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思:“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释义

 chzhj_9136 2017-01-02

《传习录》48条: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作者简介:严思,哲学硕士,民间儒者。著有《中庸义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

作者:严思

来源:授权儒家网发布

原载于常州市孔子思想研究会网站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二月廿四日癸丑

耶稣201641

澄问操存舍亡章【1】。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2】。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3】。若论本体,元是无出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4】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5】。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6

注释:【1】澄问操存舍亡

《孟子·告子上》: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孟子·尽心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离娄下》: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疏解:孟子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虽然说人性本善,为仁由己道不远人,但此心之善端还需要去涵养扩充。孔子曰操则存,即孟子所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常人放其心而不知求,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这即是舍则亡

2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

《传习录》95条侃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语,管闲事?先生曰: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疏解:朱子认为:“‘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只是状人之心是个难把捉底物事。可见,朱子错会了孔子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出入无时不是难以把捉,而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之义,无时从尽精微上说,即如《中庸》所谓至诚无息莫知其乡,即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朱子也正好理解反了。

《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又曰阴阳不测之谓神,两句需要合起来读。两不立,则一不可见,故无一阴一阳则无以见。但一阴一阳分明为,如何能保证夫道,一而已矣?区分阴阳又须打通阴阳,所谓阴阳不测之神妙,正是要打通阴阳。对于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也应这么去领会。操则存,舍则亡,为存心养性;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为尽心知性。操存功夫趋于精熟,就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的神妙境界。此是孔子论心性最为精微的一句话,可惜《论语》没有记录下来。

结合《传习录》95条可知,阳明先生对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不同于朱子。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这是以生知安行为参照来说学知利行,契合孔子本意。显然可以断定,本条中“‘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此句陆原静记录有误。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是最上乘心性修养功夫,如何能是就常人心说阳明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应该是:“‘操则存,舍则亡,此虽就常人心说

孟子在《尽心篇》首章列出了心性功夫的三层境界,首先是尽心知性知天,其次是存心养性事天,再次是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有操存舍亡的二元对立,还不及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故操则存,舍则亡才是就常人心说。并且将本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换成操则存,舍则亡,而下文接着说:应该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操则存,舍则亡,此虽就常人心说,正与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一句相呼应。

3】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

《朱子语类》卷五十九朱子曰:孟子言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只是状人之心是个难把捉底物事,而人之不可不操。出入,便是上面操存舍亡。入则是在这里,出则是亡失了

《传习录》54条: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疏解: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这是阳明先生针对朱子所言出入,便是上面操存舍亡,入则是在这里,出则是亡失了而发。阳明先生虽然也说,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但这是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是只死死守着,显然不同于朱子把内外出入相割裂。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不开花哪能结果,不向外开放发散,也没有内敛回收,不可能真正实现反身而诚阳明先生曰: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向外出,即是向内入,阳明先生以致良知来解《大学》致知,即是此意。孟子在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之前,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格物穷理自然涵摄在反身而诚之中。

4】若论本体,元是无出入的。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既无所出,何入之有?

《庄子·则阳》: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

《系辞传》: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疏解:《中庸》首章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似乎也是要收敛精神意气,其实这是复性功夫。性即大本之,能复其性,则能发而皆中节,就无内无外,也无往来出入之分。《中庸》16章曰: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其实与首章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功夫完全相同,只是阐述角度不同。诚者,信也,直也,《系辞》所谓其动也直,即是其静也专

须注意,反身而诚、反求诸己,决不能抽象地去理解,不是抽象空间意义上的,不是空间上的从返回到的一次回归。从心性功夫上说的,即是孔门之,功夫自然连绵不息,有开有合,有出有入。如果按照朱子的理解,认为为求其心,为为放其心,为,那么在夫微之显的当下,则应该掩之而不可诚,然而这正如阳明先生所谓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工夫上又发病

5】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传习录》117条:一者天理,主一是一心在天理上。若只知主一,不知一即是理,有事时便是逐物,无事时便是着空。惟其有事无事,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所以居敬亦即是穷理

《传习录》157条: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

疏解: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此不是向外逐物,而是主一,所谓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再如阳明先生说:果能于此处调停得心体无累,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何妨于学?学何贰于治生?反之,虽闭目静坐,不与外物相接,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这不是儒家格物功夫,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佛家爱唱高调,主张入不贰法门,认为儒家求放心功夫一向内收摄其心,就有内外之别了。其实,这同样是从抽象意义上领会儒家所说的。打通了内外,然后才可以说内外无别、浑然一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不代表没有开阖往来,不过是出入达到尽精微的境界。直接说无内无外,功夫亦不消说矣,没有不堕入顽空断灭见的。

6】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

《近思录》卷一程子曰: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疏解:出入无时,莫知其乡(繁体字“嚮”),莫知其乡无向,空间上的无向与时间上的无时相呼应。无时为尽精微,所谓时措之宜也,或曰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无向为致广大,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出入无时不是德性意义上的(悠久,所以成物也),而是外在流逝的时间。出入无时,即阴阳不测,不知道某一瞬间到底是还是,其实是达到内外浑然一体的境界。莫知其乡,方向,与相应,只沿着某条直线延伸,且有起点有终点,不能整体性地扩充。孟子曰: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君子虽有济世爱民之心,但也需要遵循礼闻来学,不闻往教的原则。引而不发,弓箭拉起来产生的弹性势能整体性地向外扩充,犹如君子中道而立。一旦把箭发射出去,箭只是沿着某个直线运动,其他方向就照顾不到了。

责任编辑: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