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的发声方法来自于生活(6)

 江山携手 2017-01-02

4、备洞与“胸腹联合式呼吸” 的异同:

歌者的唱前备洞与胸腹联合式呼吸两者感觉相同,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胸腹联合式呼吸原本就是极为正常的、自然的生活呼吸方法。生活中造成浅呼吸、锁骨呼吸极为少见,除非有病,歌唱中只有不正常、不科学的病态唱法才会造成浅呼吸和锁骨呼吸,如喉头高、声带闭合不好漏气时,就必然导致浅呼吸。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人体多种器官整体活动、协调作战得出的这个名称,腹部装的是消化器官,本身并无吸气、储气功能,只有肺才有呼吸的功能,是因为肺在吸满气时,胸廓下端的自然扩张,迫使横膈膜下降,横膈膜下降产生一股正压力,触动和压迫了腹腔的胃、肠、肚子,是因为这股下降的力使得腰部-腹部有微微膨胀感,给人的感觉就好似吸到了腹部,是前辈们把这种胸腹整体活动的呼吸感冠以“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的专业术语。我们在唱前备洞,洞越大越长时同样也是腰、腹部有微微膨胀感,这种膨胀感极自然、极正常,没有半点人为的做作感,既符合物理原理又符合生理规律,能为演唱发声提供足够的气息。

 

洞底发声——喉头发声时往下一蹬、往后一翻走弧形

 

洞底发声,包括声音的起声、停声的部位、起声时挡气与送气的感觉、发出的声音与力量运行的路线和方向等,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定要求和相互协调统一的、不可违反的良性循环规律。当规律一旦破坏,则是唱与吸的整体感全无的恶性循环,也是歌唱时全身不适和毛病百出的症结所在。

 

1、起声、停声的部位:在同一低位置。

声音的发出是由喉头承担的,起声、停声的部位要低,就是喉结位置要低。为什么要求喉结位置要低?因为喉结一低,声道就长、共鸣腔体就好,声音才传得远。喉结位置低,离小腹着力点近,发声容易咬上劲唱,使声音稳健、铿锵有力度。

所谓唱前备洞,实际指的是舌根以下、喉结以上这段叫喉咙的声音通道拉长、扩大,形成空洞感,就是常人说的歌唱桶子要大,喉结处于这段声道的下端,我把它叫做空洞“底边”,所以空洞越长,就是声道越长,那么,喉结理所当然就越低。

因为喉结低,起声位置就低,演唱时,力求喉结稳定不上跑,所以停声也必定在原来的低位置上,当发声时,越唱越唱不自觉的上移而吊起,只能说声道是越唱越缩短造成的,如果改成唱时有意识将“声音”(实为声道)往下引导,往下叹着似的感觉唱,好似声道越来越向下拉长,你的喉结就能在越来越长的反向运动中获得稳定的低位置。

在理论上懂得了喉头低位置的原理,在实际行动上如何做到喉头低位置起声和停声呢?不难!回到生活中去找吧!只要你的起声感觉是在喉头的下方,大约在脖子根以下即可,如:

▲在发出类似感叹之声的地方;

▲在轻轻咳嗽的地方;

▲在体育老师一二一喊操的地方

金铁霖老师把这个地方叫做脖子根以下第二粒或第三、四粒扣子的地方,而且在唱整首歌曲时,应把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字都贴在这个地方唱,就叫稳定低位置喉头。

 

2、起声、停声的感觉:声音是“卡”的一响起声、“卡”的一响停声。

所谓“卡”的一响起声和“卡”的一响停声,为的是防止声音漏气。种感觉是指空洞底端的喉头(声带)与气息相撞的一刹那,是“卡”的一响,发出有金属感的亮音,它是一种具有实质、有个性的歌者自己特有的美妙真音,到一个乐句结束时,在起声的原位置又“卡”的一响停声。这种“卡”的一响声音效果,是声带主动挡气与横膈膜向上送气的两股力正好是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前因造成的,这正是物理学中正压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这种符合物理原理的声音即平衡又省力,所以是科学的。

如果起声和停声没有“卡”的一响效果,所发出的声音就发虚、发沙,无金属感,也失去了最有魅力的个性,那是因为发声时送气太多,声带挡气不力造成的,反之,如果声带挡气过分,则气息无法正常流动,声音就会尖锐、直白,两者都不符合物理原理,这两种极不平衡的感觉是声带和身体都难以承受的。

这种“卡”的一响起声、停声既符合物理原理,也是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因为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如朗诵声、感叹声、劝慰之声、促膝谈心、朝远处喊人之声……如果生活中发声的送气和挡气不平衡,声音没有实质、发虚、发沙的话,那一定是人在生病时才会出现。

用这种“卡”的一响起声、停声,我曾成功的治愈了很多声音发虚、放不开的小女生,这还得感谢王福增老师的《声乐教学笔记》,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3、声音和力量运行的方向和路线:往下一蹬、往后一甩,走的路线是半圆弧形。

由空洞底端“卡”的一响发出的“声音”(实为声带挡气的力量)先是往下一蹬再往后一甩,好似向下向后画出一个半圆的弧形,这种感觉可从撑杆跳高的体育运动中感知:运动员双手上下握杆,形成上下两个支点,然后竹杆下端往地面一撑形成下支点,三个支点的力量一致使向地面,这股力量的大小,与运动员越过的高度成正比。用在发声过程中就是:低起点发声为上支点,小腹着力为中支点,往下蹬地的点为下支点,三个支点的力拧成一股力直捣地面,然后往后一甩、往上一翻,声音沿着拉长、扩大后的空洞后侧上头,同样也是蹬地力量的大小与声音上头的能力成正比,这种与地面对抗产生的力量也是源自物理学的正压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

如果能做到洞底“卡”的一响发声,往下一蹬、往后一甩画个半圆弧形的运行路线,发声就大有“顶天立地”之感,立地的是力量,顶天的是声音。因此说歌唱者发声时挡气的力量越果断、坚定,那么声音上头就越有保障。

声停气跌——声一停,劲一松,换气是垂直快跌不费劲

只有声音是由空洞底端“卡”的一响发出,直蹬地面,然后又“卡”的一响停声,则声一停,蹬地的劲一松,就一定能获得“垂直快跌”的换气法,不要想、不要记、没有负担,换气又快又不费劲,还没有杂音,就像空袋子接苹果一落到底。节奏不论快慢,,歌唱者都能很轻松的换气,这种“垂直快跌”的换气法已经不是单纯的气息补充,更像是一种歌唱情绪表达的方式了,得出的结论是“主动唱歌,被动进气”,也证实了,是正确的发声方法才导致了快而不费劲的换气方法,决不是先练好了气再去发声,是科学的发声方法锻炼和发展了呼吸功能。

这种声一停,气快速跌下去的换气方法也是生理、心理、物理三者的完美结合,例如生活中的实例:

▲嘴巴用力吹灰,劲一松,换气就是“垂直快跌”的,又快又不费劲,除非你想吃灰,才会用上胸故意吸气;

▲单音渐强时,如模仿汽车鸣笛声“嘀嘀……”,将声音有意识往下引导落在劲上,声一停,劲一松,气就是垂直快跌下去的;

▲钢笔吸墨水:手指捏紧笔管将气体排空,放在墨水瓶里,手指一松,墨水就会垂直快速吸进来;

▲小皮球挤水:手一挤,球内的水从小孔直接射出,挤空的皮球放水盆中,手一松,水自动的吸进来,皮球原是多大,吸满水后仍是多大,不会特意再膨胀。

钢笔和皮球都没有生命,说明进水是被动的,这是大气压强的原理,何况我们人有一张大嘴,两个鼻孔,何愁气不能吸进来呢?当我们歌唱时,体内的气消耗一部分后,大气压强也会帮我们自动平衡呀!

 

 “唱与吸”“十二字法则”的整体感总结如下:

唱前“备洞”:为的是气息又多又深和打开喉咙。

唱时“洞底发声”:“卡”的一响是防止漏气和发亮音;

往下一蹬是拉长空洞;

往后一甩走弧形是扩大空洞;

都是为着喉结能在运动中求得稳定。

唱后“声停气跌”:声一停,劲一松,是声门自动开,迎接气息填进洞,

如此周而复始、反复良性循环,歌唱自然又轻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