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道不能知术——灵触中的“道”与“术”

 小蓝2266 2017-01-02


在学习灵触过程中,特别是学员之间交流心得体会和技术探讨时,经常听到类似“手法不重要,心法才是关键”,“灵触手法太简单了,就那么几下,真的管用吗?”······这样的话,的确,灵触手法真的不难,不管学员有没有基础,懂不懂奇经八脉,来自什么行业,都能在短短几天的课堂上掌握基础手法和心法,至于管不管用,已经有大量真实的分享案例佐证,很多分享的案例都是来自于新手疗愈师,有的只是短短的学习了两天基础手法班的课程,尚未学习心法,就回家给家人做灵触,家人的病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疗愈。

还有人说灵触基础手法是侧重于“术”的修习,那么心法则是从“道”的层面来引领“术”的施行。灵触中的“道”与“术”,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国画大师齐白石说过:“如果做画,功夫在画外。”,大概说的就是道与术的区别。天下事物,道理大多相通,这句话其实同样可以放在其他很多地方,比如“如果下棋,功夫在棋外”或者“如果做灵触,功夫在触外”等等。

贯穿中国文化的就是一个“道”字,整个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是在围绕这个“道”来展开和演绎,上到治理天下,下至婚丧嫁娶、起居风俗,无不体现人们对“道”的尊重。道的内涵极为丰富,因而原始道家、儒家等常从不同的角度言道。如老子、庄子的“本体之道”、“自然之道”;孔子、孟子的“仁礼之道”、“仁义之道”、“中庸之道”;《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生生之道”、“变易之道”等等。

佛家所说的“法”,也就相当于这个“道”,因此修成的高僧也被称做“得道”或“有道高僧”。孔夫子也这样阐明自己的志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儒家修炼的核心还是这个道。古人认为,“道”,控制着万物一切的生化运作,因此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应天道。

道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可细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始基、形成、演化、发展的角度去阐说,道为本体之道、存在之道、规律之道,是归属于外在客观方面的实然之理(万事万物的本质规律)。它是先哲们立足宇宙,提神太虚,在价值抽象中,原天地之大美,达万物之理,而从整个宇宙法则秩序中获得的真知、至知,即“天道”(世界观)。

二是从社会、人生的价值、意义、理想、目标的角度来阐说,道是圣人之道、君子之道、仁义之道,是归属于主体即人性方面的应然法则(人类各种活动应当遵循的依据)。它是圣贤们参天地、法自然,从宇宙法则秩序的均衡、和谐、大中、刚正中体会领悟到人类社会应的和平、真理、正义、美好,以及人应有的刚健、中正、尊严、仁爱、自然、和谐等的性命之理,即“人道”(人生观)。

两者的关系为:”天道”是“人道”的根据,“人道”是“天道”在人生社会领域的延伸和应用。而“道”就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也就是中国先哲们所言的“天人之际”、“天人合一”的大学问,大道理。它是知识,又是智慧,又是哲学、伦理学和文化道德精神。


那么,灵触的“道”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心法的运用、口决的念诵、还是能量的接引祈请?都是又都不是。可以说,灵触的“道”融入到手法和心法每一招每一式中,同时又超越跳脱出每一招一式,如果非要给灵触的“道”找一个安住的居所,那就是在我们的每一次起心动念中,在我们原本俱足的佛(神)性中,概括起来就是“我是一切的根源,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爱是最好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次疗愈的发生,都是借由灵触师之手的一次内观自己的机缘,是一次爱的传递,更是一次感受万物一体,同体大悲的美妙旅程。

在认识论上,灵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强调人体与自然、与“我”的联系与统一。同时,还强调把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人体各部分器官都是这一系统的要素,即天地为大宇宙,人身为小宇宙,因而,灵触是从整体出发的全息式疗愈;在方法论上,以阴阳与五行的运行规律,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病因证治。认为人之生命,以阴阳平衡为贵,因此无论在练习还是在疗愈时,注重异性之间相互搭配。“平人者,不病也”。并以“损益”,即老子的“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为具体疗愈原则等,从而构建了灵触疗愈的理论体系。

在对人体、生命及宇宙的认识上,中国古老的文化智慧,已经达到了非常深邃的程度,不但对其理论把握得透,而且能极凝炼概括地表达和运用。中国古代疗愈方法对人体生命状态的把握,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天地之道。《易经》中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其中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就是说,要看人体阴阳的变化是否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一致,相一致就是正常状态,相悖就是异常状态。

从实质上看,灵触不是治病而是疗愈人,甚至在更高的维度疗愈灵魂。其法在于调节阴阳平衡,故凡调节阴阳平衡之法皆为疗愈之法,其法并无高下之分,端看那种法更合适。灵触既是形而上之道,无形无象,通天达地;又是形而下之器,有形有象,疗愈身体。灵触就要用取类比象的方法,以人疗人,去纠正人体之偏,使人体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从一开始的祈请能量、天问、观想,到疗愈过程中的各种手法、心法以及口决的运用,再到疗愈过程结束前对被疗愈者的鞠躬感恩,无一不是一种渗透于东方世俗生活的文化、哲学、艺术、价值观,根本就是一种谦卑、同理的生活方式。


  

那么,道与术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术”即“方术”、“术数”、“技术”。其实,也就相当于现代社会的“自然科学”。在中国古代,术数类的科技是非常发达,这方面中国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著名的四大发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当然还不止这些,中国古代几乎在各个技术领域,都处于遥遥领先世界的地位,比如医学、农学、天文、建筑、手工业,包括:铸造、纺织、印刷、工艺制作、食品,以及文学、艺术、教育、政府制度,甚至包括军事。

中国正统文化一直是轻视“术数”类的东西,更尊重的是道学德士。技术类的东西常被蔑指为“奇技淫巧”。老子更直截了当的主张“绝巧弃利”。中国古代长期视饱读儒家经典、人品道德出众者为人才,而基于重道轻术的思想,四大发明的创造者在中国历史中并非倍受推崇、飞黄腾达的人物。

为什么古人重道轻术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句出自《大学》的话正道破了玄机。意思是说,要把握道,关键是要认清什么是事物的根本,什么是事物的枝末;什么是原因,什么是原因所导致的结果。

“道”就其本质而言是“无所不包、无所遗漏”,它是事物宏观、根本的规律。而“术”类的技巧,主要是某种限定的狭小范围内的物理规律,通常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空间范围的物理规律。

严格地说,“术”也是“道”在这种具体范围内的具体体现,应该说是“道”的一部分,但是通常它体现在物质细节上,基本是一些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所以道是本,术是末。道是灵,术是体。

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庄子·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故事。疱丁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

   疱丁对梁惠王解释其中的奥妙: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

这就是说,解牛的技巧(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疱丁对解牛的自然法则(道)的体验与领悟。不是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吗?即要知道牛的天理是什么,它的固然又是什么。这样才可以依,才可以因,也才可以缘。很显然,在庄子看来,疱丁解牛刀不妄加,刃不妄施者,何也?道也。也就是说,在庄子这里,术乃道之术,无道不能知术。从本质上讲,道是术。


在中国疗愈方法发展史上,无论是优秀的医家,还是民间的大巫,以及各门派的修行之人,都在竭尽全力地苦苦追寻这一至上的神圣的道。最精湛的疗愈之术、最伟大的创新,都意味着对这一神圣之道的真切领悟。对得道的大德来说,道就是术,术就是道,在此,道与术完成了实质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就是疗愈之术的最高境界。

这里有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即道是怎样转化为术,并达到统一的?尽管由道而术,由术而道的转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是经由一定的媒介将道与术统一起来。

直觉,灵触将其称为“心法”、“顿悟”。指灵触师在观察疗愈对象(可以是人、动物、植物或一切有情众生)时取得一定经验、依靠观想、导引等方法,对其本质及其规律联系作出迅速识别、敏锐洞察、直接顿悟和具体判断的一种反应方式。这种方式不遵循严格的逻辑规则,常以“悟”作为认知事物的基本形式,即通过内在直观实现认识的突变与飞跃。如灵触在面对久泻、胃下垂、子宫脱垂等问题时,看似不相干,其本质(道)却同属中气下陷,可同用补益中中气、提升中气的方法(术)治疗,即“异病同治”法。在这里,对事物本质的透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获得是瞬间获得,一下子达到的。“技进乎道”、“道化为术”是同一种过程,道与术合而为一了。真正的疗愈之术是在悟道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灵触由道而术的实践性方式,是个体对灵触之道的感觉与把握。然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这种感悟又难以言表,所以,对于灵触来说,人与人之间用于传授与交流的术,只是灵触的一个外在形式,而不能完全代表真正的灵触。外显的术,只是初学者入门手段;而真正的术,则是在对道的实践性体悟中逐渐掌握的。这也就是说,前人所述之道,当其被描述出来时,其实已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道,而是一种有限的、分离的关于规律、法则与方法的知识;对完整的灵触之道的把握,必须经过自己的亲身体悟才可能实现,所以,才会有“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说法。这里所谓的修行,就是悟道。

“术”可以模仿,学习和锻炼,而”道“却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朝闻道,夕可死矣!要了解道并非易事。“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道德经》的第一句话,揭示的就是道与术的关系!此经所描述的大多也是道的表象,而非道本身,这些表象背后那个隐含的东西,才是道,可惜无法用文字表达。“道”是大“道”,但“道出”的道,则变成了术。所以市面上很多关于疗愈的书籍中只讲一些简单的运用及可能实现的效果,而基础性的修习方法等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不会写在书本上的,因为这些重要的东西,一直是“不立文字,口传身教”的内容。之所以这样,是怕误传非人。这些内容,需要老师亲自在课堂带着学员“言传身教”,一步一步的心神领会。

好在 “道不远人”,“道”虽然非常抽象,却无时无刻的表现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之中,物物皆道,事事皆道。“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我们向师父学习,学的不仅仅是他的“术”,而是他通过“术”而表现出来的“道”;我们更要向灵触个案学习,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如镜子一般照见了我们自身存在的某些卡点,无论这些卡点是我们尚未疗愈或已经得到疗愈的,都反应了他们是因为我们的吸引而来,同频共振,同体大悲,感恩灵触个案们的示现,因为,我们原本就是一体,我们只不过在对方的身体中看到了自己。明了这个“道”之后,无论我们用什么样“术”,疗愈就会发生在每一个当下。如果灵触师是真诚的由爱的所在进行疗愈,就要信任疗愈一定会发生,并以全然的信心释出疗愈给到来的个案们。

灵触师的疗愈力量来自于认知到灵触个案不只是肉体,而是完美的灵魂。身为疗愈师,我们所做有限,“做”意味着我们只是肉体。此外,完美的健康就是灵触个案们的自然状态。我们只是在帮助个案们认出、移除并释放阻碍他或她享受完美健康的思想。

再回到文首那句话。其实,手法心法都是“法”,亦即是“道”,也可是“术”,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二者相辅相成,是共生、合一的关系,并没有孰轻孰重,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天道、人道,当我们执着于追求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术”时,大概已经忘了大道至简,所有的“术”,最终都是要回到“道”上来的,灵触师也只有在无我,完全放空,甚至放弃所有的头脑中的观想、引导的状态中,“道”才会真正地到来,放下“术”,在“道”中行走,抛开一切“人”的干预,所有的高我也好,天使也好,指导灵也好,护法神也好······,才会开始接管,一切的发生在更高的维度,为我们拨开迷雾,协助我们看到真正的“我”是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