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戴花翎与朝珠:清代官服里的佩饰符号

 鹰击长空186 2017-01-03

丙申腊月朔日篇 第十九话 开宸

在中原封建等级社会体制内,服饰因具有直观、强烈的外在表现功能,长期被赋予着区分穿戴者身份地位的标识作用,亦即贾谊所说:“天下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清代作为封建礼制集大成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章服制度不但等级森严,而且名目繁多,大有事无巨细之嫌。前文所提及的补子是其一,另外如顶戴、花翎、朝珠之类的佩饰也在这一体系之内,在皇权至上的“盛世”,这些看似细枝末节,体量微小的物件却有着重压千金的分量。顶戴花翎与朝珠:清代官服里的佩饰符号

清代官帽“套装”

亮红顶子

顶戴一词所指的本是官帽与顶子的合称,但除了冬季帽冠在所用皮毛种类上有所区别外,官帽间的区别主要还是集中在小小的顶子之上。虽然官帽有朝服冠、吉服冠、行服冠和常服冠之分,可顶子大约只有朝服顶子和常规顶子两种。

朝服作为最高等级的大礼服,朝服冠的顶子式样之繁琐、装饰之华丽也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朝冠顶子共有三层,镶嵌有15颗小东珠,顶部有大东珠1颗,夏季朝冠在此基础上还要多出正面的金佛和后面的舍林。宗室及百官朝服冠的顶子也都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基座、中和顶。亲王、皇子及以下的夏朝冠仿照皇帝朝冠的制式配有舍林和金花,冠顶的中部也装饰以东珠,只是数量依次递减。顶戴花翎与朝珠:清代官服里的佩饰符号

清代朝冠顶(部分)

具体而言,官员(不含宗室)品秩与朝服冠顶子式样的规定如下:

文武一品:东珠1颗,红宝石冠顶;

文武二品:中饰小红宝石1颗,珊瑚冠顶;

文武三品:中饰小红宝石1颗,蓝宝石冠顶;

文武四品:中饰小蓝宝石1颗,青金石冠顶;

文武五品:中饰小蓝宝石1颗,水晶冠顶;

文武六品:中饰小蓝宝石1颗,砗磲冠顶;

文武七品:中饰小水晶1颗,素金冠顶;

文武八品:阴文镂花金冠顶;

文武九品:阳文镂花金冠顶。

常规顶子大约可以泛指清代官帽中除了朝服冠以外其他种类官帽的顶子。常规顶子没有朝服顶子那么繁复的装饰,仅仅是一个基座加一颗近圆形的宝石而已。换句话说,朝服顶子的宝石是长条状的,而吉服冠的顶子宝石是圆的。不过,皇帝、亲王、皇子级别的顶子是镶嵌在基座上的,不能活动,而官员的顶子是用螺杆固定在帽顶上,顶子、缨穂和基座可以随意拆卸。因此凡是被罢免的官员都要被摘去帽子上的顶子,以示不再担任朝廷职务,即所谓的“夺顶”。顶戴花翎与朝珠:清代官服里的佩饰符号

吉服顶子结构示意

愿舍公侯换花翎

说完顶戴再来说说“花翎”,作为统称叫花翎不如叫翎枝来的确切。翎枝分花翎和蓝翎两种,前者由孔雀羽制成,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颁赐给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及宗室;后者也叫“染蓝翎”,是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为翎,无眼。据说鹖鸟生性勇武好斗,至死不肯退却,因此在武士冠上插起翎羽,以显示武士的英勇,是用来颁赐给六品以下侍卫及树有功勋低级武官的赏赐。顶戴花翎与朝珠:清代官服里的佩饰符号

花翎与蓝翎

清代的花翎是赏赐军功、昭示品级的重要装饰,绝非一般官员所能佩戴,而被罚拔去花翎(即“拔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按照清初的规制,身份高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是不戴花翎的,就跟皇帝也不戴一样,似乎让他们佩戴花翎有一种纡尊降贵的味道。可以佩戴花翎的最高爵位是贝子固伦额驸(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他们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统领、参领(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注意,“有资格”不等于“授予”,在宗室亲贵中有可能被赐予花翎的人要在十岁时经必要骑射考试,通过者才能戴用,大臣只有在建立卓越功勋的情况下才会被“赏戴花翎”。同样的,皇帝对于赐给臣下花翎也十分审慎。据统计,乾隆年间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等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怪不得当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宁愿不要侯爵也想换一根花翎回来戴戴。顶戴花翎与朝珠:清代官服里的佩饰符号

现藏于俄圣彼得堡的傅恒朝服像,戴三眼花翎

到了乾隆年间,许多王公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向皇帝“乞翎”,而一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便亲自开启了赏赐亲贵王公三眼花翎的先河。再往后的事情不说也罢,气数殆尽的政权是完全没有能力维系所谓的尊严的,卖官鬻爵的风气自然也会蔓延到高贵的花翎上来了。

紫禁城里的“文玩风”

朝珠作为官员“别尊卑”、“表贵贱”的存在,确乎是清代的独创。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翰林科道官员、五品命妇以上才可以佩戴朝珠;逢宫中举行大典或各种节日、筵宴,内廷行走人员或与典礼有关的执事人员即便官阶低于五品也准许佩戴朝珠。关于朝珠的规定虽然并不十分复杂,但东珠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可以佩戴。其他如珍贵木质、珊瑚、翡翠、宝石等更大程度上是在昭示着佩戴者的家资,颇有当下市井之中“文玩”范儿的味道。顶戴花翎与朝珠:清代官服里的佩饰符号

流传于网上的朝珠示意图

清代朝珠的基本式样为主珠108颗,长度130cm—170cm,顶部连缀“佛头”与“佛塔”,佛塔顶端垂有一块“背云”,主珠每隔27颗珠夹入一颗色彩鲜艳的隔珠,也叫“结珠”,“佛头”两侧一共坠有三串“记念”,每串10颗,每5颗为一组。按照比较儒家的解释,108颗珠子意喻12月、24节气、72候之合,“背云”意喻“一元复始”,四颗“结珠”代表一年四季。“记念”也有称为“三台”的,寓意说法较多,一说代表天子三台,一说代表汉代官制,一说三台为星象之名,即天柱、天阶、泰阶;还有说3串“记念”共30颗,代表一个月分三旬共30天。这种看上去那么像佛珠的身份标识,真的有如此诘屈聱牙的来历么?

事实上,朝珠来源于佛教的数珠(念珠),而且是典型的藏式佛珠。佛珠以108颗为数,与寺院晨钟暮鼓各敲108一样,取“醒百八烦恼”之意。背云在美好寓意外主要起端正、装饰的作用,而被托付了诸多高大上阐释的“记念”,则完全是佛教徒用来查记念诵佛号或经咒遍数的计数器。何以故?原本以萨满教为根本信仰的清代统治者,正是借助着胸前这小小的佛珠(朝珠),维系着一个帝国3/4疆域的安定与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