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说诗家语之形象用语

 杏坛归客 2016-12-31

形象用语

诗家语常常“以形象语”言为特征。诗家之情志和诗之境界往往借助于“物象”并通过形象语言表达出来,常常诗中有画,诗画相生而意味无限。物象的选取要集中、不杂乱堆砌,要与所达之意境吻合。

如:桃花溪·.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中物象丰富:野烟、飞桥、石矶、水畔、渔船、桃花、流水…行文曲折动人:28字勾画点染出一幅美丽的《春水桃花》画轴。首句着一“隔”字,使飞桥和野烟交相点染,互相映衬,创造出一种朦胧之美境,实在“隔”而非隔也。次句着一“问”字,将诗人置入画图之中,表达诗人对世外桃源向往之急切心情。

此诗用语形象,构思婉曲,情趣幽远,画意甚浓,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动静相谐,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诗中之桃花溪,虽不定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之桃花溪,但却暗用其意。也体现了诗之含蓄婉转之特点。




与其相似的还有宋代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作者借描写桃花,重新讲述桃花源的故事,委婉表达自己誓死不仕元朝的骨气。

关于诗之形象语言以及形象思维,冯泽尧先生之《诗性思维与诗词创作》和夏叶苍先生之《物象·意象·意境》都谈得很详细。此处不再作详解。另外,“诗家语”也不排除适当的理性用语,但这种理非自然科学之理,而是哲理和情理,我们不能一味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创作、去衡量诗家语言,那是科学论文了,不是诗歌了。形象语言有时常常和议论、理趣相互结合,有的甚至基本通篇议论,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五》此诗除第四句用比喻外余者基本句句议论: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可见,诗中适当的议论用语、理性用语也是极好的。此诗中颔联对句形象准确,颈联有比衬,所以扔还是诗的语言。




有很多作品情景相生,点到即止。

比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寄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不说战乱多惨烈,只说景象虽好却看不见人,便委婉地谴责了战乱。李华是著名的《吊古战场文》的作者。

再比如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移世易,风流不在,作者只用野草开花,夕阳斜落稍作点染,然后通过错位时空的联想,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句。

咏物诗词更应该形神兼备,比如晚唐陆龟蒙《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此诗重神而不重形,首联比衬联想,点出白莲的高雅纯洁,尾联拟想白莲的精神境界,可谓是一唱三叹。




再比如李商隐的《流莺》: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诗里的流莺,和作者是同位一体,它难以把握自己的去向,虽有本心,却不得不违心地为某些人唱颂歌;虽然得遇良辰,却绝非自己的“佳期”,因此琉璃辗转,居无定所,为伤春唱出最凄厉的歌声,然而偌大的京城却没有它立足之地。作者完全借流莺象征表现出自己悲苦的命运,对那个黑暗而埋没人才的晚唐时代提出最形象的控诉。

又比如袁凯《白燕》:


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王谢见应稀。

月明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

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庭院冷侵衣。

赵家姊妹多相忌,莫向昭阳殿里飞。


作者本来是对朱元璋采取观望态度,不知道这位新主人能否容纳他给他礼遇,所以作者借白燕来表达自己不与统治者合作,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的主题。诗歌中,作者极力描写了白燕之白,白燕之白也隐喻其内在品质的高洁。同时作者还为白燕提供了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生存空间:柳絮池塘,梨花庭院。然后又郑重叮咛白燕:赵氏姊妹多忌,千万不要飞进宫里去啊。这寄寓着作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怀,也是向新主人投石问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