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歌唱的艺术表现
歌唱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塑造歌曲的音乐形象,听众从中感悟到声乐的魅力。要达到感动观众,歌唱者本身要加强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因为歌唱中的事件、场景、时代等,我们不一定亲身经历过,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间接地获悉,然后通过思维、想象、联想、记忆储存等来丰富自己塑造音乐形象的能力。如果内心很丰富,没有表达能力也是枉然。所以还得不断磨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有些人性格外向,表现欲望、表现能力先天就好,当然选择歌唱作为职业成功率自然要高些。如果先天性格就内向,后天的锻炼就显得更为重要,要学会抛开自己,忘我演唱,全身心地进入歌曲的特定环境、特定角色进行演唱,在演唱过程中不仅声音要连贯,更重要的是要思维连贯,可以从以下各种手段中磨练自己的表演能力:
㈠ 从歌词中寻找特点:
1、熟悉歌词:确定演唱曲目后,,不急于唱旋律,应先熟读歌词,从中了解歌词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意图,把握歌词的基本情绪,让歌词中的场景、事件、意境、人物等形成图象映进头脑中,演唱时,从你的眼神、视线、面部肌肉甚至肢体运动中表达出来,即唱山看见山,唱水看见水,唱人要看见人。
2、唱出歌词中人物的称谓:是一人称的就是唱自己,有“我”要从自我出发;唱二人称的,就是“你”,要有对象感;唱“他”自然是三人称,千万不要无动于衷、眼神木纳、不知唱谁。
3、准确表达歌词中情感的“虚”与“实”:
虚:如唱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的歌曲,情感上为虚,眼前没有实物和对象感。如《母亲教我的歌》:当我幼年的时候……在你的眼神中是对母亲的回忆。
实:当演唱有场景、实物的歌曲时,你的眼神应有对象感,如《鳟鱼》,你要表现出看见小河,看见小鳟鱼在游……
4、从反复诵读歌词中,把重点词和轻声词、重点句与一般句区别开来,到歌唱时装进去,再在唱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㈡ 从旋律中寻找“韵味”:
1、反复哼唱旋律,从中找出旋律的色彩、风格,如:是阳刚、奔放?是明快、活泼?是柔美、精巧?还是委婉、恬静?有何地方特色?有何民族特色?是根据哪种民间音调演变而成?是古典还是现代色彩?是本土还是异国风格?……在演唱中要能表达出来。
2、熟悉伴奏,把伴奏纳入表演范畴:歌唱表演时,要重视和熟悉伴奏,在歌曲的前奏、间奏和尾奏时,不能无所事事,不能跳出角色,也不能过于紧张,前奏一响,就进入角色,间奏时,声音虽停顿,情感、思维应连贯,尾奏不完,情感不断,尾奏与歌声同时结束时,应该先停声,后收情,带着情感谢幕。
3、熟悉旋律中的每一个表情符号,并准确表达出来。旋律中的每个音符、附点、休止符都饱含着曲作者的良苦用心,我们演唱时都要认真表达出来,并充分运用力度变化、速度变化、跳、连变化、渐强渐弱变化进行再创作。
4、分清全曲的层次,标出全曲的小高潮和高潮,在演唱中,前后一直是平铺直叙,节奏呆板不能感人,在演唱高潮部分时,应当是技巧和神采、激情和欲望、精、气、神、力融为一体。
5、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人,建议对着镜子练习喜、怒、哀、乐、悲、愤……等各种表情。
㈢唱前案头工作:
演唱一首新歌之前,先做好案头工作。可借鉴戏剧演员为演好一个角色,先写“角色自传”的方法,写出歌曲是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什么年龄,什么心情、规定情景,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从而设计出演唱的基本色调。如:铿锵有力,轻柔飘逸,甜美隐秀,稳健浑厚,欢快跳跃…
总结: 未曾开口先来神,
思维要比发声先一步行,
“方法”要靠平日刻苦练,
让“方法”练得变成第二本能,
上台表演心中只有“情”,
“情”中原本就蕴涵着“方法”, (人在激动时,喉总是开的)
“方法”中饱含着真情,
手、眼、身、心全身心歌唱,
声情并茂才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