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珅、阿桂都没能享受如此殊荣,大清的三眼花翎到底多珍贵?

 Confucius365 2017-03-26

与明代相比,清代满汉文武百官的服饰变化很大,一说到这,人们就会想到“顶戴花翎”,这是清代官服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区分官员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

顶戴又叫“顶子”,在官场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要戴不同质地的顶子,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一眼从对方的顶子上分辨出其官位品级。

所有的顶子中,级别最高的当属皇帝的顶子,顶子最高部分装饰有顶珠,顶珠通常是最好的东珠。除此之外,皇帝所戴的顶子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也是有区别的:冬天戴常服冠和行冠,冠顶装饰比较简单,都以红绒结顶;下雨天戴的冠帽一般不装饰顶子。

清代官员官帽有冬夏之别,冬天戴的帽子称“暖帽”,夏天的称“凉帽”。顶珠原料多为宝石,不同材料的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清廷规定,凡品官朝冠顶子,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武二品用珊瑚;文三品也是珊瑚,武三品则用蓝宝石;文武四品俱用青金石;文武五品俱用水晶;文武六品用砗磲;文武七品用素金;文武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顶;文武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未入流之官的顶饰与文武九品相同。

除了顶子宝石用料不同之外,清朝官员的冠帽后面还拖着一根孔雀羽毛,叫做花翎,这也是清代官员用以区分等级的标识。一定品级以上的官员所戴花翎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眼形图斑。

花翎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眼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此外还有一种比花翎等级低的蓝翎,他是用鹖鸟的羽毛做成的,呈蓝色,羽毛很长但是没有眼,一般赏给品级较低的武官。

清代使用花翎很是讲究:在清初皇帝和亲王、郡王一般不戴翎饰冠;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及一至三等侍卫戴单眼花翎;六品以下官员带无眼蓝色领冠。

顺治十八年曾对花翎做出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一律不许戴花翎;内大臣、四等以上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单眼花翎。按照当时的规定,那些亲王贝勒们是不戴花翎的,也许是因为花翎在当时太过高贵,人人竞相争取,并以此为荣,后来便又做了改动。

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求皇帝赏赐花翎。此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有资格佩戴花翎的亲贵们,需要在十岁时经过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方能戴上花翎。

由于花翎在清朝初期被看的很贵重,只有享有显著功勋和特殊恩荣的人才可以佩戴,当然也有例外。福建提督施琅投降清朝后被赐籍归入汉军镶黄旗。康熙年间,施琅在平定台湾时立下了头等大功,得到了康熙的赞赏,被封为靖海候,官位可世袭。

但施琅却上奏康熙帝不要世袭的侯爵,恳请按照内大臣的规矩赐给他佩戴花翎。然而在外将军、提督没有赏戴花翎的先例,最后由康熙特别下旨赐予了花翎。以世袭侯爵换取一支花翎,由此可见当时花翎有多贵重。

自施琅以后,清朝统治者开始把花翎赏赐给对朝廷做出特别贡献的官员。乾隆时期的傅恒,官居显要,是保和殿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因功勋卓著,先后被赏赐双眼花翎两次,三眼花翎一次,每次他都诚惶诚恐,上奏折请皇上收回。

乾隆朝以后,外任的督抚经常有蒙皇上恩赐花翎的情形。到了清中期以后,花翎逐渐贬值。道光、咸丰期间,国家财政匮乏,为开辟财源,朝廷公开卖官鬻爵,只要肯出钱,就可以买到一定品级的官衔,穿着相当的官服顶戴,光耀门楣。

有清一代在赏赐大臣花翎方面是非常谨慎的,从乾隆到宣统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7人,被赐双眼花翎的大约20人,就连被乾隆皇帝宠爱到极致的和珅也没有得到过三眼花翎,可见佩戴花翎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