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胸部及CTA篇

 嵩山红叶2017 2017-01-02

胸部及CTA


胸部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1.纵隔: 肿瘤、 淋巴结肿大、 血管病变等。

2.肺: 肿瘤、 结核、 炎症、 间质性和弥漫性病变等。鉴别肺门增大的原因, 区分血管性结构、 淋巴结肿大和肿块。

3.胸膜和胸壁: 定位胸膜腔积液和胸膜增厚的范围与程度, 鉴别包裹性气胸与胸膜下肺大泡, 了解胸壁疾病的侵犯范围及肋骨和胸膜的关系, 了解外伤后有无气胸、 胸腔积液及肋骨骨折等情况。

4.心包和心脏: 明确心包积液、 心包肥厚及钙化程度, 鉴别心脏原发或继发肿瘤。

5.大血管病变: 诊断各种胸部大血管病变, 包括主动脉瘤、 夹层动脉瘤、 肺动脉栓塞、 大血管畸形等。

二、 检查技术

1.常规平扫:

(1) 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 两臂上举抱头, 身体置于床面正中。驼背或不宜仰卧者、对少量胸腔积液和胸膜肥厚进行鉴别诊断者可采用俯卧位。扫描范围为从肺尖开始到肺底。

(2)参数: 常规胸部 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采集层厚≤1 mm, 重建层厚 5~7 mm, 层间距 5~7 mm。对于呼吸困难不能屏气者或婴幼儿, 扫描中应适当加大

螺距, 缩短扫描时间, 以减少运动伪影。

2.高分辨率成像: 肺弥漫性、 间质性病变以及可疑支气管扩张时, 可采用高分辨率扫描模式, 层厚和层间距均为 0.6~1.0 mm, 采用高分辨率算法重建。

3. 增强扫描:

(1)常规增强扫描: 对比剂用量60.0~70.0 ml, 流率 2.0~2.5 ml/s, 延迟扫描时间30~35 s。扫描范围和扫描参数同常规平扫。

(2)胸部 CTA: 对比剂用量 80.0~100.0 ml, 流率3.0~3.5 ml/s, 延迟扫描时间依据对比剂智能追踪技术测定, 通常为12~18 s。

三、 图像处理

纵隔窗窗宽 300~500 HU, 窗位 30~50 HU; 肺窗窗宽800~1 500 HU, 窗位-600~-800 HU[18-19]。


先天性心脏病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怀疑先天性心脏病, 如房间隔缺损、 单心房、 左侧三房心、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法乐四联症、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

二、 相关准备

1.镇静: 新生儿及不能配合的受检者口服或从肛门给予10%的水合氯醛0.4~0.5 ml/kg镇静。

2.心电电极的位置: 电极可以酌情贴在双臂和腿上。

3.呼吸训练: 除婴幼儿外, 需要对受检者进行呼吸训练, 屏气时间达 8~10 s。若受检者在镇静状态不能屏气, 可以通过捆扎胸部束带抑制胸式呼吸再进行扫描。

4.辐射防护: 由于受检者中婴幼儿多见, 辐射损伤带来的风险增加, 可在头颅、 颈部、 腹腔、 盆腔分别用铅衣片进行防护。

三、 检查技术

1.扫描体位及参数:

(1)体位: 仰卧位, 根据静脉针的位置选择头先进或足先进, 两臂上举抱头,

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侧面定位像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如果受检者为镇静后的婴幼儿, 可将上臂自然放于体侧。扫描范围为胸廓入口至左膈下 5 cm。

(2)参数: 重建层厚和层间距为 1.25~2.50 mm。考虑到儿童的辐射防护, 5岁及以下受检者管电压为100 kV, 5岁以上为 120 kV; 管电流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

2.注射对比剂方法:

(1) 对比剂用法: 通常采用含碘 350 mg/ml 的非离子型对比剂, 婴幼儿可根

据疾病和体质量, 将对比剂稀释为含碘量 150~250 mg/ml或降低注射流率。根据扫描方式成人用量为 30.0~80.0 ml, 婴幼儿用量为 1.5~2.0 ml/kg。5岁及以下受试者注射流率为 1.0~2.0 ml/s, 5岁以上为 2.0~3.0 ml/s。为避免无名静脉内高浓度对比剂对周围结构显示的干扰, 尽量选择右侧上肢静脉或右侧下肢静脉注射对比剂。

(2)扫描起始时间的确定: 扫描起始时间指从注射对比剂到开始曝光扫描的时间。确定扫描起始时间的方法主要有:

 ①经验值法: 2 岁及以内患儿, 若对比剂经头皮或手背静脉注射, 延迟时间为 11~14 s; 经足外周静脉注射, 延迟时间为 14~16 s; 2岁以上患儿在上述基础上适当延长 2~5 s。

②小剂量同层扫描时间曲线测定法: 自肘静脉小剂量注射对比剂, 进行 ROI同

层动态扫描, 测量 ROI的时间-密度曲线, 曲线峰值时间即为扫描延迟时间。对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受检者, 需要在肺动脉层面测量肺动脉和主动脉2个 ROI, 两者均强化即为扫描延迟时间。

③实时血流检测法: 设定肺动脉层面作为连续曝光层面,并选择对比剂观察 ROI(肺动脉和主动脉 2 个ROI), 注射对比剂后, 实时观察 ROI CT 值上升情况, 当 CT值达预定值后, 手动触发扫描。对心内结构存在复杂畸形者 (如心内膜垫缺损、 单心室等) 加扫第二期, 扫描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 35~45 s, 即第一期扫描后的8~15 s。

四、 图像后处理

1.VR 显示: 可以系统观察整个心脏和大血管的关系以及空间位置, 显示直观立体, 通过不同的体位可以观察到相应的血管变异。

2.薄层 MIP显示: 可以观察局部的解剖结构和变异, 层厚通常选择5~10 mm。

3.MPR后的图像:

(1) 横断面: 断面图像与身体长轴垂直, 显示人体横断面影像, 是显示心脏大血

管的常规体位。

(2) 短轴面: 断面图像与心脏长轴垂直, 显示心脏短轴面影像, 范围包括心尖至心底部。心脏短轴适于观察心室的前壁、 侧壁、 后壁及室间隔, 也适用于观察主动脉瓣。

(3)长轴面: 断面图像与心脏长轴平行, 显示心脏长轴面影像。心脏长轴面适用于观察二尖瓣、 左室根部、 主动脉流出道和心尖部病变[20-23]。


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1.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

2.各种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

3.血管重建术的术后复查。

4.其他: 包括:

(1) 未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在行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术前)排除冠状动脉狭窄性

疾患;

(2) 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期复查。

二、 相关准备

1.心理干预: 检查前向受检者介绍检查过程及可能出现的正常反应, 以消除受检者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控制心率。

2. 控 制 心 率 : 64 层 及 以 上 CT 机 型 心 率 ≤70次/min, 16层及以下CT机型心率≤60次/min。

3.呼吸训练: 训练受检者做深吸气、 屏气及呼气动作。

4.安装心电图电极: 电极片需要在上臂上举后粘贴, 注意避开骨骼。

三、 检查技术

1.对比剂注射方案:

(1) 使用生理盐水: 静脉推注生理盐水可以代替部分对比剂的效果, 减少对比

剂用量, 有助于增加冠状动脉的增强值以及增强持续时间, 同时减少肺动脉增强时间, 减少上腔静脉的高衰减伪影。

(2) 对比剂注射方案: 对比剂浓度为含碘 350~370 mg/ml, 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配合使用生理盐水。具体注射方案有:

 ①单流率三期方案: 流率为 4.0~5.0 ml/s, 第一期注射对比剂 50.0~60.0 ml, 第二期注射生理盐水 16.0~20.0 ml, 第三期注射体积比为 6∶4 的对比剂及生理盐水混合物。

②双流率方案: 第一期采用 4.0~5.0 ml/s流率注射 50.0~60.0 ml 对比剂 16.0~20.0 ml 生理盐水, 第二期采用 2.5~3.5 ml/s 流率注射 5.0~7.0 ml对比剂 25.0 ml 生理盐水。

(3)根据体质量确定对比剂注射流率: 体质量<60 kg, 流率为 3.5ml/s; 体质

量≥60 kg且<75 kg, 流率为 4.0 ml/s; 体质量≥75 kg,流率为 5.0 ml/s。

(4)扫描延迟时间: 经验时间为延迟 25~30 s 启动扫描。

①小剂量同层扫描时间曲线测定法(test-bolus): 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 10.0~

20.0 ml, 注射对比剂后 8~12 s 在升主动脉层面连续扫描。

②实时血流检测法(bolus-tracking): 设定升主动脉根部层面(气管隆突下 1 cm)作为连续曝光层面, 注射对比剂 8~10 s 后, 当升主动脉根部CT 值达 150 HU 预定阈值后, 自动或手动触发扫描。

2.扫描体位与参数:

(1) 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两臂上举抱头, 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侧面定位像对

准人体正中冠状面。

(2) 定位像: 常规扫描胸部前后定位像和侧位定位像, 双定位有利于将心脏图像定位到显示野中心。

(3) 扫描范围: 根据检查需要设定扫描范围。

①常规冠状动脉 CTA扫描从气管隆凸到心底, 包括整个心脏。

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复查静脉桥, 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到心底, 包括整个心脏大血管。

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复查动脉桥,扫描范围从锁骨到心底, 包括整个胸骨、 心脏大血管。

(4)参数:

 ①平扫: 层厚≤2.5 mm, 层间距 2.5mm, 视野 25 cm×25 cm, 管电压 120 kV, 前瞻心电门控, 显示野固定不动。

②冠状动脉 CTA: 层厚 0.5~1.0 mm, 层间距 0.5~1.0 mm, 采用心电门控扫描

方式。

四、 心电门控扫描方式

1.心电前瞻门控扫描 (序列扫描): 根据前 3~5个心动周期的搏动, 预测下一个心动周期 R波的位置, 并在相应的时相触发扫描。

2.心电回顾门控扫描 (螺旋扫描):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心电信号和原始数据被同时记录下来, 根据心电图信号采用回顾性图像重建。

五、 图像处理

1.心电图编辑: 心电图编辑方法有消除、 忽略、插入和R波偏移等。

2. 图像显示: 平扫的窗宽 250~350 HU, 窗位35~45 HU;增 强 扫 描 窗 宽 600~800 HU,窗 位300~400 HU。

3.冠状动脉重建时相的选择: 心率<65次/min,在舒张末期, 即 75%~80%时相; 当心率为 70~80次/min 时, 右冠状动脉最好时相为 45%~50%, 左冠状动脉为75%。

4. 三维重组后处理: 整个心脏冠状动脉的 VR重组、 冠脉树的VR和MIP、 曲面重组。

5.心肌灌注成像: 扫描方式同冠状动脉CTA。

6.左心室的功能分析: 通过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 可以重建出心脏舒张期和收缩期两个时相的图像。在 CT后处理工作站, 计算出舒张末容积、 收缩末容积、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六、 冠状动脉CTA图像的质量控制

1.对于心率过快采取的方法:

(1)检查前与受检者充分沟通, 减少检查时的心理紧张, 缓解紧张情绪;

(2)尽量缩短扫描时间;

(3)应用 β受体阻滞剂适当降低心率;

(4)应用双扇区重建法;

(5)心率过快者可采用变速扫描技术;

(6)选择心脏舒张中期或收缩中末期进行成像;

(7)使用半扫描重建技术或多扇区重建技术。

2. 心律不齐造成图像质量下降的处理方法:

(1)使用绝对延迟方法重建: 由于 R波后紧邻时相为收缩期, 受心率变化影响较小, 进行收缩末期重建可获得错层伪影较小的图像。

(2)对冠状动脉进行分段分时相重建, 可以获得冠状动脉各个分支不同相位窗的清晰图像。

(3)使用横断面重建不同触发单位进行图像重建, 可以部分改善图像质量。

(4)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技术: 通过计算各支冠状动脉的运动速度, 从而自动化选择运动速度最低的2个时相进行重建, 可以获得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冠状动脉图像。

(5) 进行相应的心电图编辑: 

①单发早搏: 可导致瞬时心脏运动加快, 可应用心电图编辑软件忽略或删除这一心动周期, 用下一个心动周期的数据来补足加以纠正。

②代偿间歇: 可以造成与其他心动周期运动状态不一致的现象, 此时需要对其前一个 R波进行人为调整, 对缺失的信号进行人为的插入, 以保证其运动时相的一致性。

③心房颤动: 此时的心动周期长度变化范围更大, 心动周期更短, 图像质量更差。舒张期重建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间分辨率的要求, 只能进行收缩末期重建和绝对时间延迟重建。

④房室传导阻滞: 可引起心动周期延长, 改善方法是利用绝对时间延迟进行重建, 或进行个体化心电图编辑, 采用手动偏移 R峰的办法纠正 R-R间期不等造成的数据不匹配, 尽量使重建数据保持在心脏搏动的同一相位。

3.其他因素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化斑块明显者, 产生明显伪影, 影响冠状动脉的重建效果; 检查时身体移动所造成的运动伪影, 重建后出现图像模糊。

解决方法:

(1) 右心房高密度对比剂伪影: 缩短扫描时间、 减少对比剂用量和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 能有效消除右心房对比剂伪影对右冠状动脉显示的影响;

(2) 呼吸运动伪影: 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 尽可能缩短扫描时间, 可有效消除呼吸运动伪影;

(3) 扫描时间及扫描延迟时间: 扫描时间越短, 图像质量受屏气后心率波动的影响越小; 扫描延迟时间确定的越准确, 则冠状动脉对比剂充盈越好, 图像质量越佳[24-28]。


肺静脉与左心房CT扫描技术

一、 适应证

射频消融术前评价及术中引导、 射频消融术后评价。

二、 相关准备

同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

三、 检查技术

1.对比剂注射方案 对比剂含碘350~370 mg/ml,注射流率 4.0~5.0 ml/s, 第一期注射对比剂 50~60ml, 第二期注射生理盐水 25~40 ml。经验扫描延迟时间为 25~30 s。通常采用测定靶血管内对比剂峰值变化来选择适当的扫描启动时间,

 具体方式为 :

(1)小 剂 量 同 层 扫 描 时 间 曲 线 测 定 法(test-bolus): 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 注射后延时 8~12 s 开始在肺静脉层面连续扫描;

(2)实时血流检测法(bolus-tracking): 设定肺静脉层面(气管隆突下 4 cm)作为连续曝光层面, 并选择升主动脉作为ROI, 注射对比剂 8~10 s后, 连续曝光采用实时观察 ROI的 CT值上升情况, 当 CT值达 150 HU后, 自动或手动触发扫描。

2.体位与参数:

(1) 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 两臂上举抱头, 身体置于床面正中, 侧面定位像对准人体正中冠状面。

(2) 定位像: 常规扫描胸部前后定位像, 双定位有利于将肺静脉图像定位到显示野中心。

(3)扫描范围: 从气管隆凸上 2 cm到心底, 包括整个心脏。

(4)参数: 

①平扫: 层厚 2.5 mm, 层间距2.5 mm, 管电压 120 kV, 选择心电前瞻门控扫描, 显示野固定不动;

 ②肺静脉 CTA: 扫描范围同平扫, 层厚 0.50~1.25 mm, 层间距 0.50~1.25 mm, 使用心电门控方式扫描。如果患者心律不齐或屏气不良,可选择螺旋扫描, 层厚 0.50~1.25 mm, 层间距0.50~1.25 mm, 调整螺距和旋转时间, 使用最快方

式扫描。

四、 心电门控扫描方式

1.心电前瞻门控扫描: 与冠状动脉 CTA的门控扫描类似, 由于心电触发序列扫描需采用前 RR间隔的平均值, 对受检者下一个 RR间隔做出可靠的预测。

2.心电回顾门控扫描: 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心电信号和原始数据被同时记录下来, 根据心电图信号采用回顾式图像重建。

五、 图像处理

1.心电图编辑: 心电图编辑方法有消除、 忽略、插入、 R波偏移等, 对于有严重心律不齐的患者, 可联合使用多种心电图编辑技巧, 最终获得理想的冠状动脉图像。

2. 图像显示: 平扫窗宽 250~350 HU, 窗位35~45 HU;增 强 扫 描 窗 宽 600~800 HU,窗 位300~400 HU。

3.三维重组后处理: 肺静脉 VR重组用于显示肺静脉开口、 起源和大体解剖。可以在肺静脉后前位测量肺静脉开口处的宽度, 多角度显示左右肺静脉的开口。在必要的情况下, 可以测量横轴面肺静脉各分支起始处的最大径和最短径。


肺动脉CTA检查技术

一、 适应证

1.胸痛或下肢静脉血栓, 怀疑肺动脉血栓者。

2.肺动脉高压或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血管病变者。

3.中央型肺癌患者了解肿瘤与血管位置关系。

二、 检查技术

1.扫描参数: 仰卧位, 受检部位置于扫描中心。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BMI≤25 kg/m2, 管电 压 采 用 100 kV; BMI>25 kg/m2,管 电 压 采 用120 kV。有效管电流 180~250 mAs, 层厚 0.75~1.00 mm, 层间距 0.75~1.00 mm。软组织算法重建。探测器组合(64×0.625 mm、 128×0.600 mm、320×0.600 mm)

2. 注射参数: 对比剂用量 1.5~2.0 ml/kg, 含碘浓度 270~370 mg/ml。注射方式为以 6.0 ml/s的流率注射 20.0 ml生理盐水, 然后以 5.0 ml/s流率注射50.0 ml对比剂, 最后以 4.0 ml/s流率注射 20.0 ml生理盐水。延迟扫描时间为自动触发扫描方式, 阈值为80 HU, ROI置于肺动脉干。

三、 图像处理

1.MPR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各级肺动脉走行, 管腔内栓子大小、 分布及范围。

2.MIP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组织间的密度差异,显示血管壁的钙化及其分布范围, 能够直观、 立体地显示肺动脉的解剖、 走行, 尤其对于外周肺动脉的显示有一定优势。

3.VR可以更直观、 立体地观察血管结构, 追踪血管的起源、 走行。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清晰显示肺动脉起始及走行。

2.清晰显示肺动脉内血栓及肺动脉充盈缺损情况。

3.清晰显示肿瘤与肺动脉的位置关系。


主动脉CTA检查技术

一、 适应证

1.主动脉病变。

2.主动脉病变术后复查。

二、 检查技术

1.扫描参数: 仰卧位, 双手上举与颈椎不在同一层面。扫描范围由胸腔入口至耻骨联合, 腹主动脉检查从膈顶至耻骨联合。BMI≤25 kg/m2, 管电压采用 100 kV; BMI>25 kg/m2, 管电压采用 120 kV。管电流 180~250 mA, 层厚 0.75~1.00 mm、 层间距0.75~1.00 mm。软组织算法重建。探测器组合(16×0.750 mm、 64×0.625 mm、 128×0.625 mm、 320×0.500 mm)。

2. 注射参数: 对比剂含碘 270~370 mg/ml, 用量 1.5~2.0 ml/kg。先以 6.0 ml/s流率注射生理盐水20.0 ml, 然后以 5.0 ml/s流率注射对比剂 100.0 ml,最后以 4.0 ml/s流率注射生理盐水 20.0 ml。对比剂总 量 90.0~100.0 ml,生 理 盐 水 总 量 20.0~40.0ml。确定延迟扫描时间采用自动触发扫描方式, 阈值为 100 HU, ROI 置于降主动气管分叉下 1 cm 水平(腹主动脉检查 ROI在肝门水平, 其他参数同主

动脉CTA检查)。

三、 图像处理

1.MPR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各级肺动脉的走行,管腔内栓子大小、 分布及累及范围。

2.MIP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组织间的密度差异,显示血管壁的钙化及其分布范围, 能更直观、 立体地显示肺动脉的解剖、 走行, 尤其对于外周主动脉的显示有一定优势。

3.VR 能使观察者更直观、 立体地观察血管结构, 追踪血管的起源、 走行。

四、 影像质量标准

1.清晰显示主动脉所属分支及走行。

2.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破口位置及动脉瘤情况。

3.能清晰显示主动脉与邻近器官的位置关系。

【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媒体或个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