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瑶麓洞葬——探秘青裤瑶亡灵安息圣地

 楚中元 2017-01-03



  中广网贵阳8月15日消息(宋希密)在黔南荔波青裤瑶聚居较多的瑶麓乡,全乡现只有1500多人。经过普查发现,瑶麓乡内共有6个岩洞,先后安葬死者1100多人,节约土地3000多平方米,瑶麓神秘洞葬保留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据《荔波县志》记载:“瑶麓瑶族原散居各地,因受外族地主压迫,乃放弃各地,聚于瑶麓”,他们大约在明朝来到瑶麓。荔波瑶族有三个支系:青瑶、长衫瑶、白裤瑶。据史料记载,瑶族的三个支系原来都实行崖葬。民国初年之后,瑶族的长衫瑶、白裤瑶葬式发生了变化,多改为土葬。而其中只有瑶麓乡的青裤瑶,是贵州省目前尚保留洞葬习俗的唯一民族。

  瑶麓乡现专门用于安葬死者的葬洞共6个,分别是:燃鸠葬洞、燃角葬洞、燃高葬洞、几远葬洞、去空葬洞、铜鼓坳葬洞,当地人都称其为仙人洞。

  瑶麓乡现有覃、卢、韦、欧、莫、常6姓,因常姓原居氺庆毕杳,清朝末年后,被外族排挤,大部逃亡六寨等地,一部迁入瑶麓,失去了葬洞,便改行土葬,其余五姓仍保留崖洞葬俗。瑶麓乡洞葬的葬法严格按氏族和家族区分,一般是一个家族同葬一个崖洞,也有同一氏族中几个家族同葬一洞,但在洞内各家族棺木摆放的位置均有规定,不得混淆。因此崖洞葬中每个洞至少几具、十几具棺木,许多崖洞多达几十具乃至数百、上千具。

  当老人去世了,族人们砍来树木,解成木板,做成“井”字形的棺木。瑶族画师用矿石颜料和蓝靛为亡灵描绘有天堂、人间、古钱、海洋和地狱的月牙形图腾及鱼形图腾的木板,嵌置在棺木上。家人们为死者煮一包糯米饭和一块烤肉给他当枕头,放在棺木内。后生们围着棺木,烧起篝火,敲着木鼓,唱起古歌,围绕着棺木跳起“打猎舞”。待到太阳落下,月亮升起,几十个后生抬起棺木,全村人打着火把将亡灵送出村寨。女人们在村寨口停下脚步,跪着火把消失在茫茫的喀斯特原始森林中。按古规,他们不许走有人过的路,也不准许用砍刀开路,必须钻刺蓬踏荆再现棘,走一条陌生山路。他们照古老的规矩,按姓氏把棺木放置在洞窟里。然后一齐转身离开洞窟。此时,任何人都不能回头再看一眼亡灵洞,而且从此任何人也不再走进这个亡灵安息的地方。

  在瑶族人心中,亡灵安息的洞窟里是一个圣洁的地方,有些人的棺木是不允许进洞的。凡年满14岁以上成人正常死亡,均装殓入棺抬入葬洞安放,不施隐蔽,任其风化。儿童和非正常死亡者,均不准入洞,只能搁置洞口,而且要反棺。

  外族人若想进入仙人洞,必须得到当地官员的同意,并派有当地人陪同才可。而且在进洞前每个人需在离仙人洞较远的地方捡一块小石子放包里以求得到保佑和避邪,进洞后不可大声说话或大笑。离开时必须把面值至少一元的人民币撕成碎片撒在洞口,撒完后双手合十面朝洞口六鞠躬慢慢后退,走出洞口。

仙人洞洞口

仙人洞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