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使音高、音准在音乐运动中显得“合理”,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音的高度在音乐表现中并不是绝对的,探讨物理上的音高数值对音乐表现来说毫无意义,它永远不会使音乐变得生动、自然。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在运动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大音程在上行与下行中除了基音之外的另一个音程音在演唱中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上行时音程音偏高唱、下行时偏低唱)。再比如属七和弦的七音与下属和弦的根音是同一个音,但因处在不同的和弦当中,它的音高要求也必须有所变化,这就是横向音程的协和关系以及纵向音程的协和关系。还有,对于一个演唱者来说,他(她)松弛的发声状态、声音位置、气息支持也是获得合理音高的一个重要条件。
(1)横向音程进行时的音准
横向音程进行是指横向单一声部的旋律运动,音和音之间的关系是横的关系。旋律进行时一个音到另一个音之间的先后关系形成了不同的音程,音程的种类有“大、小、纯、增、减”五种,不同音程的音响状态和紧张度都不同,其中纯音程是最协和的,大、小音程存在着一定的不稳定倾向,而增、减音程则最不稳定。
因此在演唱纯音程的时候一般不会要求有什么倾向,而只是保持前后个音程音的平稳、自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唱。在民族合唱横向的旋律运动当中,四度、五度是经常出现的骨干音程,(比如《兰花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这是由民族调式的特点决定的,在演唱是除了注意平稳的唱准之外还要注意四、五度旋律音程与后面的音形成的其他关系,比如二度、三度等。
对于大音程,如果是从根音到冠音的上行,根音平稳即可,而冠音则要注意要在演唱时有偏高的倾向,这并不是真的要求偏高,而是要有向上的倾向,这样除了可以避免偏低的声音,还可以充分的在音响上体现大音程的扩展和紧张度。如果是从冠音到根音的下行,则要在演唱时有偏低的倾向,这同上行的道理是相同的。而小音程则正好相反。
对与增、减音程,则根音和冠音都要有向两边也就是向外扩展的倾向,对于增音程,根音应该有偏低的趋向,而冠音有偏高的倾向。减音程正好反过来,这样才可以充分的反映出增、减音程所体现出来的扩展、紧缩的音响状态。
上面谈的仅仅是两个音之间的个别关系,我们把它结合在调式里,则很容易看出调式中音的倾向:
首先,一级与五级音是调式的稳定音级,同时他们是纯音程,所以这两个音在旋律当中往往都要求平稳的演唱。
其次,三级音是构成调式主和弦的最重要的音,为了保证音响的饱满和生动,大调中的三级音要有偏高的倾向,小调中的三级音要有偏低的倾向,这是由于他们分别与主音的关系决定的。从二级音所处的位置来看,无论大小调,都要有偏高的倾向(与主音为大二度),同样道理大调的六级音也要有偏高的倾向(与五级音为大二度),而小调中则要有偏低的倾向(与五级音是小二度)
对于四级音,在大调中与三级音是小二度关系,所以要有偏低的倾向,在小调中则要平稳。
另外,所有的变化音都要体现出倾向,升高有升高的倾向,降低有降低的倾向。
下面我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来做个简单的应用说明。

谱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这是一首商调式的民族歌曲,上面这段旋律中 c 是歌曲的主音,它与后面的d构成了大二度关系,因此,d这个音要提醒学生在演唱时有向上的倾向,而接下来的g 与前一个d是纯五度关系,因此要唱的平稳,最重要的是接下来的主音c,虽然与前一个音g是纯音程,但也要偏高唱,这是因为接下来到d是一个上行的大二度音程,在连续两个上行的音程当中,最后一个音很容易偏低,这是人们演唱的心理习惯造成的,所以,主音有向上的倾向,而d也要有向上的倾向,这样才容易将乐句结尾的音c唱的平稳,同起始音d保持在同一个高度上而不至于偏底。 可见,一个音在运动中的倾向并不是绝对的,而需要一个指挥在排练的过程当中根据乐曲的横向旋律运动的情况以及合唱队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之适应全曲横向旋律运动中音准协和的要求。
(2)纵向和声的音准协和要求
这是以和声中和弦的音准为依据的,合唱当中每个声部所承担的同时产生的不同的音,都是属于某个和弦的。和弦的产生是以低音所震动时所产生的泛音列决定的,因此首先最常出现的也是最重要的当属于三和弦与七和弦。下面就探讨下三和弦与七和弦在演唱的时候所应该注意的问题。
大三和弦与小三和弦最重要的区别在与三音,在大三和弦当中,三音要有向上的倾向,偏高一些,来保证大三和弦音响的饱满色彩,而小三和弦的三音则要偏底些唱,这其中无论是开放还是密集排列,也无论是原位与转位,这两种和弦三音的倾向都是不变的。
增三和弦在小调的三级会出现,减三和弦在大调的七级与小调的二级出现,增三和弦的的根音与冠音要同时有向外扩展的倾向,而三音由于与根音是大三度,所以也要保持向上的倾向。减三和弦则正好相反。同样在转位中,各音的倾向也不变。
七和弦最常用的是属七和弦,由于七音与根音的关系是小七度,所以要偏低些唱来保证音响的紧张度,而下方的大三和弦的三音则还是保持偏高的倾向。如果是大七和弦,则七音正好相反,要偏高些。
小七和弦的七音与根音也是小七度所以要有下降的倾向,三音则和小三和弦相同,同时保持向下的倾向。
一切建立在大三以及小三和弦基础上的七和弦都可以根据七音与根音的不同关系找到倾向。 减小七和弦与半减七和弦对于七音的演唱要求也同样如此,
(3)演唱者的发音状态、气息支持等也是影响音准协和的重要因素
我们会经常在不同的场合看到些现场演唱的歌手出现音不准的情况,这很多是因为紧张造成的演唱状态的控制不利早成的。合唱也同样,保持松弛有度的气息和稳定的发声状态十分有利于音准的控制,在头腔共鸣中,软腭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不能保证有效的控制软腭的正确抬起,则一个是无法得到良好的整体声音,同时也会出现偏低的现象,这也是大多数合唱队的通病。
在排练的过程当中首先让队员站起来,深呼吸,做一些放松的肢体动作,同时能带动队员们身心愉快的歌唱很重要,在声音的训练上,”wu”\”mu”音的训练可以很好的固定队员们的软腭位置,但要有好的起声,这是一个解决偏低的很有效的办法。另外多采用无伴奏合唱训练,对训练音准、均衡音色都是很有利的。
同时也应当多对合唱队员以人文关怀,尽量创造一个好的排练环境,队员们只有在身体和心理没有什么负担的情况下,心情愉快的参加训练,才能努力创造出优美协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