指所按压的地方即是此穴。

脾胃与肾——脾胃虚弱容易导致肾虚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的意思就是发挥出、表现出强壮的姿态。肾能藏精,精能生骨髓而滋养骨骼,所以肾有能让人保持精力充沛、强壮矫健的功能。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两者是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两者不能相互协调,就会影响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寿命。

为什么这样说呢?肾藏精,前文我们已经讲过,分为“先天之精”

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而所藏“后天之精”全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因此脾胃健旺,水谷精微充足,不断滋养于肾,使肾中精气盈满。如果脾胃虚弱,肾中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肾虚。

脾属土,肾属水,因此脾土能克制肾水。但是土有湿土和燥土之分,脾属湿土而胃属燥土。湿土是不能制水的,因为水湿不仅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只有燥土才能制水。因此,要肾水不致泛滥成灾,必须有充足的胃阳。如果胃阳不足则土不能制水,而水为病,溢于肌肤,容易发生水肿。

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肾虚又有肾阴虚和肾阳虚之分。肾阴虚多表现为五心烦热、容易盗汗;而肾阳虚多表现为畏寒怕冷、手足不温。

这里我还教大家一个简单判断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方法。一般来说,肾阴虚是物质性的,肾阳虚属于功能性的。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这就好比是用电饭锅做饭一样,做饭需要米,而如果没有米下锅了,“米”这个物质亏虚了,就是肾阴虚;而

如果是电饭锅坏了,电饭锅做饭这个功能就没有了,这就是肾阳虚。

如何才能脾胃与肾同养?

对于肾阴虚者,我们平时保养可多按摩关元穴、太溪穴以滋阴。

关元穴是我们身体的强壮要穴,既能补肾阴,也能养肾阳。

关元穴为任脉要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寸。

太溪穴为肾经原穴,它在脚踝内侧。取穴时,正坐屈膝,从内踝尖往后推按到凹陷处(大约相当于内踝尖与跟腱之间连线的中点),该凹陷处即是此穴。

对于肾阳虚者,我们可以取关元穴、气海穴、肾俞穴以养阳。

关元穴是我们身体的强壮要穴,既能补肾阴,也能养肾阳。

气海穴有益气助阳、调经固经的功效。它位于下腹部,肚脐下1.5寸。取穴的时候,从肚脐向直下量取2横指(食指和中指)就找到了。

肾俞穴在腰部,在与肚脐同一水平线的脊椎左右两侧两指宽处。

平时我们对这几个穴位进行艾灸,每个穴位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一端点燃,在离穴2~ 厘米处进行熏烤)10~20分钟。每天进行1次,可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这样说:“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意思是说,脾胃方面的病可以通过调治五脏来达到目的;反之,五脏方面的病也可以通过调治脾胃来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的伟大与神奇。

7.脾升胃降得平衡——脾胃升降是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是什么?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像我们说的元气就是气中最重要的一种气。

气的运动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气机”。在人体内部,气机的升降出入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说,营卫的运行、经络的贯通、清浊的分出、津液的输布,无不以升降形式在运动。气的这种升降运动是我们生命活动的根本,这种运动一旦被停止,我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

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出所弃,各脏腑组织在这种运动中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活动;而且各脏腑组织之间气机升降又相互配合、相互联系、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出入不已、升降不止,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升降运动维护了人体的动态平衡,使生命活动按正常顺序运行。

脾胃是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升降运动构成了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我们知道,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这个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就是靠脾升胃降完成的。脾气上升,不仅可以帮助胃进一步消化,而且能吸收、转输水谷的精微和水液;同时,还能统摄、升提内脏,不使下陷,以保持诸脏各安其位。胃气下降,不仅能使饮食得以下行,而且能将初步消化后的水谷精微物质移交小肠而供给脾以运化转输,上奉于心肺,布散周身,心、肺、肝、肾都依赖其水谷之精气以供养。因此,我们说胃气宜降不宜升,脾气宜升不宜降,这一过程既受纳又排泄,一升一降,升降相宜,互为因果,以取得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使得人体气机生生不息。

清代的名医唐笠山如是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善治脾胃病的医生,都会注意脾胃升降气机的调治,升降通顺,则疾病自然就能治愈了。

一旦气机紊乱,脾气该升不升,胃气该降不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脾以升为和,如果不升反降,这在中医里我们称之为“脾气下陷”。因为脾位于中焦,根据五脏配五方的理论,脾属于中央,所以脾气又称为中气,脾气下陷也叫中气下陷。脾气虚弱,气不升反而往下来,人的清阳之气不能上煦于头,就会出现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的现象;中气不足,脾的运化功能失职,就会表现为不爱吃东西,即使吃了也会腹胀。此外,中气下陷,无力升举,就经常会出现腹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病症。补中益气汤是治中气下陷最好的方子,可找专业医生进行辨证调养。

胃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反升,这在中医里叫胃气上逆,这时人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打嗝)等症状。

去年,我治疗了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她伴有间断性呕吐 年多的时间,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发作,而且一发作就是十多天,有时还伴有头晕、无力、口干等症状。多次求医无果。我发现她的脸苍白且没有光泽,舌红少苔,脉细数。我为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诊断,后发现她这是肝气犯胃,导致胃失和降所致。

后采用疏肝和胃、降逆止呕的方法,终于治好了她的病。

一番感激自是不必言说,我再次强调她一定要保持好心情,且不可再伤肝伤神了,否则再好的药也治不好心病。平时还要多按摩足三里穴,中脘穴等,以强胃健脾。

不管怎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只有二者的功能协调才能保证我们所吃的东西能够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无论脾胃升降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消化吸收乃至全身的病变。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以及全身各系统病症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平时多按摩胃经上的足三里穴、中脘穴,可以强胃健脾。

仅用于中医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